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故鄉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4課《故鄉》_浙江省 - 臺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故鄉
教材簡析及教學設計:
《故鄉》是魯迅小說中的名篇。小學階段就有教材截取其中一個片段(少年閏土)來教學,所以對這個文本,學生并不完全陌生。小說篇幅不長,人物也比較集中,作為傳統小說,三要素齊全,主題也比較明確。經典課例也比較多,要想上出新意來是有困難的。那么,是不是可以在上出深度上來做文章。《故鄉》小說內容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我的心路歷程,一條是我在故鄉的見聞。能否從這兩條線索出發,以小說中的“我”“閏土”“楊二嫂”三人作為重點,通過文本分析他們的生存狀態,從而揭示小說的主題。這樣就能打破以三要素分析為板塊,各自為戰,導致最后主題的解讀不夠集中深刻等問題。因此,完整的課,應該要有兩個課時。本教案來自第一個課時。以閏土和楊二嫂的分析為主,從比喻入手展現他們身上的“異化”特征并揭示其原因,并拓展到文學藝術等作品中的“異化”主題,使學生對這個主題模式有比較清晰宏觀的認識,同時也為第二課時深入分析“我”的心路歷程做鋪墊。 學情分析:
學生整體比較優秀,不滿足于小說的常規解讀。因此,要特別注意激發他們的興趣點。從他們容易忽略或思考不深的部分入手,關鍵要上得深入透徹。 教學目標:
1. 從人物入手,解讀小說主題。 2. 掌握小說閱讀的一些方法。 教學重點:
1. 從兩個比喻透析小說經典人物,并豐富他們的文化內涵。
2. 以小說人物的異變為突破口,解讀小說主題,并揭示其作為小說母題的意義。 教學難點:
1.“木偶人”和“圓規”兩個比喻的豐富內涵。 2. “異化”作為小說母題的意義。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入:
今天我們要上的是一篇小說《故鄉》,選自魯迅的小說集《吶喊》。 二、 讀·人物:兩個比喻。
“優秀小說的基礎就是人物塑造,此外再沒有別的什么東西......風格是有價值的,情節是有價值的,觀點的新穎獨創是有價值的,但是,它們中間沒有一項像塑造令人信服的人物那樣有價值。”
——阿諾德貝內特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閱讀人物對小說的重要性。那么今天我們的小說之旅也從人物開始吧。
“我”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見到了兩個久未謀面的人物——閏土、楊二嫂。 關于這兩個人物,小說中各用了一個精彩的比喻來形容他們此時此刻的形象。請找出來。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閏土 ......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 ——楊二嫂
1、先來說說閏土吧。
①木偶人有什么特點?你認為閏土的哪些地方最像木偶人? 形似: 55段,“那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松樹皮本不
應該用來形容手的材質,表明這雙手粗糙干癟,飽經滄桑,這是一雙長期從事艱苦勞動的手)
72段,“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由于長期的辛苦勞作,他的臉已經喪失了生動的表情,這是一張呆滯,刻板,毫無生氣的臉孔。 )
(若學生能自己出來,不需追問,如果只是在外圍打轉,要注意點撥追問:②木偶人和人最大的差別在哪里?——似人非人,木偶是沒有靈魂的。《綠野仙蹤》里的木偶人想要的是頭腦和一顆心。能找到這樣的描寫嗎?)(思考) 神似:
57,60,62,64,66,69,71段,語言描寫。(說話單調,沉默寡言,面對童
年的伙伴,不知從何說起,生活的困苦貧窮造成了閏土的失語。可以抓省略號,探究語言背后沒有說出的話。)
72段,“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說不出來的苦才叫真苦,苦不堪言,苦到失去了感知和訴說的能力。)
59段,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那曾是閏土最像普通人的那一刻,當童年兩小無猜的小伙伴出現在面前時,他的臉上,煥發出了久違地生動的、真摯的表情,然而,多年麻木的生活狀態早已侵蝕了他的靈魂,他習慣了服從既定的社會準則,他終于在掙扎之后叫出了“老爺”,也摁滅了靈魂深處最后一縷跳動的火苗。)
小結:木偶人,不僅是對他外形的高度概括,松樹皮一般的手、石像一般的 臉龐,更是指向他精神狀態的一個比喻。語言的單調、思維的僵化、靈魂的麻木,這是一個飽受摧殘的,被生活操縱奴役,且早已習慣,更無從感知的人。靈魂的丟失才是這個比喻入木三分的地方。
②然而二十年前的的閏土是怎樣的呢?
