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群文閱讀,莊子的生命法則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群文閱讀《異同共存之“魚”符號—初探莊子的生命法則》安徽省 - 合肥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課題 異同共存之“魚”符號——初探莊子的生命法則 課型
群文閱讀 選文篇目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選文來源
《莊子·秋水》
《北冥有魚》
《莊子·逍遙游》 《泉涸》 《莊子·天運》 《莊子釣于濮水》 《莊子·秋水》 《莊周家貧》
《莊子·外物》
教材分析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和《北冥有魚》兩篇文本是統編本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篇文章。本單元的課文都是我國古代的經典名篇,其中有對理想境界的追求,也有對現實生存狀態的反思。這些詩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現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懷。本課的兩個選段都比較有特色。《北冥有魚》想象雄奇瑰麗,帶有浪漫色彩;《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辯論機智巧妙,富有生活情趣。
統編本教參在教學建議中提出:《莊子》中還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
可以給學生補充一些作為課外閱讀材料,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莊子》的特點,拓寬閱讀視野,增加對傳統文化經典的親切感,同時有助于提高文言閱讀能力。因此我將本課課型確定為群文閱讀課,群文議題為《異同共存之“魚”意象——初探莊子的生命法則》。
在莊子的散文中,“魚”意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遍布于內篇、外篇和雜篇之中,其中直接出現“魚”的地方就有四十一處。因此,我以“魚”這一文化意象為抓手,除了統編本教材中的兩篇文本,又選取了《莊子》中其它三篇有關“魚”意象的、適合初中生閱讀的文本,進而共同探討“魚”意象的豐富內涵:《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中的快樂之魚,《北冥有魚》中的逍遙之魚、《泉涸》中的相忘之魚、《莊子釣于濮水》中的涂中之魚,《莊周家貧》中的轍中之魚,以此增加學生對《莊子》的理解,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
學情分析
本組群文的教學對象為八年級的學生。
從八年級學生的普遍情況來看,這個階段的學生已接觸文言文一年有余,已初步掌握了文言文翻譯的一些方法,能夠借助注釋和教師的指導翻譯、把握文意,理解文言文的主旨。但常規單篇文言文教學,大多強調翻譯方法和分析語法知識,容易導致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產生畏難和厭倦情緒,進而無法激發學生自主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學生對
莊子其人和思想了解不多,對莊子其文的品讀,往往缺乏適合的方法,也缺乏深入的思考,對莊子文中常出現的“魚”這一文化意象的豐富性知之甚少。
《莊子》一書的思想和一書都極具特色,作為八年級學生,很難全面、深入地認識和把握。因此,教學要適可而止,不可求之過深。在語文課上講授時,能讓學生體會其中的趣味即可,不要在哲學意義上過多糾纏。
課程資源
精選校外優質教材資源:所選文本豐富多樣,有《莊子》內篇、外篇、雜篇的內容。文本多選取有趣的小故事,各種校外優質教材資
源的整合是實施本課的基礎。
精心利用電子聲像資源:以PPT方式呈現教學設計,問題呈現直觀完整,讓學生一目了然。
教學思想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群文閱讀”教學,閱讀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集體建構的過程。
建構主義是一種關于知識和學習的關系的理論,強調學習者也就
是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常常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建構主義提倡學習者自主學習和主動的意義建構,認為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不是由教育者口耳相傳的,而最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主動學習的覺悟,教育者只有引導、輔助、陪伴、幫助的職責,
建構主義的核心思想集中于此,在教育改革的大浪潮中,建構主義的優勢也凝聚于此。
建構主義思想是新課程改革的靈魂,是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著重強調學生個人的體驗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強調集體構建的學習價值和意義。集體學習的場所是課堂,學生個體的學習、掌握、構建應依托于課堂,“群文閱讀”的集體建構過程應強調學校課堂這一場所。課堂教學中的閱讀重點就是要盡量彰顯集體的力量。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速讀、朗讀、比讀、分角色演讀和吟誦等方式閱讀經典。
2.通過比較、前后勾連,體會莊子文本中“魚”意象的不同文化內涵,初步感知莊子的生命法則。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學生對文言文的整體把握能力,比較分析文本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通過比較、前后勾連,體會莊子文本中“魚”意象的不同文化內
