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桃花源記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九課《桃花源記》吉林大學附屬中學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九課《桃花源記》吉林大學附屬中學
桃花源記
【教材簡析】
《桃花源記》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晚年之作,《桃花源詩并序》的序文部分。詩人以洗煉的筆墨,通過對桃源的描繪,人物行為的記敘,虛構的理想境界,強烈震撼著讀者心靈,成為后代作家的傳統題材,表現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因此,感知桃源的豐富內涵和無窮魅力,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通過朗讀和自主學習,整體把握文本,理解文章的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感知文字,提煉信息。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理解作者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感知“桃源”魅力。 【教學難點】解讀“桃源”意義。
【教學方法】品讀法、情境創設法、聯想感悟法、拓展延伸法。
一、導入
課前知道,我們已經學過《桃花源記》了。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桃源”。而對桃源的構建,在一定程度上,來自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由此可見,桃源的魅力,可見這篇序文的魅力。今天,我們作以進一步理解、賞析。
二、齊讀課文
思考:在文中,圍繞著桃花源,作者寫到了哪些人呢? 明確:(板書) 桃花源人 漁人 太守 劉子驥
師:在文中,作者側重從言行方面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那么,在漁人離開桃源后還想再尋桃源時,有一個行為,是倍受爭議的,什么行為?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明確:(板書)漁人——“說”
1.(再次瀏覽文本)漁人將這次經歷感受向太守娓娓道來,他會向太守一 一“說”些什么呢?
(擇時鼓勵:如果我們能結合相關語句,通過合理的想象描述情境或者征引詩文豐富文本內涵,談談自己的理解就更好了。) 如:
(1) 美麗神奇的桃花林——“行”(緣溪行)、“欲窮”(欲窮其林)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想象著:悠悠的藍天,淡淡的云煙,濃濃的綠樹,絢爛的桃花,花瓣嬌柔而輕盈地落下,在碧綠的溪水中暈染著一抹抹粉紅的夢。此情此景,恰若不染纖塵的仙境,于是漁人甚異之,“信流引到花深處”,進而巧遇桃源。
(板書)逢源
師:桃林魅力如此,桃源更是值得期待了。桃源給漁人留下怎樣的印象呢? (2)桃花源的神秘與桃花源見聞——“入”(從口入)“停”(停數日) ①桃源自然環境美麗富饒——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就像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說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恬靜的景象中,整齊的屋舍可以安居,肥沃的土地可以種作,百姓不會流離失所,飽受饑寒。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里,不會有“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悲慘境地。(李紳《憫農》)“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百畝之田,勿奪農時”(制民以產,免于饑寒),百姓可以吃飽穿暖,過著相對富足的生活。
②社會環境安定和平——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
不是“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huī)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沒有“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涼與死寂,就像《歸園田居》中的“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一樣,濃郁的鄉村氣息中,透露出一片祥和安定。
方宅草屋,良田美池,阡陌遠村,雞鳴狗吠,這一幅幅美麗的鄉村圖畫,對久經戰亂的人們而言,這里就是樂土。
③人們生活自由快樂—— “其中往來種作”,從這里的“種作”可以看出“力耕不吾欺”,勞動可以自養。“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這里的種作,沒有在南岡的丁壯“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挑戰極限的那份辛苦——恰恰相反,往來之間,勞動是一種從容的幸福,一種悠然的享受。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因為這里能免受戰亂與饑寒,既無衣食之憂,更無世事煩擾。老人和孩子在“桃花源”這個仙境中也能各得其樂,想象一下,孩子踏足東風,追逐于阡陌之間,輕放紙鳶。老人呢,健康、長壽,悠閑漫步,滿心笑意;靡痪“桃源春風相媚好,黃發誰家翁媼。”詩人在《桃花源詩》中說“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老幼作為弱勢群體的代表,他們快樂與否是評價社會是否幸福和諧的標準之一。
沒有土地可以耕種,沒有房屋棲身,饑寒交迫,衣衫襤褸,顛沛流離。“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豈一個“苦”字了得!
