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鼓樂鏗鏘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音樂人音版音樂鑒賞第六節鼓樂鏗鏘 鼓舞弦動---豐富的民間器樂_江西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音樂人音版音樂鑒賞第六節鼓樂鏗鏘 鼓舞弦動---豐富的民間器樂_江西省優課
鼓舞弦動---豐富的民間器樂
鼓樂鏗鏘
教材分析: 1、《錦雞出山》是一首根據湖南土家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音樂“打溜子”改編的樂曲。樂曲以錦雞為描寫對象,通過幾種打擊樂器特有的音色及多變的演奏技法,生動地刻畫了錦雞的各種生活動態,并借此表現了土家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樂觀情趣。《錦雞出山》全曲設五個小標題,分別是“山間春色”、“結隊出山”、“溪間戲游”、“眾御頑敵”、“榮歸”,并借小標題劃分了樂曲的段落。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小標題提示了樂曲所表現的生活形象內容。
2、《滾核桃》是一首山西絳縣鼓樂。演奏時使用多面各種形制的鼓和一副拍板。由于演奏時既有音樂本身的情緒色彩,又有演員現場的表演藝術,因而不僅好聽,而且好看。樂曲表現農民采摘核桃之后,集中裝袋、運到房頂上,然后鋪開核桃晾曬、核桃滾散開來、滾落地上等景色,并以此抒發農民勞動時的歡快喜悅心情。樂曲由頭、身、尾三部分組成。
3、《童謠》原為北京市城區內流傳的一首兒歌——《打花巴掌》。這是兒童們在游戲過程中反復吟唱的歌曲。由于歌詞反映北京市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整個歌曲的節奏明快、旋律流暢,很受兒童們的歡迎。這首歌采用先數板、后唱歌的演唱形式。通常,由一人領誦、眾人齊唱,歌詞可循環重復地不斷演唱,偶爾也會有人即興創編歌詞。
《童謠》是一首“吹歌”。這種樂隊由管子(兼口噙子)、嗩吶、二胡、揚琴、中阮及一些打擊樂器組成。其中,口噙子(一種含在嘴里的發聲器)擔負著模仿兒童數板的任務。樂曲僅有一個樂段,非常簡潔,采用支聲復調的手法及不斷重復變化的手法表現音樂內容?傮w上看,音樂情緒歡快活潑、充滿童趣。
教學目標 :
1.鑒賞《錦雞出山》、《滾核桃》及《童謠》,感受體驗樂曲的音樂情緒,想象樂曲所表現的生活內容,了解樂曲的表現方法。
2. 初步掌握“打溜子”、“鼓吹樂”、“吹歌”的基礎知識 3.通過對《錦雞出山》、《滾核桃》及《童謠》的感受和體驗,激發學生對本國本土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關注與熱愛。
教學重難點:
1.聆聽《錦雞出山》、《滾核桃》、兩首輕鑼鼓音樂,感受、體驗其音樂情緒,理解音樂內容,引導學生參與打擊樂合奏、演唱節奏譜的藝術實踐,從中體驗其樂趣,了解樂曲的表現方法。
2. 《滾核桃》頭、身、尾的感受。 教學工具:打擊樂器 多媒體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直接出示課題--鼓樂鏗鏘
二、新課
師拿出一面鼓,做中國鼓的簡單介紹:
其實中國鼓最早的時候并不是作為樂器而存在的。是由于遠古先民自身的脆弱和對自然界的困惑而產生的一種工具。特別是看到天上打雷就會下雨,萬物就會生長,于是對自然產生了不解,進而崇拜,模仿雷聲創造了中國鼓。作為神器和禮器而廣泛應用于人們的生產、生活、祭祀等活動。到了周代,鼓才被用作樂器,更加廣泛的應用于人們生活、戰爭、報警、報時、節慶等方方面面。它的演奏大多都是即興的,是人類情感的宣泄。
介紹鼓的一些部位:鼓梆 鼓面 鼓棰等 提問:
1、那么除了剛才看到的鼓,你還了解哪些鼓?生:略 2、你可以用那些擊鼓方法,來演奏出不同音色呢? 生: (生擊鼓體驗再回答)
師:做補充(悶擊、單手滾奏、休止等)
師:剛才我們對鼓有了初步了解,同學們想不想知道,民間藝人是怎樣用鼓樂來表現生活場景的呢?老師給同學們推薦一首山西絳州鼓樂《滾核桃》。
(一) 鑒賞《滾核桃》
1、選自山西絳州《滾核桃》,簡介。
樂曲簡介:一千三百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設立絳州鼓,并下令創作樂曲“秦王闊點兵”,從此絳州鼓樂被譽為天下第一鼓而揚名天下。成為山西當地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文化之一,并被載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奏時用十面各種形制的鼓和十名鼓手現場表演,因而不僅好聽,而且十分好看。 2、視聽《滾核桃》,并要求同學們在聆聽的同時注意觀看視頻中出現了哪些鼓的演奏方法?樂曲分哪幾個部分?樂曲的情緒?