涵,初步感知莊子的生命法則。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學生對文言文的整體把握能力,比較分析文本的能力。
教學方法與工
具 啟發式、討論式教法/多媒體、PPT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初步識“魚”
教師書寫甲骨文的“魚”字,讓學生猜一猜
點撥:這是魚字的甲骨文。《說文解字》中這樣說到:魚,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凡魚之屬皆從魚。
課前思考:請同學們從五篇文本中找與“魚”有關的字。 明確:鯤、鰷、龜、鮒、魚
教師引導:菊花之于陶淵明,月亮之于李白,作為文化意象的“魚”可以說是莊子個人文化的標簽。今天,就讓我們通過“魚”這一文化意象來感受莊子的生活心境、生命法則。
【設計意圖:以“魚”的甲骨文書寫,激發學生興趣。通過篩選
文本中與“魚”有關的字詞,初步了解五篇文本的相似之處,明確本課學習研討的議題。】
二、聚焦意象,同中求異
(一)分角色演讀:《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指導學生分角色演讀文本,要求: 1.請同學們自由組合,分角色 2.體會心理和情感,讀出相應的語氣;
3.演讀思考:這是一條____的魚;體現了莊子對______的追求。 生自由讀,小組范讀并回答問題
教師小結:這條魚是一條快樂的魚;體現了莊子對自適快樂的追求。
板書:快樂之魚
【設計意圖:以書中教材作為首發篇目,讓學生不產生畏難情緒,順利進入學習文言的狀態;依據文本的特點,采用分角色演讀的方式感知文本,以聲音為載體、以情感為介質、以活動為依托,引導學生感知此文本中“魚”意象之快樂內涵。】
(二)自由吟誦:《北冥有魚》和《泉涸》
1.指導學生吟誦
作為中國傳統的讀書之道,吟誦的基本原則是:平長仄短,依字行腔。依你對語句的理解即興發揮。師范讀,生齊讀,生自選文本試讀。
2.學生小組活動
速讀文本、篩選信息、完成表格內容。
要求:填表時要結合文章相關語句進行細致解讀。 文本選擇 描寫
對象 所述
經歷 外在形象 內在品格 文化符號 個人追
求/主張
《北冥有魚》
鯤
化而為鳥
大
追求自由 逍遙之魚 追求自
由逍遙
《泉涸》 魚 相呴相濡
相與 友愛深情 相忘之魚 達最深
度和諧
教師引導:在梳理信息、填寫表格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品味關鍵詞等方法,理解“魚”意象之豐富內涵。
3.共同質疑探討
(1)鯤的內在品格是追求自由,為什么?難道鯤在大海當中遨游就不自由嗎?
生討論、依據文中關鍵詞句釋疑,教師歸納板書并指導吟誦相關詩句。
點撥:大魚在大海中遨游,本來夠自由,但海的疆域畢竟有限,大魚希望有更廣闊的的空間讓自己自由飛翔,于是轉化為鳥,因為天空比海洋更寬闊!
補充助讀資料:法國作家雨果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廣闊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
教師小結:莊子所要表達便是人類心靈的自由和逍遙都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心靈空間足夠的大。人精神上才會有“逍遙游。莊子為何要塑造如此大的鯤和鵬?那就是要通過體積和空間的大來彰顯精神的闊大和自由。
板書:逍遙之魚
(2)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到底如何理解“不如相忘”? 學生自主思考,嘗試用白話文表達見解,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理解“相忘”之真意。
補充助讀資料:“忘足,履之適也;忘腰,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莊子•外篇•達生》
鞋子穿在腳上忘記了鞋子,說明鞋子正合適腳,鞋子與腳處于深度和諧的關系。
腰帶穿在身上忘記了腰帶,說明腰帶正適合腰,腰帶和腰處于深度和諧的關系。
魚兒在水中游忘記了對方,說明對方正適合自己,對方和自己處
于深度和諧的關系。
教師小結:這種相忘于江湖的狀態實際上是達到了最深度和諧的狀態。
板書:相忘之魚
【設計意圖:介紹中國傳統的讀書之道——吟誦,通過吟誦拉近與《莊子》的距離;通過比較,體會兩篇文本的相異之處,進而理解《北冥有魚》中的逍遙之魚,《泉涸》中的相忘之魚;適時補充助讀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
(三)比較閱讀:《莊子釣于濮水》和《莊周家貧》
1.學生小組活動
速讀文本、篩選信息、完成表格內容。
要求:填表時要結合文章相關語句進行細致解讀。
是何文本 有何人物 述何事件 用何描寫 借何寓言 傳何態度/狀態 《莊子釣于濮水》
二大夫和莊子
二大夫為楚王以境內累莊子 動作、語言描寫
神龜曳尾涂中的自在悠然 莊子避世生活的悠然自在 《莊周家貧》 監河侯
和莊子 莊子貸粟于監河侯
神態、語言描寫
魚兒斷水后的謀生之苦
避世過程中的謀生之苦
學生自主思考,篩選信息,通過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理解兩文中“魚”意象的內涵。
教師小結:《莊子釣于濮水》傳遞出莊子避世生活的悠然自在,此處的“魚”是自在悠然的涂中之魚;《莊周家貧》展現了莊子避世過程中的謀生之苦,此處的“魚”的斷水后苦苦求生的魚兒,是“轍中之魚”。
板書:涂中之魚 轍中之魚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閱讀,體會兩篇文本的異同之處,進而理解《莊子釣于濮水》中的魚是自在悠然的涂中之魚,《莊周家貧》中的魚是苦苦求生的轍中之魚。】
(四)小結:
師生回顧并總結:通過分角色演讀、吟誦和比較閱讀三種方法完成了對文本的學習,這五篇文本中皆有“魚”這個意象,那每條魚所代表的文化符號是不同的。如果我們把《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里的魚定位為快樂之魚,那么其它的魚是什么魚呢?都傳遞了莊子怎樣的追求呢?
