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依法行使權利
所屬欄目:初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道德與法治》統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三課《3.2依法行使權利》遼寧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道德與法治》統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三課《3.2依法行使權利》遼寧省 - 大連
《維護權利守程序》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珍視公民權利,增強權利意識,積極維護自己的權利。 明確權利邊界,樹立法治觀念。 2.能力目標
學會依法行使權利,提高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正確對待權益糾紛,學會依照法定程序維護自身杈益。 能夠尊重他人合法權利,學會自覺規范自身行為。 3.知識目標
知道行使權利的界限,懂得依法行使權利。 了解維護權利的方式,知道如何正確維護權利。
二、設計依據
1.學情依據
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領域不斷擴展,往往會面臨如何處理與他人、與國家及國家機關、與社會組織關系的情況。學生不僅需要知曉法律規定的公民權利和義務,從而對自身所擁有的權利有明確的認識與理解,知道怎樣保護自己的權利,而且需要尊重他人的權利,按照權利義務關系的規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由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發布的《我國青少年法制教育調查報告(2013)》顯示,我國青少年學生的法治意識仍然存在短板。課題組發現,青少年學生對憲法、行政法和程序法方面的知識整體掌握較差,而這些公法常識教在培育公民意識、樹立權利觀念方面非常重要。 報告認為,鑒于憲法、行政法等公法常識教育在培育公民意識、樹立權利觀念方面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法治教育中,學校確實有必要通過更為貼近生活的教學方式,加大對憲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公法知識的教學力度,促使學生在知識結構方面更加完善。
本課設計目的就在于全面、系統、完整地介紹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所享有的基本權利,同時體味其對于自己、社會和國家的價值,從而養成和增強權利意識,懂得珍視公民權利,依法行使權利;幫助學生懂得保護自己、懂得命的尊嚴、懂得自立自強;幫助學生加強對法律規則的理解和領悟,不斷構建自己的價值觀,逐步樹立法治理念;引導學生依法參與
社會生活,成長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2.內容依據
(1)本課所依據的課程標準的相應部分是“成長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體對應的內容標準是:“掌握獲得法律幫助和維護合法權益的方式和途徑,提高運用法律的能力。”
本課所依據的課程標準的相應部分還有“我與他人和集體”中的“權利與義務”。具體對應的內容標準是:“了解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懂得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知道公民的人身權利受法律保護,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權利的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知道法律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作為消費者的權益”。
(2)本課所依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的相應部分是“青少年法治教育內容”中的初中階段的教學內容與要求。具體對應內容與要求是“初步理解程序正義在實現法治中的作用,建立依法處理糾紛,理性維護權利的意識”。
三、內容分析
本課由引言和兩框內容組成。
引言指明了公民權利對于我們參與社會生活、實現人生幸福的意義,描述了社會生活中人們對待公民權利的不同態度及表現,意在引發學生對公民權利在個人成長、社會進步與國家發展方面所具有的價值的初步思考,激發學生學習公民權利基本內容的欲望,同時,啟發學生思考如何依法行使和維護自身享有的公民權利,進而導人新課。
第二框“依法行使權利",第一目探究權利的界限,強調公民權利是有邊界的,權利既受法律保障,又受法律約束。隨后,指明必須依法行使權利;如果權利受到損害,要懂得依法維護權利。學生進一步了解憲法對于公民行使權利的具體限制性規定,意在引導學生加深、對憲法精神的理解,同時引導學生自覺學習憲法,依據憲法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增強法治意識。
第二目“維護權利守程序”。這一目主要破解如何依法行使權利,以及當權益受到損害時應如何依法維護自身權益。本目主要表達了兩層意思。
其一,公民行使權利應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規定的活動方式、步驟和過程進行。這層意思通過一段正文和一個活動來闡釋。正文指明了遵守正當程序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程序意識。繼而通過“探究與分享"設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對于維護權益應采用的方式和遵循的程序進行初步思考,培養法治思維,提升法治素養。
