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華北聯(lián)合,共同體,同課異構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yōu)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華北聯(lián)合共同體高中語文同課異構-《說“木葉”》顧立凱河北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lián)本站系客服
華北聯(lián)合共同體高中語文同課異構-說“木葉”河顧立凱河北豐潤車軸山中學
《說“木葉”》前置性學習設計
【學習目標】
1.品味文中詩句,理解古代詩歌中“木葉” 意象的意蘊;把握“木”的藝術特征。
2.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明確本文寫作目的。
3.初步培養(yǎng)學生感悟詩歌中意象所表現(xiàn)出的豐富意蘊,提高詩歌的閱讀欣賞能力。
【情境導入】
一、導入: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詩: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請問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確:“折柳”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楊柳在古詩詞中多用于寫離別的情景,表達離愁別緒。如“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其原因一是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習俗;二是“柳”與“留”諧音。像“楊柳”這樣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覺的影響著人們。感染著人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看看作者又是如何來分析“木葉”的暗示意思的。
【問題導學】
一、閱讀文本,整體感知
1.結合課下注釋整理本文的重點字音、字形、字義。(整理到筆記本上)
(概括內(nèi)容要點的方法提示:
概括內(nèi)容要點實質上就是準確理解文章局部、整體的內(nèi)容要點,并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要恰當?shù)馗爬ㄎ恼乱c,需要閱讀者具有較強的闡釋能力和綜合能力。要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要點,必須總覽全文,把握整篇文章,而不可拘泥于某些詞語,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過渡句、起首句、總結句,把握全文脈絡,理清各段之間的聯(lián)系,找準內(nèi)容要點,不遺漏,也不把無關緊要的內(nèi)容篩選進去。
概括文章內(nèi)容要點的具體方法如下:
(1)直接提取要點。可從原文中直接摘錄關鍵詞語或中心句、重點句,提取出這樣的詞語和句子,經(jīng)過刪改,可轉化為自己的答案。
(2)用自己的語言概括要點。有些文章,中心句、重點句并不明顯,就需自己對內(nèi)容進行條分縷析,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如怕遺漏,可先分部分、分層次,將其脈絡把握,再概括層意。
(3)概括性語句的選用一般是判斷句。在判斷時一定切記要結合原文內(nèi)容整體感知,不可臆斷,也不可只抓只言片語,要結合作者寫作意圖,避免以偏賅全和隨意拔高。)
2.請勾畫出每段的中心句,概括段落大意,畫出文章結構圖。
我來答題:
二、內(nèi)容理解
1.按字義分析,“木”與“樹”含義差不多,可是古人為什么寫詩多用“木葉”而不用“樹葉”?請篩選相關信息。
我來答題:
2.“木”在形象上有幾個藝術特征?
我來答題:
3.全文談了怎樣一個文學現(xiàn)象?
我來答題:
三、梳理探究
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而標題卻擬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我來答題:
【典例應用】
1.詩歌語言的暗示性與文字的聯(lián)想義是一樣的。在我國詩歌中,有不少詞語有暗示性,從而成了常見的意象,比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梧桐、細雨”常表凄涼傷感。你還想到了其他哪些意象呢?請寫在下面。
2.學習了詩歌語言暗示性理論,在詩歌鑒賞方面我們是否受到些許啟發(fā)呢?請用從課本中學到的這個理論鑒賞下面這首詩。
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xiāng)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知識拓展】
1、作者簡介: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既是詩人,又是學者。在唐詩和楚辭的研究中卓有建樹,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氣象”。
2.背景介紹
新詩的創(chuàng)作曾經(jīng)歷了20世紀30年代的輝煌,但當代詩壇卻呈現(xiàn)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林庚說“當代詩歌的路子不對……詩歌的語言是藝術的語言、詩化的語言、精練的語言,它需要從日常的生活語言中不斷進行提煉,既不能脫離生活語言,又要超越生活語言”。他寫的《說“木葉”》,正是通過對古代詩歌中“木”字的藝術象征的闡釋,說明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點的。
3.知識鏈接
“木葉”“落木”都表示一種客觀事物,有形狀有顏色,具備某種象(物象)也就是其字面意思,但一旦被詩人寫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學理想時,發(fā)展成為了意象。
意象=客觀物象(語言字面意義)+主觀情意(語言的暗示性)
【快樂體驗】
A基礎訓練