選擇文本
閱讀方法
文化意象
個人追求/生命
法則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分角色演讀
快樂之魚
追求自適快樂
《泉涸》 自由吟誦
相忘之魚 達最深度和諧 《北冥有魚》 逍遙之魚 追求自由逍遙 《莊子釣于濮
水》 比較閱讀
涂中之魚
追求悠然自在
《莊周家貧》 轍中之魚
人生困頓清苦
明確:涂中之魚——自由自在、轍中之魚——困頓清苦、相忘之魚——深度和諧、逍遙之魚——自適快樂。每一尾魚所代表的文化符號都是不同的,這就是同一意象代表的不同文化內涵,同中有異即在此。
【設計意圖:通過速讀、朗讀、比讀、分角色演讀和吟誦等方式閱讀經典;在充分的生生交流、師生對話中,通過比較、前后勾連,體會莊子文本中“魚”意象的不同文化內涵,初步感知莊子的生命法則。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學生對文言文的整體把握能力,比較分析文本的能力。】
二、 再讀深思,異中求同
教師過渡:同中有異,異中也有同。同學們再回顧這五篇文本,你能否找到文本的相似之處?(可以從內容思想、藝術手法、傳情方式等角度考慮)
小組合作研討:關注內容思想、藝術特色、傳情方式等 通過小組研討、師生對話,理解文本的相同之處。 教師在學生充分探討的基礎上,小結五篇文本的相同之處。 內容思想統一:體現了相同的追求——追求自由逍遙 藝術特色統一:奇特的想象 傳情方式統一:善借寓言故事
師生回顧、前后勾連并總結五篇文本的相似之處,初步感知莊子的生活心境。
【設計意圖:在師生充分的探討中,異中求同,初步感知莊子的生活心境。】
三、論魚悟道,寫下新的理解
莊子用魚表達審美、德性的人生。齊萬物而為一,魚人相通。魚在莊子那里,不再僅僅是一尾魚,而是融入了莊子生命法則的魚,它是一個文學意象,也變成了一個文化符號。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習的“魚”意象的不同的文化內涵,補習兩到三個句子。
莊子筆下的魚符號,是曳尾泥中的悠然自在; 莊子筆下的魚符號,是__________________; 莊子筆下的魚符號,是__________________; 莊子筆下的魚符號,是__________________; ……
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回答。
教師小結,并引導學生齊讀下列句子,再次感受“魚”這一文化意象所傳達出的莊子的生活心境、生命法則!
莊子筆下的魚符號是清苦困頓依然不改的自在追求; 莊子筆下的魚符號是相呴相濡不如相忘的深度和諧; 莊子筆下的魚符號是九萬里風鵬正舉的自由逍遙; 莊子筆下的魚符號是大美莊子自然鮮活的生命追求…… 【設計意圖:此環節以補習句子活動為依托,既符合考綱要求,又提綱挈領,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以開火車的形式答題,省時高
效,輻射面廣,讓更多的學生擁有答題的機會。】
四、布置作業:從群文到群書。
從群文擴展到群書的閱讀,推薦閱讀《莊子》、南懷瑾先生的《莊子諵譁》、傅佩榮《解讀莊子》等優秀作品,走進莊子的世界,嘗試通過其它文化符號來感受莊子的生活心境、生命法則。
板書設計
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
1.選文:本組群文選取的一系列文本,內容豐富、主題明確、代表性強。
2.整合:本課以“魚”意象為主線引領,對不同的文本進行有效的整合,線索脈絡清楚。吟誦、速讀、演讀、比讀等教學方法的整合,充分挖掘了不同類型文本的教學價值。
3.實施:想要有好的教學實施,就不僅要分析學情、明確目標,還要在分析和把握文本時有獨到的思考,本設計根據幾組文本的共性
和差異性找準了切入點,既有面上的統整、交融,也有點上的深入,使得課堂有新意,學生有激情。在課堂中展現的表格很有價值,它體現了信息的比較、統整、交融。
4.反思不足:文本容量大,留給學生閱讀的時間可適當再增加一些。
預習任務與課后作業
預習任務:認真閱讀五篇文本(至少3遍),標注段落、掃清字詞障礙、理解文本內容。
課后作業:
從群文擴展到群書的閱讀,推薦閱讀《莊子》、南懷瑾先生的《莊子諵譁》、傅佩榮《解讀莊子》等優秀作品,走進莊子的世界,嘗試通過其它文化符號來感受莊子的生活心境、生命法則。
選文
文本一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文本二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文本三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文本四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文本五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