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第十一屆全國高中
所屬欄目:高中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十一屆全國高中青年數學教師優質課大賽《基本不等式》吉林—李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吉林—李瑩瑩—設計—基本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教學設計
吉林省實驗中學 李瑩瑩
一、教學內容解析
《基本不等式》是《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 必修第一冊》(以下統稱為“教材”)第二章第二節內容,屬于單元教學課. 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等式與不等式性質以及重要不等式
的相關內容,對于兩個數的大小關系的研究思路有一定的了解,對于學生而言,本節課是在學習了不等式性質的基礎之上,展開的對一種具體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研究. 從數與運算的角度,
是兩個正數a,b的“算術平均數”,
是兩個正數a,b的“幾何平均數”,因此,不等式中涉及的是代數中的“基本量”和最基本的運算. 從幾何圖形的角度,“周長相等的矩形中,正方形的面積最大” ,“圓中,弦長不大于直徑”等,都是基本不等式的直觀理解. 所以本節課是對相等與不等關系的進一步探索,又為之后學習函數的最值打下了基礎,在知識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基本不等式”教學內容主要為:基本不等式的定義、證明方法、幾何解釋與應用. 將這些內容融合在一節課中,就需要抓住本節課的主線,從整體上去研究這節課. 具體體現為借助已有經驗,從“研究兩個數大小關系”的基本問題出發,構建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得出結論。讓學生完整的經歷“問題情境—特殊值猜想—一般性證明—實際應用”的過程,學生在整體框架下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基本不等式的教學重點為:基本不等式的定義、證明方法、幾何解釋、用基本不等式解決簡單的最值問題.
1. 理解基本不等式

,發展邏輯推理素養;
2. 結合具體實例,用基本不等式解決簡單的求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問題,發展數學運算和數學建模素養.
達成上述目標的標志:
1. 知道基本不等式的內容,明確基本不等式就是“兩個正數的算術平均數不小于它們的幾何平均數”;
2. 會利用不等式的性質證明基本不等式,能說明基本不等式的幾何意義;
3. 能結合具體實例,明確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條件和注意事項,即“一正、二定、三相等”;
4.能用基本不等式模型識別和理解實際問題,能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或最小值,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從特殊到一般、轉化與化歸、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三、學生學情分析
在知識結構上,學生已經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并能夠根據不等式的性質進行數與式的大小比較,也具備一定的平面幾何的基本知識. 本節內容在復習、鞏固不等式性質和重要不等式的前提下學習基本不等式,這為學生研究“基本不等式”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探究方向.
在能力水平上,由于基本不等式放在了必修一的第二章,剛進入高中的學生們缺少代數式證明的經驗,所以基本不等式的證明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 其次,基本不等式的幾何解釋也是學生不容易想到的,需要數形結合地去理解. 此外,在利用基本不等式研究最值問題時,學生容易出現忽視使用條件,不驗證等號是否成立,甚至出現沒有確認和或積為定值就求最值等問題,這也是學生思維不夠嚴謹的表現.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基本不等式的證明和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四、教學策略分析
