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記承天寺夜游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部編)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閱讀10短文二篇記承天寺夜游-安徽省 - 阜陽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部編)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閱讀10短文二篇記承天寺夜游-安徽省 - 阜陽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教學背景:《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余字,卻融記敘、描寫、抒情于一體。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出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作者遭貶謫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文篇幅雖小,寫景抒懷卻有獨到之處,一切都像信手拈來,卻創造了一個明凈悠閑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比喻手法,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得充滿詩情畫意,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新課程標準》對中學階段提出了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本單元要求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在反復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積累詞語,熟讀背誦。 2、欣賞月下美景,品析寫法。 3、聯系背景,領悟復雜心境。
4、學習作者面對逆境從容樂觀的態度,笑對人生。 教學流程: 一、導入——賞
1、屏顯(配樂):(三分鐘預備開始,學生跟唱)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導入新課。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蘇軾和他的弟弟蘇轍是手足情深的典范,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長久,不管相隔千山萬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潔美好的樣子。師唱: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今天呢,我們來一起學習蘇軾的另一篇與月亮有關的文章《記承天寺夜游》。板書: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二、感知——讀
1、請同學們自由大聲的朗讀,讀準字音和節奏。 2、找一生讀。
3、老師點評:讀法指導:朗讀文章時要用心體會作者的情感,或節奏輕快,淡淡喜悅;或拉長字音,揣摩心理;或放慢語速,放低語調。
4、范讀。 5、學生配樂誦讀。
三、文義——檢
1、學生四人一組借助注釋理解文意,質疑交流。不會的問題記下來,我們全班一起解決。
2、反饋小組探究結果。有沒有疑難的問題?
3、搶答的形式,檢測學生對課文詞句的理解。同學們真棒,讓我們給自己鼓鼓掌。
4、找兩位學生解讀文章,一生讀一句,另一生翻譯一句。師補充解釋。
四、美文——品
1、品人。引導學生從敘事寫景抒情的句子中感受人物情懷,品味人物。
師:“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孟子
頌:吟詠他們作的詩,讀他們著的書,不知道他們的為人行嗎?因此要研究他們所處的時代啊!
因此我們在鑒賞和分析文學作品時,總要先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這種方法,就叫“知人論世”
先讓學生說說對文中兩位人物的了解,老師再展示。蘇軾和張懷民都是被貶之人,但又都是心胸豁達之人。
2、品文。細讀課文,讓生思考:“我”喜歡文中哪一個語句,說一說理由。 品析角度:一字之妙、一詞之美、修辭之美、描寫角度、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等來分析。而且要充滿感情色彩的把這句話讀出來。
預設:
“我”喜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因為:欣然寫出了作者興奮喜悅之情,既然月色這么好,不如出去走走。看來作者是一個有閑情雅致的人。板書“閑情”
“我” 喜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因為:月光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庭院,清澈透明,竹柏的影子,映在地上,如水藻、荇菜縱橫交錯。“積水空明”寫月光的空靈清澈,“藻、 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
展示: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師:作者僅用18個字,就點染了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當時作者是被貶謫黃州還能夠描寫出這么空靈的美景,我也真是服了他有這種閑趣。板書“閑趣”
“我” 喜歡“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 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因為:他用了反問句,月夜常有,竹柏投影也是尋常景物 ,為何此次夜游令人印象深刻?只因為有我們兩個“閑人”在欣賞啊。反問句更能表達蘇軾在不如意的環境中自得其樂、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展示:②“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 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師:他最后是議論抒懷。這一句的潛臺詞是“夜夜有月,處處有松柏,只是哪有能找得到像我倆這樣即使人生不如意卻還能從容的享受美景的人”, 表達出在閑愁中郁郁不得志的自嘲與曠達。
板書“閑愁”“ 樂觀豁達”
3品情: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出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從這如詩如畫的景色描寫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樣的心境?并且結合寫作背景和你對蘇軾生平、思想的認識,談談對“閑人”的理解。
學生討論
文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慢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
理解“閑人”內涵。
“閑人”既指二人的政治處境,即作為貶謫之人,無職無權,清閑無比,內心悲涼無可訴說;又指夜游時的心境,即空靈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賞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身治平,只能夜游賞月;又頗有自許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們兩個富有雅趣之人欣賞,豈不浪費?這又表現出一種達觀的態度。將人生的挫折化為審美的機緣。
師總結: 這是一篇一游記形式抒發閑人之閑情的散文小品,全文僅84字卻蘊含深厚,夜間賞月自然是別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賞月者卻有著不同的心理感受,本文以獨到的手法表達了作者獨有的思想感情,文中的閑絕非輕閑之閑,絕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被貶謫后擔任閑職身份的自嘲,對于一個胸懷大志,卻遭受打擊的閑人來說,其抑郁和憂悶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不是因此而萎靡,而是以樂觀豁達的態度面對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閑情,因而才能在暮色入
戶時,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為樂者張懷民一同賞月,而也只有在這樣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樣的迷人,空明二字既是對月光的描繪也是對自己閑情的寫照,以及作者曠達心胸的體現。也正是因為如此,作者才能發出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以閑人吾兩人者耳的可感嘆,作者將這種超脫的感情融入記敘描寫之中,看似無情卻處處用情,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閱讀此文,眼前猶如展開一副筆墨濃雅的畫卷,雖無雄闊氣勢,卻給人以清新,恬適的感受。板書“閑” 4、品讀背誦課文:生各自充滿感情的朗讀背誦。找一生背誦。 六、作業——練
1、比較探究:從《記承天寺夜游》、《愛蓮說》、《陋室銘》三篇文章中任選兩篇,就一個主題通過比較相同點或不同點來進行探究,展示小組探究的結果。(比如可圍繞逆境、朋友等主題來進行探究) 七、板書
閑情
閑 閑趣 閑愁
安徽省阜陽市潁州中學 2018、5、30
豁
達
樂
觀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