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梳理探究,自我評價,理性之光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3梳理探究語文學習的自我評價《理性之光》貴州省級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3梳理探究語文學習的自我評價《理性之光》貴州省級優課
課程名稱
《理性之光》
學習素材:《熱愛生命》《邏輯與語文學習》“生命質量誰更高”習作樣本
教 學 設 計
一、
教學目標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1、思維發展與提升:
訓練邏輯思維。以《熱愛生命》為素材,以梳理探究之“邏輯與語文學習”為知識基礎,理解邏輯思維的基本要素:概念在具體語境中的特定內涵,論題前提,簡單的邏輯推理——三一律。 2、論述類文本——隨筆閱讀方法: 文本層次梳理,理解文本的內在結構。 聚焦含義深刻的語句,挖掘內涵及價值觀。 3、論述類文本寫作優化方法:
結合《熱愛生命》閱讀,以讀促寫,以“生命質量誰更高”習作為樣本,嘗試從邏輯與深度兩個層面優化樣本。
【教學結構變革目標】
以信息化技術為支撐,打破常規,圍繞“論述類文本”建立知識到能力的任務群,以學習任務為驅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學習情境。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思考、探索、發現。教師智慧應對學生的生成。 【數據指導課堂目標】
充分利用月考作文評測數據,把握真實學情,以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原點,創設真實的語文學習情境。課中用數據評價呈現學生真實看法,教師適時調整課堂學習的內容及節奏。
二、學習者分析
月考作文評測數據,反映學生真實學情。
1、邏輯思維有待提升:高一年級的學生進入論述類文本的初學階段,閱讀與寫作還
- 2 -
停留在淺層次的把握,特別是分析與推理部分不夠深入。
2、文本類型意識不夠清晰:論述類文本的寫作上,較突出的問題是文體特征不夠明顯。
根據以上兩點,進行合理分組,互幫互學。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及解決措施
1、本課的重點是快速的篩選并整合信息,難點是做到信息整合精準并全面,并實現同類文本閱讀方法的遷移,解決相應的文言文文意理解題。發現學生思維,教師做好應對措施。 2、解決措施:
①課堂前測了解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性的預設解決方案。
②以學生語文實踐為主線,分角色白話演繹文本主體內容,感性理解,創設語文學科的特殊情境。 ③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明確各組的學習任務,實現群學、小組互助學習、組間互補性學習、獨學等。充分探討,共享成果,實現深度理解遞升。
④建構課內文本到同類文章的閱讀任務,后測檢測本課達成目標,與前測進行比較,視情況進行總結,實現精準補救。
四、教學流程圖
C P
T
H Strategy 一創設學習情境
課首展示月考分析數據,明確本課學習內容及目標。 邏輯推理思維健腦操
出示習作樣本,了解學生對樣本的評價,掌握真實想法。
A、選擇(反饋器)
8分鐘
1、根據統計數據抽人了解選擇依據,確定教學重點
二 1、初階任務:
自主學習,閱讀探究,結合學習任務單梳理《熱愛生命》的層次結構。解讀“度日”在文本中的特定含義。 2、進階任務:
小組合作探究,“日子”“生活”“生命”與“生”“死”概念背后的邏輯原理。 3、高階任務:
小組合作探究并組間互幫互學,分析支撐“熱愛生命”論題的前提有
B、① 搶權
C、①記分板 D、①計時器(3分鐘)②平板傳屏 ③記分板
15分鐘
1、根據數據反饋了解學生對邏輯原理的掌握。 2、指出差異,互學共享
- 3 -
哪些。 三以讀促寫
自主批改習作樣本,從概念、論題或前提的角度修改樣本,小組討論達成共識,給出完備的修改意見。
E、①平板傳屏 F、①記分板(組內合作)
17分鐘
1、展示并分享學習成果
前測 創設情境 分組 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分享
課堂小結 發散 知識遷移
教 學 反 思
一、
應用了哪種新媒體和新技術的哪些功能,效果如何?