小英雄(開火車形式說說“我”眼中的童年閏土是 ,因為這個部分小學已經學過,可以簡單來講)
小結:小英雄——熱情、活潑、勇敢、健康、自由自在、見多識廣、充滿著生命的色彩和活力,這是最鮮活的生命啊!從某種意義上說,少年閏土就是我心目中那個美麗故鄉的代名詞。而現在的木偶人閏土呢,苦不堪言、麻木呆滯。閏土的淪落,其實就是人身上最本真、淳樸、自然、熱情的原始生命力的喪失。
板書:小英雄 —— 木偶人(靈魂喪失)
2、如果說中年閏土在面對“我”時表現出了意想不到的“失語”,那么有一個人對我的到來卻表現地異常熱情——楊二嫂。看小說集中描寫楊二嫂的40-52段。
①楊二嫂說了很多話,這些話背后的潛臺詞是什么?楊二嫂說的話順序能打亂嗎? 結:步步為營,都是為了算計我搬家的東西。
②為了表現她的步步為營,你覺得這些話應該讀?請同學來讀一讀。
③當然,我們的楊二嫂不僅會說,還很會演。關注她的行為動作,你覺得楊二嫂是一個怎樣的人?
小結:尖酸刻薄,自私市儈,唯利是圖。她的一切行為在她自己的邏輯里,都是合理
的。因此她心安理得、理直氣壯地去損人利己,因為沒有羞恥心,所以這樣的表演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所以后來楊二嫂為了搶奪狗氣殺,自導自演一出大戲,還嫁禍了閏土也就顯得理所當然了。
現在看圓規這個比喻,你有什么發現嗎?(追問:圓規干什么用的?) 小結:形似:裹小腳,干瘦。
神似:畫圖工具,為了精確的計算。圓規畫圓,是圍繞著圓心轉,就像楊二嫂圍
繞著自己的利益轉一樣。
我們讀著故事里的楊二嫂,感受著她的夸張,她的市儈,她的尖刻,她的尖刻背后的算計,她的算計背后的陰暗。“圓規”這個比喻簡直就是對她的巨大嘲諷。
D.然而,楊二嫂本性就是如此嗎?
板書:豆腐西施 —— 圓規(算計) 三、明·異化
1、發現了嗎,小英雄也好,木偶人也好,他們身上展現出來都是生命美麗的,富有活性的部分,而木偶人,圓規呢,則根本不是生命體,是死物。故鄉的人經歷的其實是一個從人到“非人”的生命歷程,是活力逐漸喪失、人性逐漸泯滅的過程啊,這就叫人的“異化”。
板書:閏土: 小英雄 —— 木 偶 人(靈魂喪失)
楊二嫂:豆腐西施 —— 圓 規(算計) (人) ———— (非人)
異 化
2、關于“異化”,除了《故鄉》,大家還能從自己讀過的文學或者藝術作品中再舉一個例子嗎?
《祝福》《駱駝祥子》《儒林外史》 《變色龍》《變形記》 愛德華蒙克畫作《吶喊》、畢加索《格爾尼卡》
是啊,無論是墮落的祥子,還是變瘋的祥林嫂,或是一夜醒來,直接變成了甲蟲的格利高里,無數文學作品,都在重復著這樣一個經久不衰的主題。而“異化”的背后,其實也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
四、審·主旨
1、那么回到《故鄉》,你認為是什么原因讓閏土和楊二嫂們產生了“異化”呢? A.生活和環境。(追問:《故鄉》的環境是怎樣的?具體體現在哪里?)
景物描寫:2段,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農村的衰敗(聯系《駱駝祥子》))
B.如果用原文的一句話來說,異化的原因是什么?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為什么要用逗號,各個累述。)
結:惡劣的自然環境、日益貧困的生活、逼仄的社會壓迫。一層又一層,重重疊疊地壓在閏土們和楊二嫂們身上,不斷擠壓著他們本就狹窄的生存空間,也摧殘了他們的精神世界。
2、所以“我”回到故鄉的心情沒有一絲的喜悅,更多的是什么? 沉重和悲涼,甚至是寒冷。
這種寒冷,不單單是環境上的,更是內心深處的。也正是因為現實的故鄉的寒冷,他才要吶喊,才要呼喚。呼喚健康美好的生活和“人性”,呼喚精神家園的回歸。
吶喊:美好生活、人性、精神家園
閏土: 小英雄 —— 木 偶 人(靈魂喪失) 楊二嫂:豆腐西施 —— 圓 規(計算) (人) ———— (非人) 異 化
冷:現實環境、精神世界
五、思·作業:換個角度再讀故鄉。
故鄉里分明有兩個故事:他人的故事與“我”自己的故事,兩者互相滲透、影響,構成了一個復調,……其實作者的著力點反倒是在對“我”的精神歷程的審視。故鄉更是一首心靈的詩。
——錢理群
請從我的心路歷程這個角度再讀小說,并以此為線索設計一副思維導圖。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