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依法行使權利
所屬欄目:初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第二框依法行使權利-北師大二附中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第二框依法行使權利-北師大二附中
《行使權利有界限 》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一)依據的課程標準: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中的“成長中的我”之“(三)心中有法”中的:理解任何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我與他人和集體”之“(三)權利與義務”中的:了解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懂得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我與國家和社會”之“(三)法律與秩序”中的:體會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有賴于每個公民的參與,是全體公民的共同責任。
(二)依據的政策和理論成果:
1.《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法治教育要以憲法教育和公民基本權利義務教育為重點,覆蓋各教育階段,形成層次遞進、結構合理、螺旋上升的法治教育體系。
2.黨的十九大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明確指出,要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且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
3.學科核心素養:本課通過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導入,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選取社會熱點問題——短視頻分享平臺為案例背景,創設生動情境,引發學生探究,旨在培育學生的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意識等學科核心素養。
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部編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中第二單元第三課《公民權利》第二框“依法行使權利”中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公民基本權利的相關內容,為過渡到本課起了認知上的鋪墊作用。而本課超越教材知識本身,主要對學生進行權利意識教育,通過界限之“思”、界限之“辨”、界限之“守”三個環節,進行權利邊界意識教育,并明確權利邊界存在的“雙贏”意義,旨在使學生從心底真正認同權利界限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從而遵守權利的界限,切實貫徹知行統一原則。
(二)學生情況分析: 1. 優勢點:在學習本課之前,教師采用問卷法、訪談法、觀察法對全年級學生進行課前調查,發現八年級大部分學生對權利行使需要設定界限這一法律精神有所認知。
2. 問題點:學生知道權利行使需要設定界限,但對權利為何設限,以及權利界限存在的意義缺乏了解和思考,僅模糊地認為“法律應該有相應規定”,或認為“依靠道德要求自行把握”“盡量不影響到他人”,所以學生的權利界限意識有待加強。
3.困惑點:據課前調查統計,76%的學生視生活中的各種規則及法律法規為一種“約束”。學生雖然認同規則和法律法規需要遵守,但往往出于“為他人著想”“為了維護社
- 2 -
會秩序”考慮,視遵守界限為一種“權利的部分出讓”。認為遵守規則主要是為了滿足社會期望的觀點也占據多數。
4.發展點:學生存在的問題和困惑正是中學生對法治精神領會不足的表現,因此,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和思辨話題的設計,使學生切實體會到遵守權利界限并非一種“權利出讓”或“犧牲”,而是對每個公民享有最大程度的平等權利的一種保障。由此,學生可以發自內心的認同權利界限以及法律本身的存在價值,做到正確理解法治精神,積極參與法治實踐,進而樹立法治信仰。
(三)教學方式:情境法、探究法、辯論法、歸納法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設備、PPT課件、學案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思辨性話題的爭鳴,理解權利界限的存在是為了保障每個人真實地享有權利,從而認同法律對權利界限的規定,增強權利意識和公民意識,自覺維護法律權威。
(二)能力目標:通過具體案例的分析探討和“網絡文明公約”的制定,增強明辨是非、依法規范自己行為、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提升理性思維和法治思維的水平。
(三)知識目標:通過對視頻分享平臺中三則案例的探究,理解行使權利不得超越權利本身的范圍,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權利。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權利界限存在的意義
難點:理解遵守權利界限不是對公民權利的犧牲,而是對每一位公民權利的保障。
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
界限之“思”( 如何理解權利界限)→界限之“辨”(權利設限意義何在)→界限之“守”( 如何遵守權利界限)
核心問題鏈:如何理解權利界限? 權利設限意義何在? 如何遵守權利界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熱點導入】
引導:3月20日,全國“兩會”正式閉幕。在兩會召開的這十幾天中,我
們通過網絡直播全程了解著會議進程,第一時間獲取到關于國計民生的
重大決定。得益于網絡直播,老師今
帶領學生了解視頻分享平臺的演變歷程的同時,選取時
- 3 -
導入新課
天可以帶領大家一起回顧一下“兩會”的“十大瞬間”。
出示材料:習近平總書記進行憲法宣誓、發表重要講話等“兩會瞬間”。
提問:這張“直播瞬間”有何特點?
引導:網絡直播近些年來創新了形式,從單純的轉播,演進為網友實時發表互動評論、發送“彈幕”,再到如今的隨手拍,隨時播。網絡視頻分享平臺就這樣走進了我們的生活。
思考并回答
政熱點,提高學生的政治意識的同時,使學生尊重憲法權威,并了解我國已進入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時代。
講授新課
環節一: 界限之“思”
【如何理解權利界限】
設問:同學們最近都使用了哪些視頻分享平臺或軟件?結合你的使用體驗,說一說視頻平臺上最近出現了哪些令人擔憂的現象?
