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桃花源記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九課《桃花源記》河南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九課《桃花源記》河南省優課
21桃花源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⑴積累重點文言字詞和句式,能翻譯并背誦全文。 ⑵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⑶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 過程與方法
⑴在掃除語言障礙的基礎上,通過多種誦讀的形式個性化解讀文本,把握文章內容。 ⑵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創造性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審美情趣,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屬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⑴掌握課文中重點詞匯和特殊句式。加強誦讀訓練。 ⑵感受陶淵明的理想社會。 教學方法
⑴反復朗讀法
⑵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以詩入文,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輕聲吟誦下面幾句詩,借助想象再現畫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陰,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這里的人相勉致力農田耕作,太陽落山就回家休息。桑樹竹林繁茂成陰,豆子和谷子都能按時種植。養蠶可以收獲長絲,秋收也沒有賦稅。長著草的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可以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里的祭器古色古香,衣裳也是當時的式樣。孩子們縱情地歡歌,老年人也能隨心游逛。高高興興沒有盡頭,用不著操心犯愁……)能猜出這里會是哪里呢?對,“世外桃源”想走進世外桃源嗎?今天,我們一起認識陶淵明,走進桃花源,學習《桃花源記》。 二、 認識作者,了解背景
陶淵明,東晉詩人,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曾任江州祭酒,彭澤令等職。因不滿官場的丑惡與社會的黑暗,41歲時棄官回鄉,留下了“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傳世美談,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直至六十三歲在貧病交加中去世。
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東晉王朝極端腐敗,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人民生活日益苦難。陶淵明對現實社會異常不滿,但他又無法改變,只好描繪一個美好的境界,來寄托自己的理想。
(題解) 記: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人和事,山川名勝,器物建筑,故又稱“雜記。” 三﹑自主合作,學習課文
(一) 初讀課文,指導朗讀。
1、 學生四人為一組,以不同的形式朗讀課文。(要求:“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
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 字音考查:豁.然開朗(huò) 屋舍儼..然(shè)(yǎn) 阡陌..交通(qiān)(mò) 黃發垂髫.(tiáo) 便要.還家(yāo) 遂.與外人間.隔 (suì)(jiàn) 此中人語.云(yù) 詣.
太守
(yì) 便舍.
船(shě) 2、聽讀課文,注意正確斷句,把握朗讀感情。
(句讀要分明,課文中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應讀出對稱感來。) 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讀給同桌聽或小組內互讀,互相評價指正。 4、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自主翻譯,結合書下注釋自行將課文逐句翻譯一遍,在書中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詞句。
2、爭先恐后,解疑答惑。交流自己不能把握的詞句,全班答疑。(解決疑難最多者,評為“解疑之星”) 緣.溪行 (沿著) 芳草鮮美.. (鮮艷美麗) 漁人甚異.之(對……感到詫異) 欲窮.其林 (走完) 才.通人(僅僅) 豁然開朗.. (寬闊明亮) 悉.如外人 (都) 并怡然..自樂 (愉快的樣子) 具.答之 (詳細) 咸.來問訊.. (都)(消息) 乃.不知有漢(竟然) 延.至其家(邀請) 此中人語.云(告訴) 翻譯句子
①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遍地,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
②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眼前出現了)平坦闊廣的土地,整齊的房屋,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桑樹、
竹林這類的東西。
③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叫聲,狗叫聲可以互相聽到。
④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老人和小孩個個都安閑快樂。
⑤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村中的人看見漁人,竟然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里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他。
⑥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村中人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
⑦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的家里,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
⑧ 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做了記號,
⑨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高高興興地打算去。沒有實現,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3自我小結,整理積累
一詞多義(請你辨別下列加點詞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①舍 便舍.船 (丟棄) 屋舍.儼然 (房屋 ) ②尋 尋.向所志(尋找) 尋.病終 (不久) ③為 捕魚為.業 (作為) 不足為.外人道(向) ④志 處處志.之 (做標記) 尋向所志. (標記)
古今詞義不同: ①阡陌交通..
古:交錯相通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古: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走投無路的境地 ③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古:妻子兒女 今:男子的配偶 ④芳草鮮美.. 古:鮮艷美麗 今:味道好 ⑤無論..
魏晉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表條件關系的連詞 ⑥不足..
為外人道也 古:不值得 今:不夠 (三)三讀課文,體會語言
陶淵明的語言如一泓清泉,沒有一點雜質,真正做到了將可有可無的字一概刪去,請你在文中找出能體現這一語言風格的省略句。并補充省略成分。 ①(漁人)復前行,欲窮其林
②(桃源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 ③(桃源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④( 桃源人)問(漁人)今是何世,( 桃源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⑤此人一一為(桃源人)具言所聞,(桃源人)皆嘆惋。
三、 整體感知,把握線索
速度課文,把握文章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
全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可分為:發現桃花源——做客桃花源——再探桃花源。 (根據這一線索,指導背誦。)
走進世外桃源,深情美讀,認真理解,歸納積累。初步感受到這篇文章的魅力,試看看,那條曾經引過漁人的桃花溪,在紅霞似的桃林中蜿蜒流過,碧綠的水面上浮著落英,那點點花瓣輕托流水款款流動。似仙境的絕美將引發我們那些思考呢?
四、采訪對話,理解課文
設計語文活動:今天我們穿越時空進行連線,與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的交流中,去感受作者對現實的思考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去欣賞桃花源帶給我們的神秘和優美。 同學們都是武陵人,是采訪對象,老師客串一下記者。 采訪開始:
記者:你是如何發現桃花林的?