一、基礎知識(15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組是( )
A.裊裊(niǎo) 冉冉(rǎn) 窸窣(sū) 場合(chǎnɡ)
B.褒貶(bǎo) 廣袤(mào) 潛伏(qián) 編纂(zhuàn)
C.漂泊(bó) 血泊(pō) 傳誦(chuán) 壟斷(lǒnɡ)
D.桅桿(wéi) 危害(wēi) 砧板(zhēn) 皎潔(jiǎo)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干燥 傳頌詩文 鋼錠 天高地闊
B.精采 語言洗練 桅桿 隨心所欲
C.鐘愛 精巧無比 啟發(fā) 精神飽滿
D.典形 無人問津 聯(lián)想 月白風清
B課內(nèi)閱讀
3.用一句話概括下面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過30字)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吟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fā)。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陸厥的《臨江王節(jié)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則其所受的影響更是顯然了。在這里我們乃看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課外拓展
4.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送人歸京師 陳與義
門外子規(guī)啼未休,山村落日夢悠悠。故園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注]①京師: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陳與義:南宋初年愛國詩人,河南洛陽人。
指出詩中“子規(guī)”意象的含義。
參考答案:
文章結構
1.按字義分析,“木”與“樹”含義差不多,可是古人為什么寫詩多用“木葉”而不用“樹葉”?請篩選相關信息。
答案 古人常借深秋季節(jié)寫離人、游子的愁緒,所以他們對“秋”有特殊的敏感。寫秋莫過于寫葉子凋零的樹木。盡管“木”與“樹”含義差不多,但人們由“木”和“樹”這兩個字所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yún)s很不相同。(其聯(lián)想和結果圖示如下)
(1)木→木頭、木料、木板→樹干→落葉→秋天→離人、游子愁緒
(2)樹→滿樹的葉子→濃陰→不是秋天
綜上所述,古人為了借秋景寫愁緒,在詩中常用“木”(木葉)而不用“樹”(樹葉)。
2.“木”在形象上有幾個藝術特征?
答:“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種落葉的因素。它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模板”等的影子,這使讀者更多地想到了樹干,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著落葉。其次它還暗示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于是“木葉”顯得更加空闊。“木葉”中的“葉”帶有綿密的意思,“落木”則連“葉”這個字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3.全文談了怎樣一個文學現(xiàn)象?
——文學語言或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
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而標題卻擬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答案:如果改動題目就偏大了,而且給人的感覺是一篇純理性的文論,不易引發(fā)讀者的興趣。而以“說‘木葉’”為題有如下好處:
(1)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2)逐層深入,探幽發(fā)微,體現(xiàn)了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文章由引古詩到探意蘊,先排除古詩人考慮文字洗練的因素,再從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尋其含有落葉等因素,最后才觸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問題并加以闡釋。
【典例應用】
1.折柳、楊柳曲、灞橋、陽關、長亭、煙波等常常表達送別離愁;
夕陽、西風、寒蟬、歸雁、子規(guī)、浮云等常常表達羈旅愁緒;
登高、憑欄、搗衣、寒砧、鴛鴦、鷓鴣等表達相思情懷的;
烽火、金戈、戰(zhàn)馬、玉關、大漠、塞外、黑河等表達戰(zhàn)亂戍邊的。
【快樂體驗】
1.B解析:B項,bǎo—bāo;zhuàn—zuǎn。
2.C解析:A.頌—誦;B.采—彩;D.形—型。
3. 答案:“木葉”自屈原的《九歌》中唱出而成為詩人們鐘愛的形象。
4.子規(guī)意象的含義就是思念故土,有家難歸的悲傷。
《說“木葉”》說課稿
文學語言因為有暗示性而意蘊豐富,內(nèi)容充實,給人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想象空間。我們古代詩歌中就有一些作為意象的詞語,有著暗示性的內(nèi)容。因為常用已有了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如楊柳多用于離別,表達離愁別緒,有一篇文章就是由古詩中木葉一詞的運用闡釋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理論。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說“木葉”》。
一、說教材
