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表達與交流,確立自信,學習反駁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4表達與交流《確立自信學習反駁》安徽省級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4表達與交流《確立自信學習反駁》安徽省級優課
《確立自信學習反駁》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習駁論文的基本結構和方法、技巧,學寫駁論文。 過程與方法 在分析例子的基礎上探究感悟,掌握方法技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確立自信。 教學重點難點 靈活運用反駁的方法、技巧。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用法國新一任總統馬克龍的傳奇經歷和傳奇婚姻,引導學生確立自信。
39歲的馬克龍擊敗勒龐成為法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統。無論是學業還是事業,馬克龍都堪稱“年少得志”。他畢業于法國頂級高中,就讀于名牌大學,還曾出版宣傳書籍《革命》,更傳奇的是他迎娶了比自己大24歲的布麗吉特做妻子,夫婦一直很低調。自從宣布競選總統以來,他們搬到鄉下小鎮居住,馬克龍要讓大家看到他如果能在小鎮頂住各種羞辱和嘲笑,征服一個年長他24歲的有三個孩子的有夫之婦,那么他也能用同樣的方法征服法國。就是這位年輕的政治寵兒憑借年輕、活力,無比的風度實現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變局。所以,人生要自信,不走尋常路,就可能演繹傳奇人生!
自信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羅森塔爾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愛默生
同理,寫作文,我們也可以不走尋常路,寫駁論文。例如: 不是所有的金子都想發光 前進的最佳方式是后退
不必王子,我也能成為公主 一屋不掃,可以掃天下
二、分析探究
(一)反駁型議論文的基本特征
凡議論文,目的都是為了闡明自身論點。但在闡明方式上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證明,一是反駁。所謂證明就是從正面論述觀點的正確,從正面去證明觀點的成立,也叫立論。反駁是直接反駁對方的論點或論據或論證過程,以樹立自己的觀點的論證方法,也叫駁論。證明與反駁都是論證的方法。在一篇文章中有時需要從正面去立論,有時又需要直接批駁對方的錯誤觀點,也可以同時運用證明和反駁。 在駁論文寫作中,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反駁(駁論點),或間接反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 (二)反駁型議論文的基本結構
基本模式:樹立靶子----分析批駁----得出結論。
樹立靶子就是擺出對方錯誤觀點:確立攻擊目標;抓住敵論要害。
反駁型議論文不論是反擊敵人,揭露駁斥敵論的誹謗誣陷還是批判某種思想、行為錯誤,都是為了駁倒對方,樹立自己正確的觀點,以此來明辨是非,匡正錯誤,弘
揚真理,伸張正義。因此,在寫駁論文時,首先要明確反駁的論點,即確立攻擊目標。
在針對某一論調寫反駁文章時,可以在深入剖析的基礎上,抓住謬論的要害,針鋒相對地予以反駁。
例析:孫臏與龐涓同出于鬼谷子門下。他們二人可說是精于謀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當孫臏來到龐涓任職的魏國時,龐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內心狠毒,多次向魏王進讒言,以致使孫臏被挖去膝蓋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齊王聽說孫臏之才,不惜費盡心力,將孫臏請到齊國,委以重任。齊軍終于有了馬陵道之勝。
針對以上材料,寫一篇駁論文的話,反駁什么呢?仔細分析后,我們才明白材料包含著“好集體不會埋沒人才”的觀點,因此,我們反駁的只能是“人才與(集體)環境沒有關系”的錯誤論點。
(三)講究反駁方法
議論文的三要素是論點、論據和論證。要駁倒對方,自然可以從議論文的三要素著手,或者直接反駁對方的論點,或者采用迂回間接的方式,或者從對方的論據、論證入手,證明它的虛妄和荒唐,從而達到駁倒對方的目的。 1、駁論點:可以直接批駁,也可以間接批駁。
⑴直接反駁對方的論點,這是駁論文中最常用的形式。這種反駁論點的方法,可以通過例證反駁,即提出新的事實論據,證明對方論點的錯誤。
示例:古人云:“知足常樂”。意思是說,一個人知道滿足,他就會永遠快樂。如果把這話理解為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上知足,不作不切實際的追求倒也不錯。但是要從對事業的追求上來理解,這話卻是不對的。
這里,先提出原論題,“知足常樂”,而后針鋒相對地提出一個與原論題相反的新論點,即“不知足才常樂”。
⑵歸謬法反駁,先假定它是真的,然后以它為前提,合乎邏輯地推出非常荒謬的結論,以證明對方論點的錯誤。將對方論點的錯誤合理的“放大”,并推向極端,使之暴露全部的謬誤、荒唐而不攻自破。這實際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方法。 示例:在《阿凡提的故事》中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阿凡提頭上纏著筐子般大小的散藍在街上走。迎面走來了一個人,看了散藍便央求道:“可敬的學者,求您給我念念這封信吧!” “我一個字也不認識呀!”阿凡提叫道。
“您別客氣了,您頭上纏著那么大的散藍,怎么會沒有學問呢?”
阿凡提聽了,順手取下散藍,戴在那個人頭上,說道:“好,好!要是散藍有學問,我給你戴上它,你自己念吧!”
⑶請閱讀材料,探究赫爾岑是如何反駁的呢?