引導:這些短視頻分享平臺得到青少年的廣泛喜愛,甚至小學生都“根本停不下來”,因此這些現象的出現以及傳播確實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視。
出示材料:展示視頻平臺上的“生活場景直播”“拔掉網吧用戶電腦電源”“將共享單車投入河中”三則視頻內容。
分組討論并匯報:“______”之我見 要求:分組討論不同案例,從道德、
法律兩個角度談談你對以上視頻內容的看法。
小結:同學們從社會生活出發,探討了我們在生活中尊重他人的必要性,并聯系權利相關知識,談到了權利不
意味著肆意妄為,初步理解、認識了權利的界限。
聯想身邊現象,聯系自己生活,闡述相關的社會生活現象
觀看圖片、視頻
積極思考,分組討論,
匯報發言
就熱點問題進行闡述,過渡到網絡視頻直播這一貼近學生生活且引發思考與討論的社會現象。
使學生能夠聯系生活體驗及公民基本權利相關知識,發表自己的看法,初步感受權利界限與公民日常生活間的聯系,了解行使權利需要遵守一定界限。為網絡視頻內容的思考與探究做鋪墊。霍姆斯:“我可以揮動拳頭,但是絕不能_________。”
出示材料:《憲法》第五十一條,及
法律對公民言論自由所做出的限制性規定。
引導:我們發現,其實這些就是我們剛剛談到的道德要求,只不過法律將這些道德要求正式確立了下來,使我們有法可依。所以我們行使權利,首先需要以___為限。
孟德斯鳩:自由不是無限制的自由,做法律許可的任何事,才是真正的自由。
小結:通過同學們的探究、以及相關法條的學習,我們進一步理解并明確了權利的界限,而且發現這些界限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聯想,填空
了解法律規
定
回答問題 通過完善法律諺
語,深化學生對權利界限的認識;
通過出示《憲法》及相關法律規定,進一步明確行使權利應以法為限,并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和尊崇憲法的意識。
環節二: 界限之“辨” 【權利設限意義何在】
觀點交鋒:同學們從他人、集體、社會、國家的利益出發,談了自己對權利界限的理解,那么我們每個人權利
界限的存在又有何意義呢?兩位同
學產生了這樣的觀點交鋒: A:遵守權利的界限是對個人權利的一種犧牲。
B: 遵守權利的界限是為了保護每個人的權利與自由。
設問:你認同哪位同學的觀點?為什
么? 追問:絕對的自由存不存在?為什么?
小結:如果一個人可以享有絕對的自由,那么另一個人也可以。那么如果
每個人都任意妄為,每個人的自由和
認真思考
提出看法
通過設置具有思辨性、啟發性的辯論話題,引發學生深度思考,深化并升華學生對權利界限意義的認識——權利設限是為了保障每一位公民真實、平等地享有權利。
- 5 -
權利就都不復存在了。所以法律對我們的權利設定界限,雖然會一定程度上無法實現我們的個人意愿,但這不是單方面的犧牲,而是一種雙贏,權利界限是法律對每一位公民權利的保障。
認真傾聽并思考
環節三: 界限之“守”
【如何踐行遵守界限】 出示材料:《高中生直播自習、寫作業引發網友效仿,網絡直播傳播正能量》直播學生表示:看到其他“播主”一小時可以完成那么多作業,復習那么多內容,并且還很開心、很滿足,自己深受觸動,決定挑戰自己,“榜樣”們在自己備考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給了自己很大力量。
引導:網絡視頻平臺雖然亂象萌生,但其中不乏這樣的正能量。視頻平臺只是交流、傳遞信息的一種媒介,其中的內容取決于我們每個網民的價值取向。
分組活動:制定《網絡言行文明公約》并展示,要求分別從網絡“播主”和直播觀眾的角度出發,思考使用網絡應注意哪些事項、遵守哪些界限。
結語:盧梭:法律不并是鐫刻在大理石上,而是銘記在公民的心中。
了解現象 認真傾聽
分組制定文明公約
認真傾聽 聯系生活進行思考
以正能量的事跡引導學生,使學生看到網絡直播平臺所起到的積極意義,使學生對平臺的發展充滿希望,為制定文明公約做鋪墊。
提高學生利用法律知識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同時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和能力。
板書設計
- 6 -
教學設計特點分析
1.超越知識,法治立意
本節課力圖超越法律知識傳授,著重培養學生的權利邊界意識和法治觀念。在探究中正確理解權利界限,在觀點交鋒中深化并升華對權利界限意義的認識,從而使學生從心底真正認同權利界限的存在價值,做到正確理解法治精神。 2.巧創情境,培養能力
本節課力圖從現實生活情境入手,真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探究案例、思辨問題和制定公約,本節課比較圓滿地達成了“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育人目的。在踐行權利界限這一環節中,可以看到學生們在認真思考如何“美化”我們的網絡環境,在領會法治精神、認同法律價值的同時,提高了學生公共參與意識和能力。
3.德法并重,傳遞正能量
在素材呈現方面,我首先選取了關系國計民生的時事熱點話題,使學生體會自己與國家的命運的聯系,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和使命意識。此外,在呈現網絡直播平臺的亂象之后,以直播自習作為榜樣引領,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的同時也能看到事物發展積極的一面,注重弘揚社會正能量,讓學生對社會和國家的發展充滿信心與希望
教學評價及反思
(一)教學評價:
本節課《行使權利有界限》,內容比較抽象,對于一貫學習具體法律內容的學生來說可能會有些陌生。所以一味走“上層路線”,學生會感到這一法律精神的重要體現和他們“距離很遙遠”,很難融入到課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共享單車和網絡視頻分享平臺,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從而為后續思辨性問題的探討鋪設臺階。學生通過第一環節的分組探究活動,對權利的界限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在此基礎上,通過思辨性的觀點交鋒,制造認知沖突,深化和升華學生對權利界限意義這一成年人都可能缺乏正確理解的關鍵問題的正確認識。在思想上感悟知識后,同樣重視在行動上落實所學知識。通過直播平臺上正能量事跡的氛圍渲染,讓學生產生踐行的愿望,從而做到知行統一。從學生課上制定的《網絡言行文明公約》中,也可以看到孩子們在認真思考如何“美化”我們的網絡環境,感覺他們的公共參與意識及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整節通過理解法律知識、培養思辨能力、感受法治精神、踐行社會參與四方面,比較成功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二)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學習,學生對行使權利的界限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也能認同這一限制對每一位公民權利的保障意義。在思辨性問題的探討環節,可以創設更開放的課堂氣氛、靈活采取教學策略,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表達自己的看法,達到辯論的效果,從而加深每個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