3、請學生上講臺表演剛才看到的鼓的演奏方法,回答之前的問題
4、師補充:剛才有敲擊鼓梆、鼓面;悶擊鼓面、雙手交叉敲擊鼓棰和鼓梆、交替敲擊鼓棰和鼓梆、單手滾奏、悶擊向前推奏、悶擊向后推奏等。并用“花敲”擊法,不斷變換鼓面鼓梆和鼓棰之音色,生動地模擬了晾曬核桃這一特定的生活場景。由于演奏技法的差異,造成音響音色的不同,進而使音樂情緒顯得豐富多彩。其音樂內容既表現了農民晾曬核桃時的動作與心情,也模擬了晾曬核桃時發出的迥然不同的各種聲響。樂曲分“頭”、“身”“尾”三個部分,表現了人們豐收后的一派歡樂景象。
5,、模打“身”部分的節奏
×× ×∣×× ×∣××××× ∣××× × ‖ 6、分段依次視聽“頭”、“身”“尾”三個部分,讓學生再次感受農民秋收時節在房頂晾曬核桃的情境以及他們豐收時的喜悅心情。
(二)了解音樂知識“鼓吹樂”(課件出示文字) (三)鑒賞《錦雞出山》 1、聆聽《錦雞出山》片段
師提問:此曲出現了哪些打擊樂器? 生:„„
師:鑼 鈸等,此曲是依據湖南土家族打溜子改編的一首器樂曲。是流行在湖南西部、湖北恩施一帶土家族的一種民間器樂演奏形式。
2、認識音樂知識“打溜子”(課件出示)
常用四種樂器:溜子鑼、頭鈸、二鈸、馬鑼。內容多描繪動物形象及表現勞動的生活情景。多用于豐收、節日、喜慶活動。
3、視聽《錦雞出山》,師適當解說音樂情景
山間春色:表現山清水秀、春暖花開、美麗怡人的春天景色。樂曲采用上下句對偶及螺螄結頂的手法陳述音樂內容。
結隊出山:揭示錦雞由少而多,由靜而動的結隊出山的情景。 溪間戲游:表現錦雞嬉戲的歡樂情景。
眾御頑敵:表現發現敵情、與敵對峙、向敵進攻、群起而攻、敵人退卻逃跑等形象。
榮歸:表現錦雞勝利后昂首闊步、神氣十足的形象。
4、師總結:根據《錦雞出山》的演奏樂器和樂曲所表現的內容,總結出其屬于是湖南土家族逢年過節、婚娶祝壽、豐收遷居等喜慶節日活動中經常演奏的民間器樂合奏形式“打溜子”,又稱打家伙、打路牌子。是由馬鑼溜子鑼、頭鈸、二鈸等四件金屬樂器組成的,有的地區在合奏中還加用嗩吶,稱為五支家伙。它歷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藝精湛,表現力豐富,是土家族獨有的藝術形式。
(四)鑒賞《童謠》
1、介紹童謠是由北京地區的一首兒歌《打花巴掌》改編而成的吹歌。樂隊由管子(口噙子)、嗩吶、二胡、揚琴、中阮、及一些打擊樂器組成,其中口噙子(一種含在嘴里的發聲器)擔負著模仿兒童數板的任務。樂曲《童謠》是一種先數板、后唱歌,以吹管樂器為主,打擊樂器為輔的“吹歌” 2、了解音樂知識“吹歌”(課件出示)
3、練習口噙子數板的節奏和熟悉音樂主題(課件出示打花巴掌曲譜) 4、帶問題視聽《童謠》
樂曲的音樂主題在樂曲中出現幾次?數板出現了幾次? 5、師總結 三、拓展探究
師:我們一起學習了解了三首民間鑼鼓樂,其中前兩首屬于清鑼鼓,后面那首屬于吹打樂。同學們想不想也體驗一把打擊樂的樂趣呢?
1、 分三組分別學習三組不同的節奏(課件出示節奏型),選三名同學分別練習鼓、鑼、鈸的節奏,其他同學用拍手或者拍桌子的形式擊打節奏。 2、 全體同學一起合奏剛才練習奏,體驗合奏的快樂 四:小結
師:音樂源于生活,為體現其自律美所以又高于生活。中國傳統的打擊樂器的風格是鮮明的具有我們民族特色的,我們為中國的傳統打擊樂器感到自豪。希望同學們多關注我們民間傳統樂器。 視聽打擊樂《鴨子拌嘴》,再次感受民間打擊樂器的魅力,在音樂聲中結束此堂音樂課。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