在這里,“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還有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影子。 ④“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衣裳無新制”。 【斟酌:讀第二段】 補充桃源人印象:
⑤民風淳樸。無階級、平等——便要還家。沒有經過“匯報、請示、批準”。 熱情好客——“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從“要”“延”中,可以看出桃源人的熱情好客,陸游的《游山西村》一詩中“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也體現了這一點。
真誠——“自云先世……” 講述經歷,不隱瞞。 善良——“皆嘆惋”沒有表現出“獨自慶幸”之意。
友好仁厚——“漁人辭去時,只因為擔心而囑咐,沒有為了讓漁人守住秘密而強行阻止他離開。”
【斟酌:讀第三自然段】 ⑥與桃花源人的交談、囑咐。
⑦離開桃源——“志”(處處志之) (板書)志源
2.漁人把逢源、入源、訪源、志源等來龍去脈向太守這么一說,這個行為是很受爭議的,大家怎么看?
(學生討論,言之成理即可。)
如:一方面,失信于人在前,置人于危在后。桃花源人,對于迷路的漁人,禮至,言盡,漁人卻不誠不信,不友不善。(私心)
另一方面,桃花源的確充滿魅力,對當時而言,是心馳神往的理想社會(社會生活平靜,人們安居樂業,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沒有戰爭,沒有剝削,人與人之間友好和睦)。
漁人——這個仍然生活在戰亂和苦難中的百姓,寧可違背承諾、違背為人誠信這一基本道德準則,也要告訴太守,也要尋得桃源,讓大家都能過上這樣的好生活?梢姮F實社會多么黑暗!饑寒交迫得讓人多么想逃離!!
(二)即使我們體諒漁人,客觀而言,漁人還是違背承諾了,為什么這么說呢?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不足:不值得,表示一種委婉的制止,即“不必”,“不要”。也:語氣詞,和“不足”配合起來,表示禁阻語氣。)
3
明確:(板書)桃源人——“語” 1.(讀第三段)
桃源人告訴漁人那些信息呢?
“不復出” (避秦時亂、來此絕境)
(板書:建源)
與世隔絕五、六百年,時間這么久,能否從桃源人的言行中體現出來?擷取其中關鍵的動詞。 嘆惋。
三問——問人:問所從來;問訊:咸來問訊;問世:問今是何世。 “不足道”。
2.既然桃源人與外界隔絕這么久,卻不隨漁人到外界看一看,為什么要叮囑漁人“不足為外人道”呢?
因為他們是避秦時亂來此絕境的,他們想過著這種“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和外界永世隔絕,“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他們擔心世人一旦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桃源和平安寧的生活就不能繼續了。他們想守住桃源,在小地方過著小日子,真生活。不想“被打擾、被擾亂、被破壞、被侵略”,對于外界,他們一定有太多的“不”!
一個“語”字,體現了桃源人——這些得以暫時躲避戰亂的百姓,對桃花源小心翼翼的珍視,和如履薄冰式的緊張。
(板書)建源——守源
(三)可漁人還是沒能如其所愿,將桃源的人、事、景、情說給了太守。 1.知道有這樣的一個地方,太守心動了嗎(太守的表現呢)? 太守遣人隨其往。
(板書)太守——“遣”
明確:遣:派;即:立刻,馬上。(不容延遲,唯恐落后。) (板書)探源
2.派人去探個究竟,其中動了什么心思呢?(怎樣理解太守“即遣人隨其往”的行為?) (學生自由表達,言之成理即可)。 如:
占有心。統治心。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玷污了這塊化外的凈土他想侵占桃源,到桃源做統治者。
歸隱心。聞聽桃源真善美,一別宦海假惡丑。如果太守和桃源人祖輩“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一樣,將妻子兒女和全郡的人都帶去,這是我們對這個為官者較為美好的期待了。
剝削心。那么多年,可以盤剝多少稅收啊。
邀功心。告訴上級領導,換得一句“你,不錯”,等著加官進爵。(貪心) 3.太守為什么沒有自己親自隨往呢?
