視頻標簽:仁義禮智,我固有之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先秦諸子《仁義禮智,我固有之》廣西 - 北海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仁義禮智,我固有之》
第二課時教案
教學目標:
把握孟子的“四端”說,理解“仁義禮智,我固有之”的真正內涵;學習孟子運用比喻和對比說理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性善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學以致用。 2.要充分挖掘每個學生自己的潛能。 學法指導:
導學法、誦讀法、交流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看鹽城爆炸的視頻,體會大災大難面前,人皆有 二、檢查自學情況
1、請學生朗讀課文,糾正讀誤。 2、多媒體歸納重點字詞句和特殊句式 三、關于“性善論”“四端說”
孟子強調“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那“性善論”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論”的最突出體現就在“四端說”,“四端說”把抽象化為具體,是我們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論”的橋梁。所以,我們首先要來一起學習“四端說”。
1、四端說(請學生用課本上的句子回答)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請學生解釋) 惻隱,就是憐恤、同情。
羞惡,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恥,見他人的不善而憎惡。 辭讓,就是推讓、謙讓。 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
端,就是發端。
(老師引導學生舉例展開“四端說”,加深學生的理解)
①例:孟子為我們舉了一個例子,如果忽然看見小孩子將要掉進井里,人們都會有恐懼同情的心理,——不是因為與那小孩子的父母結交,不是為在鄉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那小孩子的哭聲才這樣的。
總結句:因為這種同情心是發自內心,自然而然產生的。
②例:不久前我們學習的孟子選篇中的《齊人一妻一妾》最能體現這羞惡之心。絲毫無羞恥之心的齊人,在乞食了祭祀剩下的酒肉之后,還在妻妾面前表現出與達官貴人共食的傲慢樣子,在孟子的眼中,他已經是“非人”了。相反,齊人的妻妾抱頭痛哭,以她們的丈夫為恥。
總結句:請大家反思自身,如果對于自己的錯誤有羞恥之心,面對他人的丑惡行為有憎惡之心,說明你心中保持著“性善”中“義”的一面。
③例:“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9·11事件、汶川大地震逃生時,讓婦女兒童先離開;老師組織學生先離開,自己留在最后。
總結句: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謙讓便是知禮的最基本表現。 ④例: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哥白尼堅持真理“日心說”奉獻了寶貴的生命。 總結句:是與非,對與錯,善與惡,需要我們分辨。或許分辨它們需要突破重重阻礙,或許我們會付出沉重的代價,但我們也不能停下追求真理的腳步。
剛才大家對仁義禮智的發端內涵討論激烈,可見對此已經有了較深刻的認識,那這四端是孤立存在的嗎?不是。他們是統一的整體。第一則中有這樣一句“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就是說人有仁義禮智,就好像人有四肢一樣。如果一個人失去了四肢,便不是一個身體完整的人。一個人失去仁義禮智,便不是一個心靈完整的人。
2、在孟子看來,作為“人”,我們每個人都已經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那么,我們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是不是就已經具備了“仁義禮智”這四種品德了?縱觀全文,孟子認為,怎樣才能達到“仁義禮智”的境界?
——不是。“‘仁義禮智’四種發端”并不等于“仁義禮智”,只是說我們具備了達到“仁義禮智”境界的潛能。
——在孟子看來,我們要達到“仁義禮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個方面:①要“擴而充之”,②要“求”之,③要“存”之,④要“反身而誠”、“強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棄”。
四、具體研習,探討本文的論證手法
1、孟子認為:擴大充實“仁義禮智”四端、“熟之”于“仁”和不“自暴自棄”這三個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孟子都進行了具體論證。那么,孟子在論證這三個觀點的時候,主要用的是什么論證方法?從孟子對這種方法的運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用火由開始燃燒到成為熊熊大火,泉水由開始流到匯集成江河,來比喻把仁、義、禮、智的發端擴大充實開來的氣象。此句鮮明生動,言簡意賅。
②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用五谷雖然是好的種子,但假如種下去之后沒有生長成熟則沒有太大的價值,來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貴的,但是假如不擴大充實它,也就沒有太大的價值。此句把擴充仁之端的必要性說得十分透徹、生動。
③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把仁比作人安適的住宅,把義比作人正確的道路,此句簡潔有力、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人應該持守、踐履仁義的道理。
孟子在論證這三個觀點時主要用的是“喻證法”。運用“喻證法”時,喻體越貼近人們的實際生活,就越能深入淺出地證明論點。
2、齊讀第1段選文,討論研究問題:從課文所選的6段選文來看,課題就是全篇所闡發的中心,意思是說我們每個人本來就都已經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而且它就好像每個人都有四肢一樣。那么,孟子是通過怎樣的方式、或者說是運用了怎樣的手法來引出這個中心的?
——首先是運用了層進式的手法引出論說中心的。首先提出一個觀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種“不忍人之心”就是“惻隱之心”,既然人皆有“惻隱之心”,那么,就會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恥,見他人的不善而憎惡”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會有“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了。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邏輯手法,層層推進,一步步逼近論說中心,這種運用層進式手法引出論說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極強的一種手法,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
——第二是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引出論說中心的。從大的方面來講,先從正面立論:“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著從反面推論:“無惻隱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接著再把“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
讓之心”、“是非之心”歸為“仁義禮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論說的中心——正反對比,辯證有力!
3、通過以上分析,第1段引出論說中心的手法極富理性,辯證有力,但是,運用層進式也好,運用正反對比也好,而從邏輯上來說,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方式,而唯獨對并非是全文論說中心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一觀點不惜調動了“例證法”和“正反對比法”展開了全面而深刻的論證,這是為什么?你從孟子所運用的“例證法”的論證中能得到一個怎樣的啟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個觀點是直接推理出論說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論基礎,它就像為了求證一個幾何命題而精心設定的一個坐標點,這個坐標點如果不存在,那么有待求證的命題就不存在,同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個直接推理出論說中心的重要理論基礎如果站不住腳,本文的論說中心也就站不住腳。
——從孟子所運用的“例證法”的論證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啟示:運用“例證法”論證觀點時,舉例要全面,絕不能使用“孤證”。而“孤證”現象在我們同學的作文中卻是屢見不鮮的。
五、拓展、探究
墨子: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 莊子:涸轍之鮒 韓非子:智子疑鄰
仁義禮智,我固有之
“四心”——“四端”——“四德”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六、布置作業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孟子曾云:“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層進式論證
對比論證 舉例論證 比喻論證
全面理解材料,選擇一個角度或一個側面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襲。字數不得少于800字。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