本課主要應用了數據分析檢測平臺(IES)實時反饋器和智能平板。在無線網絡的環境下形成小組合作、生生互動的學習模式。在應用中,以數據為依據,進行學情分析和教法指導,形成有效的合作學習模式和評價機制。反饋器主要用在前測和后測環節,通過及時的數據反饋,掌握真實學情,能針對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調控學習內容,對教學的重構提供有力的幫助。
平板上傳主要實現各小組學習成果的分享,討論同一問題的小組間還能實現組間互補式學習。
二、在教學活動應用新媒體新技術的關鍵事件引起了哪些反思(如教學策略與方法的實施、教學重難點的解決、師生深層次互動,生成性的問題解決等)
1、教學目標的確立,應以前測數據體現的真實學情為依據。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要真正落實,需要在學習目標、學習過程、學習評價、學業檢測等一系列過程中體現,其有效性在于教師與學生圍繞真實學情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教師需關注前測數據暴露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的重難點,并正確引導學生和激勵學生思考。教必須以學為基礎,服從、服務于學。正是這種針對性,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得到表現、強化和培養,使教師的主導性不斷轉化為學生的主體性,進而達到“少教多學”的理想效果。
2、智慧課堂教學結構的重建,要以新課程標準實施方案為依據。從語文學科來看,對比2003年的課程標準,無論是課標結構,還是課標性質、理念、目標、實施建議,2017年的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均有所變化,主要是新增了語文學科素養培養目標,提出新的課程結構及設計依據和具體操作建議,創造性的提出了學業質量監測,詳細闡述了其內涵、水平以及學業質量水平與考試評價的關系等。以上變化的關鍵在于,提出了以核心素養為本的理念,明確了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的理念,在強調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的同時,還提出了注重時代性、多樣性的理念。在教學建議上,為適應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需要,新課標提出了諸多建議,如通過創設綜合性學習情境,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強調探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方式的轉變等。 《寡人之于國也》是一節信息化背景下的智慧課堂實驗課。在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上,突出了思維發展及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在思維發展與提升目標上,明確整合思維、論述類文言文文本閱讀的訓練;在文化傳承與理解上,集中思考孟子的治國思想 ,并延伸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熱詞理解。基于這樣的學習目標設定,該課的教學結構也調整為以學生語文實踐為主線,感性的初步理解到深度理解遞升,建構課內文本到同類文章的閱讀任務,學習論述類文言文文本的閱讀方法,掌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議論文結構及引君入彀法。并延伸到能多角度理解當代主旋律“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具體的學習任務完成中,實現群學、小組互助學習、組間互補性學習、獨學等多種學習模式。
3、深層次的師生互動要以小組合作學習的生成為依據。為檢驗這堂課結構重建的可行性,我分別在高一年級的中澳班、平行B班、平行A班、實驗班進行教學嘗試。從實施效果來看,基于任務情境下的學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任務給定的目標與條件是否明確,決定了任務完成的質量好壞。小組合作的有序組織、分工明確、互學互助,是影響群學效果的決定性因素。從教學管理機制的角度看,構建優質的小組是適應新課程標準背景下的課程結構重建的前提。
在試驗過程中,因為學生層次不一,數據反映的學情不同,需要教師真正把教學的關
- 5 -
注點放在學生上,及時捕捉恰當的教學時機,針對學生思維的閃光點適時鼓勵,激發思考,積極應對學生思維上暴露的錯誤,給予及時的糾正和引導。
三、新技術應用于教學的創新點及效果思考(教學組織創新、教學設計創新等)。 新技術應用于教學,首先在于精準快捷的找到學生學習能力的生長點,即學習發展區。這是教學設計的原點。教學設計應以此為基礎,建構目標明確、能力層級遞升的學習任務,形成教師與學生共建的“學習共同體”,以做促學,以做促思。
新技術應用于智慧課堂,從學習者的角度看,要大膽放手學生,呈現真實的思考, 以知識為基礎、以能力為核心,以心理品質和價值觀為保障,實現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三維目標的和諧發展。例如實時反饋器的合理利用,可以給學生創設獨立選擇的環境,不用顧慮其他學習者的想法,能真實反映學習者的學習程度。從教師的角度看,智慧課堂的課堂機制為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有機融合成一個整體。從創設學習問題情境開始,到學習目標和學習問題的確定,到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自主探究,再到正確的結論,最后深化學習而產生新的學習問題,完成一個問題學習的循環。這個過程考驗著教師的應對生成能力,要求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生長點,形成教師的教學智慧,促進教師的個性化發展。
四、對新技術的教學適用性的思考及對其有關功能改進的建議或意見。
應用新技術的宗旨是適應時代的發展為現代化教育教學服務的,智慧課堂教學變革的根本還是在于人的認知的變革,在認知中不斷地迭代,在認知的基礎上更合理的使用新技術。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