懷疑心。如若果真像漁人所言那樣,想來是極好的。只是冷眼一觀,宦海浮沉,你爭我奪,互相傾軋,生靈涂炭,真真是有些荒唐,難以置信的。
(板書)疑源——探源
(四)桃源如此美好神秘,劉子驥怎么做的呢? (板書)劉子驥——“往”
劉子驥的“往”(聞之,欣然規往)
欣然:高興的樣子。規:計劃。高興地、有計劃地前往,可見他多么重視!多么認真、虔誠! 作為高尚隱士的代表,桃花源是他心靈的家園,精神的皈依之所。 正如《桃花源詩》中說: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誠心) (板書)聞源——赴源
三、其實,“桃花源”還吸引著東晉時期一個特殊的人——陶淵明! (板書)陶淵明——“寫” 他是一個文人(此時貧病交加),是一個仁人,是一個關注民生,努力探索出路的熱腸人,是一個隱士。
(一)作者為什么要描繪出一個“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這么安定和諧、快樂美好的桃源呢?
1.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小國寡民思想和大同社會理想的融合,無懷氏之民,葛天氏之民的生活。
陶淵明在《雜詩》中說:“猛志逸四海,”年輕時的陶淵明也曾有過“大濟于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戰禍不息,民不聊生。作為寒門之士,“壯志難酬”的同時,厭惡腐朽官場。不能兼濟天下,就選擇獨善其身,于是選擇“擊壤以自歡”的道路,感受著農民的淳樸可親和田園生活的可樂。
2.反映廣大人民的愿望。農耕民族渴望安定和諧、豐衣足食、自由快樂的理想桃花源。桃源是當時社會的很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強調板書中的人物代表:曾經受戰亂和正在飽經戰亂之苦的百姓、為官者、隱士、文人等) 3.折射社會現實。
統治階級內部又爭權奪利,連年征戰,使人民長時期處于動亂不安之中,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大量土地被少數人吞并,加上兵役、勞役、水災、旱災,加上東晉名目繁多的賦稅,真是無災人禍,逼得人民饑寒交迫,四處逃亡。
陶淵明大致生活在公元365年——427年,計有194次戰爭。
晉太元中:太元,東晉孝武帝年號。共21年。期間爆發大小戰爭60場。 劉毅任江州刺史時給皇帝上書說:“江州自桓玄以來,驅蹙殘敗。至乃男不被養,女無匹對。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自非財殫力竭,無以至此。”
(大屏幕)
男不被養,女無匹對,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晉書·劉毅傳》 賦役嚴苦,貧者不復堪命,多逃亡入蠻——《宋書·荊州蠻傳) 百姓流離,不得保其產業——《宋書·武帝紀》
東晉一朝,地震35次之多,水災23次,旱災18次。
陶淵明大致生活在公元365年——427年,計有194次戰爭。
晉太元中:太元,東晉孝武帝年號。共21年。期間爆發大小戰爭60場。 結合上述背景,想想,相對于桃源,現實社會會是怎樣的情景?
東晉社會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可以說是沒有土地可以耕種,沒有房屋棲身,饑寒交迫,衣衫襤褸,顛沛流離,“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豈一個“苦”字了得!
然而,陶淵明的行文不同于孔子“苛政猛于虎也”,不同于孟子“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不同于柳宗元“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刀槍劍戟式的文字,而是以鏡花水月式的語言,巧用心思,用有限的桃源折射無限的社會現實。
(板書)記源
(二)1.剛才說陶淵明在語言上“巧用心思”,文末再尋桃源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遂迷,不復得路;(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最終“后遂無問津者”。
2. 一字之變,意旨無窮。為什么說“遂迷,不復得路”,而不說“遂迷,不復得源”作者說“后遂無問津者”,而不是“后遂無問源者”?