武陵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記者:發現桃花源后你一定感到很詫異,這是為什么呢?請說說你當時的想法。
武陵人: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桃林太美了,而且讓我驚訝的是為何會有這么一大片美麗的桃林呢?會是仙境嗎?我想看看它的盡頭又在哪里呢?
記者:桃花源外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進入桃花源,你在桃花源中停留了數日,請你說說在桃源中的的感受!
武陵人1:桃花源的環境真美,那里的土地平坦如砥,一望無垠,田地里牛羊在安閑的吃草。房屋整整齊齊,青磚白瓦。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桑樹茂盛,修竹成林……實在是山清水秀,優美恬靜啊。
武陵人2:桃花源中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好客。對素不相識的我熱情相邀,擺酒殺雞做飯款待我;不止一人如此,其余人也是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村里人聽說我的到來,都來打聽消息。這份熱情淳樸實屬少有。
武陵人3:桃花源里人們生活幸福,其樂融融。他們男耕女織,豐衣足食,老人和小孩生活安康,無憂無慮,人人安居樂業。真是一個好地方。疑似天上卻人間。 記者:桃花源人告訴你他們來到這個地方的原因是什么?
武陵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記者:你在桃花源受到盛情款待,當你告辭離開時,桃源人對你有何囑托?他們何出此言呢? 武陵人:“不足為外人道也”,也許他們害怕世人知道了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的生活。不愿再面對紛亂更替的亂世。
記者:既然受人之托,為何還要在離開時處處做標記,還要將此事告訴太守?
武陵人1:桃花源這樣美好的地方世間少有,我擔憂別人不相信我的話,可以再探桃花源。 武陵人2:想急于告訴人們我的傳奇經歷,我想太守是當地長官,他應該知道。 ……
五、運用想象,配話(畫)外音
陶淵明的文章似淡而濃,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留給我們以廣闊的想象空間。請同學們運用豐富的想象,再次品讀課文,配畫外音。兩位同學為一組,一位同學讀課文,另一位同學配畫外音或(話外音) 一位同學讀課文:“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一位同學配畫外音:清澈的溪流蜿蜒流動,只見一片粉紅夾岸而來,晴空下,桃枝交柯,紛紛擾擾,桃花菲薄迷離。兩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紅云,似粉霞。地面上青草蔥蘢,香氣襲人。一陣清風,伴隨著芬芳香氣,花瓣如粉紅蝴蝶,飛舞空中。有落在岸上的,有落在溪水中,悠悠蕩蕩,沿著春天的津渡而上,清溪瀉玉,桃花放焰……
一位同學讀課文:“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一位同學配話外音:桃源人問:“今是何世?”漁人回答:“今是晉”。桃源人接著問:“秦
朝之后就是晉朝嗎?”漁人回答說:“秦之后還有西漢、東漢兩朝,漢之后又歷經三國鼎立,之后是魏,魏之后方為晉。” 桃源人感嘆道:“唉,世外朝代更換如此之快,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啊。”
一位同學讀課文:“詣太守,說如此。”
一位同學配話外音:有一天我沿著溪水打魚,不知不覺迷路了,發現一片桃花林,桃林盡頭有座山,幾經曲折入山后,竟然有與世隔絕的好地方,那里環境優美,人們富足安康,一片祥和……。我返回時處處做了標記,請太守大人派人隨我前往探個究竟。 六、品味研讀,主題探究
1、 漁人離開桃花源后“處處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探桃花源,可人們再去找時“遂迷,
不復得路”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這樣寫的目的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的存在,暗示在現實社會中不是真實存在的,是作者虛構的。
2既然在現實社會中不可能實現的,為何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目的何在呢?
明確: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連連的環境里,中年以后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因此,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又是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七、總結出自本文的成語,理解其含義。
(1)世外桃源 : 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雞犬相聞:本義是雞狗的叫聲能互相聽見,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雞犬相聞”,生成成語“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連雞狗的叫聲都能聽見但相互間卻至死都不往來,沒有交情,F在用來形容個人、單位或地區之間互不聯系,互不通氣。
(3)無人問津:沒人訪求,探求。用來形容受冷落;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某件事、某種東西
(4)豁然開朗:豁然:形容開闊;開朗: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5)黃發垂髫:釋義 黃發:老年人頭發由白轉黃,后常用指老人。垂髫:古時童子未冠者頭發下垂,后常用指兒童。指老人和兒童,即老老少少。
課堂總結
一千多年來,在中國詩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終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盡管唐代韓愈說“桃源之說誠荒唐”,子虛烏有,可是古代詩人寧信其有而不愿信其無,總是懷著虔誠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尋求那夢中的溫馨,他們“不疑靈境難聞見”,只怪自己“塵心未盡思鄉縣”,“塵心如垢洗不去”也許,愈是神秘愈是能扣動詩人的心扉,所以盡管“仙家一去尋無蹤”,“只見桃花不見人”,不得不帶著“恨滿桃花一溪水”的惆悵離去,也還是魂牽夢繞,津津樂道,難以忘情。因為它不同于一般的烏托邦的社會學說,而是一種理想,一種美麗的象征。
一、 作業設計
1生活在東晉的陶淵明描繪了這樣美好的境界,卻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們,已經擁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對明天有著更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來社會是什么樣的呢?請用美麗的語言加以描繪。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