基于以上的教學重難點,在本節的教學中,應特別注意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通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
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
以具體情境中的“研究兩數大小關系”出發,讓學生感受算術平均數和幾何平均數的生成,先大膽猜想二者大小關系,在猜想過程中會出現“特殊值嘗試”和“一般性證明”的認知沖突,借助小組探究的方式,讓學生體驗基本不等式的驗證過程,感受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
-
抓住研究問題的“主線”展開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本節課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教師通過設置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大膽猜想→討論探究→小心求證→實際應用→歸納總結,沿著研究問題的“主線”展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的容量大,隨著探究和應用的進行,要不斷的加深學生對基本不等式結構特點的認識,逐步體會模型的應用價值.
-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問題
在基本不等式的三種語言的表述上,利用創設情境和GGB動態圖像演示,讓學生們從特殊到一般,大膽猜想不等關系,探究給出代數證明,數形結合給出幾何直觀,讓學生們探究其幾何意義;在基本不等式成立的三個條件的教學中,由例1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發現三個條件,即“一正,二定,三相等”;從特殊到一般,引出例2的一般證明,提煉出兩種最值模型的作用;再通過例3中的實際應用,體會在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并利用基本不等式解題的一般步驟;在課后思考中,提供學生思維的拓展訓練與閱讀延伸.
-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提供參與機會
本節課給學生提供以下4種機會:(1)提供觀察、思考的機會:用親切的語言鼓勵學生觀察并用學生自己的語言進行歸納;(2)提供操作、嘗試、合作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利用資源,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3)提供表達、交流的機會:鼓勵學生敢想敢說,設置問題促使學生愿想愿說;(4)提供成功的機會:贊賞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中能更多地體驗成功的樂趣.
五、教學過程設計
1. 復習回顧,奠定基礎
問題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等式與不等式的基本性質,請同學們回憶以下兩個內容:
-
兩個實數比較大小的基本事實;
-
重要不等式.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舊知識,奠定本節課“比較兩數大小關系”的探究基礎,對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先行條件.
2. 創設情境,合作探究
問題2:我們知道,平均數是刻畫數據特征的一項重要指標.今天,我們就通過一個“化矩為方”的問題,探究兩個正數兩種平均數的大小關系.
【引例】已知矩形長和寬分別為
a,
b,求做一個正方形:
(1)使其與已知矩形面積相等,則該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
(2)使其與已知矩形周長相等,則該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
a
矩形 正方形
師生活動:計算引例中(1)(2)的邊長分別為:
(1)猜想二者有怎樣的大小關系?
(2)合作探究嘗試證明你的猜想.
【設計意圖】通過熟悉的“比較兩數大小關系”的問題切入新課,一方面學生明確兩個平均數的背景;另一方面通過特殊值猜想和一般性證明,引發認知沖突,從而形成對基本不等式的證明方法的認識.
3.
數形結合,深入探究
問題3:我們知道,數學中“數”與“形”是緊密聯系的,那“基本不等式”是否也是某種幾何關系的體現呢?
師生活動:如圖,AB是圓O的直徑,點C是AB上一點,AC=
a,BC=
b,過點C作垂直于AB的弦DE,連接AD,BD.你能利用這個圖形,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幾何解釋嗎?

