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少年正是讀書時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綜合性學習《少年正是讀書時》-南京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綜合性學習《少年正是讀書時》-南京市科利華中學
《少年正是讀書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深度閱讀的一般方法
2.尋找解決整本書閱讀“碎片化”問題的鑰匙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設計問卷了解學生的“讀情”; (2)根據學生情況設計教學。 學生準備:
(1)完成一份問卷; (2)完成兩道調研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投影課題)看到課題中的“少年”一詞,老師不由得想起毛澤東的詩句“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又想起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鏗鏘之言:“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正是讀書時,我們班的讀書情況如何呢? 二、閱讀狀況調查反饋
1.總體印象:整體較好,主要表現在:每天用于課外閱讀的時間較多,每年課外閱讀量較大,
課外閱讀興趣濃,課外閱讀習慣好。(投影圖表)
2.重點表揚:特別認真的倪昱祺、袁欽澤、侯維毅、高行言、葉曉琪、劉敬琪、邱宇欣、易馨妍、費偉晨、陳思含等同學,他們對待作業特別認真,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抒寫非常有條理。
3. 《西游記》閱讀的主要困難:文字障礙、閱讀的碎片化(時間和內容的碎片化)、不深入等。
三、學生問題的解決(以《西游記》為例) (一)文字讀不懂怎么辦?
在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后,教師總結出以下兩個方法,供同學們在以后的閱讀中使用。 方法一:借助注釋
像《西游記》這樣的古白話作品,一般都會配有一定的注釋,文字的障礙可以借助注釋來解決,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暫且放過,因為也許讀了后面的就能解決前面的問題。 方法二:不求甚解(暫且跳過)
• 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
• 宋代理學家陸象山:“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
• 經驗證明,有許多書看一遍兩遍還不懂得,讀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書讀了前面有許多不懂的地方,讀到后面才豁然貫通;有的書昨天看不懂,過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經看懂了,其實不大懂,后來有了一些實際知識,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
——馬南邨《不求甚解》 (二)碎片化怎么辦?
1.存在問題:沒有時間集中讀,讀了后面忘前面 2.集思廣益(讓學生自己根據經驗尋找解決的方法) 3.解決方法:畫圖整合,化零為整 (1)情節結構圖
(2)情節鏈
(3)人物關系圖
(4)人物鏈
觀音尋找取經人:沙僧——豬八戒——白龍馬——孫悟空——唐僧(由西向東)
唐僧收徒弟:孫悟空——白龍馬——豬八戒——沙僧(由東向西) (三)閱讀不深入怎么辦?
方法一:多思多問(從學生的提問中歸納出小說提問的一般方法) (1)就人物提問
示例: 唐僧為什么能成為取經團隊的首領?(袁欽澤 侯維毅)
為什么要將這幾個性格迥異的人寫在一起?有何作用?(曹瑞冰) 作者為什么要寫那么多妖怪?(曹陽)
為什么沙僧的存在感這么低?(張立赫 趙侖語)
孫悟空為什么大鬧天宮時無人能敵,而取經時卻經常搬救兵?(高行言 葉曉琪 劉敬琪 邱宇欣 易馨妍 費偉晨 袁欽澤等)
為什么菩提老祖會趕走孫悟空?還不讓其說自己是師傅(袁欽澤 劉宇寒 王子淵)
(2)就情節提問
示例:為什么要寫九九八十一難?(黃可萱 高一銘 王柏潤)
為什么不讓孫悟空他們背著唐僧飛去西天取經?(高一銘 王儲) 為什么要用那么多篇幅介紹唐僧的身世?(易馨妍)
為什么沙僧不小心打破一個玻璃盞就被貶下天庭成為流沙河河妖,而且每七日要受萬箭穿心之痛?(房梓業)
豬八戒在取經路上起了正面作用還是負面作用?(易馨妍)
(3)就主題、寫法、價值等提問
示例:作者寫這部小說有何目的?有什么深刻寓意?(劉敬琪 吳可軒 王若瀾)
書中四人性格迥異為何走上了相同的道路?(王若瀾)