其二,公民權利如果受到損害,可以通過協商、調解、仲裁和訴訟等方式維護權利。這層意思通過五段正文和兩個活動來闡釋。正文主要介紹不同方式的適用范圍及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引導學生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采用不同的方式解決矛盾,化解糾紛。“探究與分享"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感知人民調解的優勢。“相關鏈接"向學生介紹仲裁的相關知識`對正文內容作必要的補充。 “拓展空間"活動,通過參加旁聽庭審活動,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程序和法律規定,引導學生增強程序意識和法治觀念,鍛煉學生的法治實踐能力。
四、重點與難點
1.重點:維護權利守程序
2.難點:依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方式解決糾紛
五、教學策略
1.嘗試翻轉課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實踐獲得更真實的學習,為了讓學習更加靈活、主動,讓學生的參與度更強。制作微課,內容在幾分鐘之內,具有暫停、回放等多種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
2.采用問題教學法。將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有意地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的探究活動,讓學生提出學習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這種作法的問題性水平較高),或由教師自己提出這些問題并解決它們,在此同時向學生說明在該探索情境下的思維邏輯。
3.活動探究法。在實際生活中,對于日常糾紛,學生多是通過協商或調解解決,因而對這兩種方式較為了解,據此組織課堂模擬,通過活動再現協商或調解的具體過程,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形成完整的認識。對于仲裁和訴訟方式的教學,組織學生觀看仲裁和庭審的視頻讓學生在旁聽仲裁和訴訟過程中形成初步感知,而后教師對相關知識做出解釋,加以補充,引導學生養成法治思維,提升法治素養。
六、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
(1)教師認真研讀課程標準,熟悉課程性質和課程基本理念,認真學習《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領會其精神實質,以此指導本課教學。
(2)教師法律知識準備。通讀憲法,在教學中涉及相關法律知識時能熟練運用,或者在回答學生疑問時能夠及時應對。
(3)教學資源準備。制作PPT課件,安裝希沃授課助手,制作微課。 開發調用社會資源。采用“請進來"的教學方式,充分調用社會資源,庭審公開
視頻,社區工作者等社會資源和多方力量走進課堂,為學生釋疑解惑。教學中,還可以將課堂向社會延伸,讓學生“走出去”,走近法治前沿,感受法治生活 2.學生準備
做好課前預習。學生要對本課所學內容在課前作初步了解;對于活動中的有些要求應用前做好相應準備;對于預習中產生的困惑,要好記錄,并在課前進行思考。
七、教學過程
簡述:本課運用希沃授課助手,遠程打開PC端PPT進行播放、上下翻頁,通過批注強調重點,突出難點,同時實現當堂教學反饋。 通過移動終端實物拍照,并快速上傳到PC端展示,提高了授課效率和趣味性,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積極性,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一)創境導入
播放視頻“理性對待航班延誤”
00:00:35師生通過微信群互動,了解學生的權利意識。引發學生對依法維權程序的思考,出示課題。 播放視頻:閉館事件
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依法維權的方式。 (二)先學后教 出示幻燈片:學習內容 播放微課:維權AB劇
00:06:10 播放微課,引導學生通過預習教材和觀看微課自主探究學習。 (三)疑難點撥
出示幻燈片:閱讀教材P43頁 探究與分享 從人民調解入手,介紹調解的三種方式。
00:15:39 學生通過手機網絡查閱資料,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自主探究學習內容。
播放視頻:永聯社區人民調解
本校位于永聯社區,通過播放采訪視頻讓學生認識到人民調解就在身邊,是有效的調解方式。
出示幻燈片: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
學生通過課堂查閱網絡資料了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并能舉例說明。 00:17:46 用激光筆做要點提示,引導學生區分三種調解方式。
當糾紛和爭議經過協商和調解無法解決時,引導學生思考仲裁和訴訟的必要性。 學生通過運用經驗認識維權方式——仲裁。 播放視頻:勞動仲裁促雙方庭外和解 出示幻燈片:體現仲裁的特點相關圖片
學生總結仲裁特點,通過“一裁終局”這一特點引出糾紛和爭議經過調解不成還有訴訟這一維權方式。學生通過教材學習比較三種訴訟類型。 引導學生比較四種維權法方式,通過課堂反饋練習題呈現,并做小結。 00:25:32 學生用藍色批注筆答題,教師當堂用紅色批注筆反饋。 00:29:15 教師用紅色批注強調重點。 出示幻燈片:四種維權方式的區別 (四)現場演練
回顧因瑜伽館閉館引起的糾紛,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解決生活中的糾紛。 小組合作探究,按照法律程序分別幫助員工和會員維權。
00:32:33 教師將學生維權方案拍照,上傳PC。學生分組匯報維權方案。 出示幻燈片:員工維權之路
00:35:18 用聚光燈突出關鍵詞,向學生提問。 出示幻燈片:會員維權之路
評選“依法維權小達人”,鼓勵學生依法維權。 播放微課:消費維權
針對消費問題,做專門維權指導。
總結:生活中,當我們的權益受到侵害時,維權的途徑有很多,比如說: 出示幻燈片:公民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
當糾紛和爭議產生時,我們要用法治思維,法治的方式解決問題,為了能及時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我們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維權途徑。
出示幻燈片:法治思維 法治方式 及時有效 有針對性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