【設計意圖】通過對圖形中幾何量的分析,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到

和

對應的幾何量,進而找到基本不等式的幾何解釋,讓學生體會數形結合的應用.
4. 例題剖析,構建模型
問題4:之前通過大膽猜想、小心求證,又探究了其幾何解釋,我們分別從“符號語言”、“文字語言”以及“圖形語言”三個角度,全面的認識了基本不等式. 那基本不等式又該如何應用呢?
師生活動:通過對例題的分析,以及“問題串”的設計,逐步引導學生探究基本不等式使用條件和模型的作用,以及其實際應用價值.
活動1:探究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條件
師生活動:例1 . 已知
x>0,求

的最小值.
追問1:本題中求最值的代數式有何特點?
追問2:這里的“取等號”條件必須說明嗎?
追問3:滿足什么條件的代數式,才能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設計意圖】從最簡單的模型出發,解決學生心中的疑惑,同時讓學生感受基本不等式在應用時,其模型的基本結構特點和條件的要求,也初步體會“最值”的概念,并為學生求解代數式最值問題提供了示范.
活動2:探究基本不等式模型的作用
師生活動:例2. 已知
x、
y都是正數,求證:
(1)如果積
xy是定值
P,那么當
x=
y時,和
x+
y有最小值

.
(2)如果和
x+
y是定值
S,那么當
x=
y時,積
xy有最大值

.
追問4:通過本題,你能說說基本不等式能幫助我們解決什么樣的問題?
【設計意圖】從特殊到一般,讓學生體會基本不等式在結構上,是兩個正數的“和”與“積”的基本關系,使得二者在具體問題中“知一求一”,即“知一定值,求一最值”,加深對其模型作用的理解,也為用基本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創造了條件.
活動3:基本不等式實際應用.
師生活動:例3 (1)用籬笆圍一個面積為100m
2的矩形菜園,當這個矩形的邊長為多少時,所用籬笆最短?最短籬笆的長度是多少?
(2)用一段長為36m的籬笆圍成一個矩形菜園,當這個矩形的邊長為多少時,菜園的面積最大?最大面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本例是典型的較簡單的能夠用基本不等式求解的問題,通過本例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如何用基本不等式模型理解和識別實際問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模型思想.
5. 回顧反思,思維拓展
小結:這節課,知識上我們學習了基本不等式的三種語言的表述,方法上我們學習了轉化和化歸以及數形結合的思想,我們還體會了對于一個新的數學發現,“大膽猜想,小心求證”的科學探索的態度.探索永無止境,希望同學們能將它落實到以后的學習之中.
課后思考:
(1)【引例】已知矩形長和寬分別為
a,
b,求作一個正方形:
(1)使其與已知矩形面積相等,則該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
(2)使其與已知矩形周長相等,則該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
(3)使其與已知矩形對角線長相等,則該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
【思考】計算(3),并思考著三個邊長之間有怎樣的大小關系呢?
(2)課后延展閱讀
算術平均數 幾何平均數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研究一個具體不等式的一般過程.課后思考題呼應了課前的引例,也是引導學生延展學習,課后的延伸閱讀讓學生去更多的了解兩種平均數的形式和應用,拓展學生的思維.
§2.2 基本不等式
一.基本不等式 例1.
1.代數證明:
2.幾何解釋: 例2.
3.使用條件:
4.作用: |
多媒體演示 |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反思
不等式對于高中學生來講并不陌生,但基本不等式作為一個新的知識點,形式抽象,應用靈活,并且出現在必修一的預備知識中,這對剛剛進入高中的高一學生來講,是有很大挑戰的.教材上是由重要不等式換元的方式,得出基本不等式,并且用分析法給以證明,但這一切的過程,對學生來講都比較“突然”.故在課前創設問題情境中,我查閱了“平均數的起源”,發現正是矩形化為正方形而生成的幾何平均數,又查閱了相關的論文,才設計了本節課的課前“引例”——通過“化矩為方”問題比較“兩種平均數的大小關系”.在問題中,讓學生自行發現“算術平均數”和“幾何平均數”,然后讓學生大膽猜想,學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利用“離散”的特殊值嘗試,故此處設計了老師對于“連續變化”的特殊值的直觀的動圖演示,探究其大小關系,引起學生對“特殊和一般”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從一般證明方法去研究,能更好的接受此不等式的驗證過程.
另外,在基本不等式的求最值問題中的“最值”,對于高一剛起步的學生來講,這一概念還很模糊,對于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條件也是要學生自己發現才有意義,故對例題設計了“問題串”,學生在問題中去尋找線索,在環環相扣的問題中,去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思維得到拓展,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最后,在小結部分的思考“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談談你有哪些收獲?”讓學生翻看自己的回憶,自行總結自己所得,學生的主體地位突顯.以及對“課前引例中加入(3)的繼續探索”以及“兩種平均數”的課后延伸閱讀,既能前后呼應,又能拓展所學,讓學生體驗邏輯思維的逐步延展,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準備提升自己的能力.
當然,本節課在授課之后,我也認真地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一方面在“三種語言”的總結過程中,PPT在制作時有一點疏忽,將“半弦長”寫成了“弦長”;另一方面,在例3的學生作答時,如果能用學生板書或者投影的方式展示,可能要比學生寫讀作答的方式效果更好,但時間有限,這里也是一個遺憾.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重視教材的挖掘,更重視“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與引導其激活,無論是在公開課還是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都應該把時間和自主探究的權利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獲得自主發現的體驗,感受“大膽猜想,小心求證”科學探索的精神,為學生進一步落實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我會始終保持一腔熱忱,努力探索.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第十一屆全國高中”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第十一屆全國高中青年數學教師優質課大賽《基本不等式》吉林—李”,所屬分類為“高中數學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第十一屆全國高中青年數學教師優質課大賽《基本不等式》吉林—李”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