赫爾岑是俄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他有一次參加一個晚會,晚會上演奏的輕佻音樂使他非常厭煩。主人向他解釋:“演奏的是流行歌曲。”赫爾岑反問一句:“流行的樂曲就是高尚的嗎?”主人聽了很是吃驚:“不高尚的東西怎么能夠流行呢?”赫爾岑笑著說:“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明確:歸謬法反駁。
2、駁論據:通過批駁對方論據的虛假性,從而批駁對方。 三種論據:事實論據、數字論據、理論論據。
示例:閱讀材料,思考如何反駁下面一段文字中對方的論據?
《文學與出汗》中對方的觀點是“文學當描寫永久性不變的人性,否則便不久長”,論據是“莎士比亞和別的一兩個人所寫的是永久不變的人性,所以至今流傳,其余的人不這樣,就都消滅了”。
分析:“消滅了”的東西以后是不會有人再看到的,那么“現在的教授”又從何看見?又怎么能斷定它描寫的是什么呢?
3、駁論證:通過批駁對方論證的錯誤,從而批駁對方。 ⑴引證法:引用名人名言、權威觀點來增強說服力。
材料:(一個日本女記者問朱镕基總理) “昨天我家中被賊偷了,有人說是中國人干的,你對這件事怎么看?” 如果你是總理,會怎么回答呢? 總理說: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桔生淮南則為桔,桔生淮北則為枳”。
我記得戰國時晏子出使楚國,曾經說一個人在齊國可以安居樂業,而到楚國卻成為盜賊,原因僅在于民風問題。因此我建議貴國的政府應該致力于民眾道德禮儀的培養,只有環境好了,才可以杜絕偷盜。
⑵例證法。運用典型事例駁斥對方觀點的一種方法。
示例:一個英國記者對周恩來總理說:“中國由于人口眾多,將來一定會向外國擴張。”
總理說:“我不同意這種說法。英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是4400萬,不算太多,但是英國在一個很長時間里曾經是‘日不落’殖民帝國。美國的面積略小于中國,而美國的人口還不及中國的五分之一。但是美國的軍事基地遍及全球。美國的海外駐軍達150萬人。中國人口雖多,但是沒有一兵一卒駐在外國領土,更沒有在外國建立一個軍事基地。可見一個國家是否向外擴張并不決定于人口多少,而決定于它的社會制度。”
⑶類比法:兩對象屬性相同,而且已知其中一對象還具有其他屬性,由此推出另一對象也具有同樣的其他屬性。
示例:(日本記者問朱镕基總理)臺灣人民都不想回歸中國,為何中國政府要用霸權欺壓?
答:講一個簡單的例子,從前有個母親含辛茹苦大半輩子,總算將自己的子女養育成人,她感到很欣慰,感覺可以松口氣,歇一歇。于是對子女說:“來,回到母親懷抱來,給媽媽捶捶背.“然而這個不肖子,不認這個曾經養育過他而今已經骨瘦如柴的母親,反而對 “星星”和“太陽”大喊媽媽,那此時母親應該如何?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規則和限度,臺灣問題就是母親和兒子之間的爭吵,別人無權干涉。
我國歷來都主張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從來都沒有出現過霸權欺壓的事情,反而總是有一些居心叵測的鄰國,以民主、自由等等名義來剝奪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自主選擇和決定權,這才叫霸權欺壓。
⑷以謬制謬法:采用對方的方法和邏輯來對付對手,從而折服對方。
示例:一次,有位西方外交官在談到臺灣問題時,對一位中國外交官說:“如果你們不向美國保證,不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那么顯然就是沒有和平解決的誠意。” 這位中國外交官反擊道:“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采取什么方式解決是中國人民自己的事,無須向別國作出什么保證。請問:難道你們競選總統也需要向我們作出什么保證嗎?”
⑸矛盾法:通過論證與對方論題相矛盾的論題的真實,再根據矛盾律,進而說明對方論題的虛假。
示例:孔明游說江東,張昭說,你和劉備都是無能之輩,不值與談。
孔明反駁道:我主劉備雖人民稀少,兵不滿千,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曹仁輩心驚膽裂。劉琮投降,我主不知,且不愿乘亂奪同宗基業,實乃大仁大義。當陽之敗,因我主不愿棄其人民,甘于同敗。此乃考慮國家大計,社稷安危的聰明仁義之主,而非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之輩。
⑹反證法:通過確定與論題相矛盾的判斷虛假來確定論題的真實性。
示例:古時候,一個名叫王戎的孩子與伙伴們在大路上玩耍,他們看到路旁樹上結了許多李子,都蜂擁而上摘李子吃,唯有王戎沒去摘,王戎斷定:李子是苦的,根本不能吃。結果真如王戎所預料的,李子苦澀無比。于是伙伴們便好奇地問他:"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說:"假如李子是甜的,能吃,那么早就被路人摘完了。樹上怎么還會有李子呢?"
三、范例引路
賞析范文 《旁觀者清》《旁觀者未必請》感受駁論文的魅力。 四、學以致用
1、2016年7月8日,英國19歲的女孩史密斯在吃午餐時將一根薯條喂給一只鴿子,然而過了一會,一個議會工作人員走過來以亂拋垃圾為由給他開了25英鎊的罰單。史密斯說,鴿子已經將薯條吃完,現在地上并沒有垃圾了,拒付罰款。然而,11月3日,史密斯收到一封法院的傳喚信,上面說她亂丟垃圾的行為違反了環境保護法第87條,而且罰款的數額已經升到100英鎊。史密斯說,無法理解自己竟然因一個善舉而被罰。
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2、結束語:林德曼認為,一個人只要對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肌體的健康。愿我們同學也能相信自己,勇敢的反駁,堅定地亮出自己的觀點!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