《說木葉》這篇課文選自高中語文第5冊第3單元第2篇課文,本單元是文藝評論和隨筆單元,學習本單元,在把握文章基本觀點的基礎上,還可以引導學生參照選文的寫法,試著對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點分析和評論。同時,因為本單元課文不同于以往學習的文學作品,都是論說性的,在閱讀方法上應該給與學生必要的指導。《說“木葉”》著重分析了中國古典詩歌用“木葉”而不用“樹葉”,又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從而闡發(fā)了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 本文內(nèi)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征,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較清晰。
二、說學生
高中學生閱讀的文藝評論并不多,加上文藝評論本身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但,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應注意激發(fā)學生興趣,對學生感到難懂的地方進行重點講解,將文章講透。并將理論指導實踐,學以致用。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jù)課標要求、教材特點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內(nèi)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述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理論;(重點)
2、培養(yǎng)學生抓住關鍵句,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
3、利用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提高學生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難點)
四、說學法教法: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互講互析。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培養(yǎng)學生合作和交流的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tǒng)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教法:引導法、點撥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前置性學習設計(就《說“木葉”》這篇設計而言形如導學案,主要起導學的作用)的學習
(1)自主學習:
1、初讀文本,解決兩個問題:1.解決生字詞,勾劃不理解的語句;2.勾劃每段中心句,概括段落大意。
2、再讀文本,完成前置性學習設計中“問題導學”、“典例應用”部分。
3、在完成前置性學習設計的同時三讀文本。
“前置性學習設計”它不是練習題,也不是教案,形如導學案主要起到“導學”的作用,是幫助學生學習的輔助材料。
“前置性學習設計”通常由七部分構成:“學習目標”“情境導入”“問題導學”(問題導學是核心一篇設計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問題設計的是否扣住文章的學習重點、是否扣住教學目標、是否有梯度)“典例應用”(典例應用是問題導學部分所學知識理論的具體應用)“知識拓展”(可以是作者背景介紹也可以是知識鏈接)“快樂體驗”(快樂體驗,包含三個層次的題目,由淺入深,既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又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畫思維導圖”(既可以是知識點的導圖,也可以是文章內(nèi)容的導圖。比如讓學生整理的常見的典型意象的暗示性,文章結構圖都可以畫成思維導圖。)
(2)合作交流
主要交流兩部分1.初讀文本時不理解的內(nèi)容;2.做前置性設計時不理解的問題
(3)反饋問題
主要反饋小組合作交流時無法解決的問題
(4)當堂檢測
做前置性學習設計中“快樂體驗”部分
二、解惑答疑
問題來源
前置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懂的問題;
經(jīng)過互助合作新生成的問題;
教師預設或需深化的問題。
(1)由學生二次交流反饋問題(組內(nèi)無法解決的可以組間交流,組間交流有學科長完成。)
(2)一個小組展示成果,其他小組補充。
(3)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有老師重點講解。
(4)當堂檢測。(重點針對疑難問題進行測驗,看看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
(5)完善思維導圖
六、說板書
一篇優(yōu)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xiàn)本節(jié)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于學生學習。這節(jié)課我采用思維導圖的板書設計。根據(jù)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了如下板書:突出目標、重難點,體現(xiàn)學習內(nèi)容,明確學習流程,便于學生記憶。
視頻來源:優(yōu)質課網(wǎng) www.jixiangsibao.com
首頁 | 網(wǎng)站地圖| 關于會員| 移動設備| 購買本站VIP會員
本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共享上傳,除本站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和本站聯(lián)系并提供相關證據(jù),我們將在3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
Copyright© 2011-2021 優(yōu)質課網(wǎng) 版權所有 by dedecms&zz 豫ICP備11000100號-1
工作時間: AM9:00-PM6:00 優(yōu)質課網(wǎng)QQ客服:9899267 投稿信箱:98992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