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力的分解
所屬欄目:高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教科版高中必修1《力的分解》四川省成都華西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科版高中必修1《力的分解》四川省成都華西中學
《力的分解》 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第二章《相互作用》包括兩大部分:其一是在力的概念、特征的基礎上,研究重力、彈力和摩擦力;其二 “等效”和“可逆”思想的指導下,研究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最后引出矢量、標量的概念。這些都是為了第三章《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做鋪墊——物體的受力情況決定物體的運動情況;物體的運動情況取決于物體的受力情況。本節的學習基于《力的合成》的知識儲備,主要體現“合成”與“分解”的等效性、可逆性和統一性,不僅是下一章學習的基礎,還為“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做了思想方法上的準備,起著“伏筆”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從物理知識的角度看,學生已經通過上一節的學習探究,感悟和理解了合力、分力的概念和平行四邊形定則,具備了學習《力的分解》的認知基礎。但是,本節的學習要求使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尤其是幾何知識、幾何作圖和函數運算。這些數學方面的能力要求是學生深入學習本節的困難和障礙。所以,本節的新課教學宜安排兩課時,問題的選擇要循序漸進,不宜過難。
三、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力的分解同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2)能在具體情況中根據力的作用效果確定分力的方向,并能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根據幾何關系求解分力的大小。
2、 過程與方法
教學過程 |
教學策略 |
【新課引入】 為了緩解緊張的情緒,我們來做一個“三人拔河”的游戲。 同學們,咱們班誰的力氣最大?(×××)大家都力推你,看來力氣確實不小。那班上還有沒有能跟他抗衡的?(×××)請這兩位同學到講臺前面來,老師還想問一下,有沒有哪位女同學想向他們兩個挑戰的(×××)。游戲規則:兩男同學必須用力把繩繃緊,如果說女生把兩位男生拉動了,女生就算贏,如果沒有拉動,就算男生贏!(正式比賽,播放比賽音樂) 為什么如此嬌小的女生能夠“四兩撥千斤”呢?這其中的奧秘就蘊藏在本節課的內容當中。【板書】力的分解 |
通過游戲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引入課題 |
【知識回顧】 1、什么叫合力?什么叫分力? 2、什么是力的合成? 3、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則? 學生互動回答。 過渡:即如果以F1,F2為鄰邊做平行四邊形,F1和F2所夾的那條對角線就表示F1和F2的合力。 實際生活中,某一個實際力所產生的效果往往不止一個,我們就需要將這個力進行分解。那什么叫力的分解呢?【板書】1、什么是力的分解 |
基礎知識儲備 |
學生類比力的合成回答。 【新課教學】 【板書】1、什么是力的分解?------------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的過程。 【板書】2、力的分解遵循什么規則?--------平行四邊形定則。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在PPT上動畫畫出一個力的分解示意圖的過程。 請同學們在手中的膠片上用同樣的方法將已知力F進行分解,畫出分解示意圖。 將同學們畫出的數張膠片重合并用實物展臺展出,請同學們觀察,可以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呢? -------------------------------------【板書】不加條件,又無數種分解方式。 然而絕大多數分解方式對我們來說沒有實際的意義,那在實際問題中,我們應該如何進行力的分解呢?在實際中,我們常常 【板書】按實際效果進行分解。 其目的就是未為了確定分力的方向。 接下來,我們就通過幾個實例,來看一看我們該如何根據力的效果進行某個力的分解。 【板書】實例一:水平面上物體受到斜向下的壓力的進行分解 ![]() 探究:拉力F在哪些方向產生了作用效果。 實驗演示學生觀察感受 總結得出:向下壓的效果 使物體向右運動的效果 探究二:現在請同學們在學案上畫出力F的分解示意圖,并用拉力F和夾角θ表示分力的大小。F1= F2= ![]() 【板書】 |
運用類比法加深對相似概念的理解 [學生畫圖]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學會應用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力的分解。 [學生觀察] 培養觀察能力 ,培養歸納總結的能力。 從生活實際到建立物理模型。 [開放探究] 通過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感悟力的作用效果從而明確分力的方向。 學生體驗、感受,形成直覺思維,能突破難點,同時留下深刻印象。 |
![]() ![]() 問題1:重力G在哪些方向產生了作用效果。----------學生講解。 問題2:畫出重力G的分解示意圖,并用G和θ表示分力的大小。 選出各種不同的結論利用展示臺展示給大家看,對各種不同結論逐一分析給學生聽講解錯誤了原因、正確的理由。 ![]() 擠壓斜面的效果 【板書】 在這里還可以得出兩個分力隨角度θ的變化關系。 【板書】強調:不能錯誤地認為G2就是物體對斜面的壓力 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需要用我們的物理知識去分析解密。 比如:(播放音樂)貴州的24道拐,湘北公路,還有云南72道拐,這些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山路為什么這樣的崎嶇呢? 再看看這兩張圖片,高大橋梁為什么要建很長的引橋? 其實這兩個問題都可以用我們剛剛所學的知識來解釋。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總結:坡度越小,引橋越長,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越小,上坡的時候這個分力是阻力作用,下坡的時候這個分力是動力作用,上坡(橋)容易,下坡(橋)安全。 現在我們回到課前我們提出的問題,為什么那個小女生可以四兩撥千斤呢?請同學們將女生的拉力按效果進行分解。 同學分析得出: 兩個男生把繩子死死地拉緊呢,就是要使θ越大,T越大。 接下來大家思考并總結,【板書】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驟: 1、建立物理模型確定分解的力。2、按效果確定分力的方向 3、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作圖并標出兩分力F1和F2 。 4、利用幾何知識求解分力。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就到這里結束了,今天同學們有什么收獲呢? 1、求已知力的分力的過程叫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3、力的分解的步驟 課后請同學們思考與討論一下兩個問題: 1、小明獨自駕車陷入淤泥,路旁有很多大樹,后備箱中只有一根足夠長的粗繩,你能給他出個主意拉出汽車嗎? 2、家中的切菜刀和斬骨刀的刀刃有什么區別?為什么? 【課后作業】教材P66 |
從生活實際到建立物理模型。 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掌握作圖方法及計算分力的方法,引導學生討論傾角變化分力如何變化,讓學生樹立“函數”的思想。 通過分析日常生活中應用力的分解的現象,讓學生知道物理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現象,發現問題,建立物理模型,用物理模型解決問題,用物理語言解釋現象的能力。 釋疑,回答為什么女生能夠“四兩撥千斤” 培養學生總結問題的能力。 【作業布置 開放練習】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