作者是否含蓄地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現象?(倪昱祺 王儲 吳子誠 費偉晨) 作者是如何刻畫出這些既玄幻有有真實感的形象的?這與作者的身世背景有關系嗎?(陳思含 黃可萱)書中幾乎每個章節都有環境描寫,為什么要寫這些?(黃可萱 胡楊)
為什么作者常常使用大段的七言詩句進行描寫?(費偉晨) 《西游記》為什么會成為名著?(陳思含 王語辰)
(4)反思式提問
示例:如果說齊天大圣成為斗戰勝佛是修成正果,可我說到這一點時總覺得很遺憾,有一種復雜的
莫名的情緒。想改變這個結局,又想不出更好的結局。為什么呢?(倪昱祺)
有人說:“《西游記》是一個永不枯竭的泉眼,一團永不熄滅的火焰,一段永不腐朽的傳說。” 它為什么會得到如此之高的評價呢?這跟它的內容、寫法、語言等有關系嗎?(陳思含)
方法二:尋找變化
(1)人物在具體線路上的不同表現
比如,孫悟空對人的態度變化,豬八戒的變化等。 (2)人物在某個事件中的動態變化
比如,孫悟空在大鬧天宮這個故事中的變化,一開始毫無顧忌,與天兵天將大打出手,后來發現自己的猴兒們遭殃,就想辦法把二郎神等引出花果山,到二郎神的老家灌江口。這體現了孫悟空有情有義。(3)人物彼此之間的關系變化
比如,孫悟空和唐僧在取經途中關系的變化,孫悟空與二郎神關系的轉變等 ……
四、學生某一問題的解決 (一)有了問題怎么辦? 1.獨立思考,尋找答案 2.借助外力,智慧碰撞 (1)同伴互助 (2)請教師長 (3)讀書解惑 (4)網絡搜索 ……
(二)問題解決示例
1.問題:《西游記》為什么被稱為經典? 2.解決方法 (1)教師設階
師:同樣讀《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郭沫若和毛澤東讀到的東西和體會不一樣,大家請看投影:
郭沫若詩歌:“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咒念金箍聞萬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千刀當剮唐僧肉,一拔何虧大圣毛。教育及時堪贊賞,豬猶智慧勝愚曹。”
毛澤東詩歌:“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 師:這兩首詩的大體意思是什么呢?
明確:毛澤東歌頌孫大圣,郭沫若批判唐僧。這兩首詩都寫于1961年,毛澤東是和郭沫若的詩。當時毛澤東是國家主席,郭沫若是他手下的得力干將。郭沫若希望領導不要像唐僧,毛澤東則希望手下個個是孫悟空。
師:經典,它內容豐富,蘊涵深厚,意義深廣。所謂經典,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同年齡不同心境得到不同的啟示,讓讀者擁有不同的體驗和感悟。大家再看投影:
三藏是指標,悟空是一股前沖力,八戒是一股離心力,而沙僧則是一股向心力,表現了高度的團隊精神。 (西游記研究學者張靜二)
師:西游記研究學者張靜二從《西游記》中的讀到了團隊建設,讀到了不同角色的作用。所謂經典,可以讓讀者看到更為廣闊的世界。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根據大家的閱讀情況和問題,重點解決閱讀碎片化和不深入的問題,希望同學們記住:少年正是讀書時,努力走向深閱讀。 附:
一、關于學生閱讀狀況的調查問卷
這份問卷的問題,只是要了解你的閱讀現狀,便于老師進行教學。問題的答案沒有對錯之分,請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答。謝謝你!
1.你平均每天花在課外閱讀上的時間是多少?(單選)( ) A.不超過30分鐘 B.30-60分鐘 C.1-2小時 D.2小時以上 2.你每年的閱讀量大約多少?(單選)( ) A.1-2本 B.3-5本 C.6-8本 D.8本以上
3.下面描述,哪些跟你自己的實際情況比較相符?(可多選)( ) A.我只在老師要求時才讀課外書 B.我非常喜歡閱讀課外書
C.我閱讀課外書,只是為了尋找需要的信息 D.我一般只看那些好玩的書 E.我發現自己很難完整地閱讀一本書 F.我無法連續幾分鐘安靜地坐著看書 G.我喜歡和別人談論讀書的話題
4.課外閱讀時,你有沒有下列的閱讀習慣?(可多選)( ) A.我會努力記住書中的關鍵人物和情節 B.我喜歡與別人分享讀書的體會或經驗
C.遇到不理解的內容,我會停下來查找資料把它弄明白 D.我會通過聯系自身經驗來更好地理解書中內容 E.我會發揮聯想和想象,在頭腦中再現書中的情境 F.我會隨手做點兒筆記或在書上圈點勾畫 G.我會拿一個專門的筆記本做些摘錄
5.下列圖書,哪些是你比較喜歡讀的?(可多選)( )
A.傳記 B.漫畫書 C.散文集 D.詩詞集 E.科普作品 F.童話故事 G.歷史著作 H.小說 I.軍事作品 J.哲學作品 K.心理學作品
說明:此項調查主要了解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興趣和閱讀數量等。因為教材的目的似乎是“少年正是讀書時,要多讀書”。
二、《西游記》閱讀調研
1.重讀西游記,提出自己的疑問。
2.平時在深入讀書方面存在哪些困難?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