陶淵明想給身處戰亂與剝削中、沒有土地種作,顛沛流離,無法維系基本生存的天下寒士一間桃源的房子,面朝桃源,春暖花開!種作、往來,行歌,游詣。和每個桃源人分享靜謐的幸福。然而,殘酷的現實、卑微的處境讓他同時感覺到這一理想的實現是斷然不能的,F實社會沒有給間房子看一扇門,一扇窗,于是陶淵明只能拿著這么不忍割舍也割舍不下的希望的鑰匙,沉痛地敲擊著現實社會——這堵冰冷的盲目瘡痍的墻!
于是,借助于筆墨抒寫情懷,不忍自毀希望之火,不忍自斷心中之源,還在相信源在,可以有一方美好和諧的空間安放自己的一身傲骨和渴望自由平靜的心靈。
故文末以此隱忍之筆含蓄收之。道出人人心中有源,世間無津的慨嘆和無奈。
5
陶淵明沒有告訴我們需要走哪個渡口、走怎樣的一條路能順利到達桃源,于是,桃源就成為一種精神的寄托了。尋或不尋,桃源就在那里,不近也不遠。它高高地存在與陶淵明的思想之中了。(蕭統在《陶淵明傳》中提到: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
(板書)寄源(仁心)
四、仙蹤難覓,“恨滿桃花一溪水”,但桃源仙境始終是美好的。因為它可以撫慰人們疲憊的心靈,人生因此多了幾分詩意的憧憬。
桃花源不僅吸引著文中的人物,吸引著作者,還吸引著后世更多的人。桃源在他們的作品中、在心中閃爍異彩。如:
(大屏幕)
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 ——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王維《桃源行》
將取一壺閑日月,長歌深入武陵溪。 ——司空圖《丁未歲歸王官谷》 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 ——王安石《桃源行》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秦觀《踏莎行》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謝枋得《慶元庵桃花》
這流水溪堪羨,落紅英千千片。抹云煙,綠樹濃,青峰遠。 ——孔尚任《桃花扇》
歐陽修的“滁州美政”——《醉翁亭記》
勵精圖治,發展生產,使當地政治清明,百姓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魯迅的“美麗故鄉”——平橋村(《社戲》)
那地方叫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
雖是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漁村,卻有著水鄉特有的迷人的風光(散發清香的豆麥和水草,淡黑起伏的連山,朦朧的月色;趕海,放牛,釣蝦……),這不僅是一個十一二歲孩子眼中的自由天地,也是先生社會變革夢的起點。
蕭紅的洋溢溫情的“童年后園”——《祖父》
“祖父一天都在后園里邊,我也跟著祖父在后園里邊。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當祖父下種,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后邊,把那下了種的土窩,用腳一個一個的溜平。哪里會溜得準,東一腳地,西一腳地瞎鬧。有的菜種沒被土蓋上,反而給踢飛了。……”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象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
那個祖父種菜的后園是蕭紅的歡樂童年夢,更是她漂泊凄涼歲月中溫暖幸福的桃源夢。
梭羅的《瓦爾登湖》 這不是我的夢, 用于裝飾一行詩;
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甚于我之生活在瓦爾登。
6
我是它的圓石岸, 飄拂而過的風; 在我掌中的一握, 是它的水,它的沙, 而它的最深邃僻隱處 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五、總結:
不論古今中外,每個人都有桃源構想?梢姡“桃源”的魅力是永恒的。
在這個意義上,桃源是一種吸引,一種撫慰;一種喚醒,一種追求;一種審視,一種思考( 桃源好山好水養人、社會環境留人、平常生活悅人,于我們今天而言,桃源路遠不遠呢?課下我們可以繼續問源。)
愿我們能詩意地棲居在心中的桃源里。愿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世界本身會成為真正的桃花源。
六、齊讀課文
七、推薦閱讀: 《歸園田居》《飲酒》《歸去來兮辭》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