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湖北省 - 十堰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湖北省 - 十堰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教學目標:
1、 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背誦并默寫全詩。 2、 理解詩的內容, 學習本詩情景交融、景物人格化的藝術手法。 3、 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流程: 一、 導入
星河耿耿,銀漢迢迢。從遠古奔來的中華文明的長河,千回百轉,千淘萬漉,使一顆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異彩流光,穿過時空,照亮了中國文學長廊,它就是滋養了中華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讓世界為之回首的唐宋文學。徜徉在這座文學珍寶館,我們目不暇接,我們留連忘返。在這里,我們與中國文學史上的眾多名流巨匠擦肩而過:今天迎面走來的是“天子呼來不上船”笑傲紅塵的李白。
游戲看圖猜詩歌 。猜出詩歌并朗讀。
通過這些詩歌,我們了解到李白是一個熱情奔放、想象豐富、重情重義的人。今天,我們將走進他的另一首詩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首詩表現了李白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又具有什么樣的藝術風格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二、 預習與交流 1.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世稱為“詩仙”。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2.背景鏈接
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 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被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據說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到揚州時,聽到王昌齡被貶龍標尉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三、 初讀詩題,初曉詩情
1、學生讀詩題,聯系課下注釋 ,解釋題目意思,并劃分題目朗讀節奏。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2、簡要說說李白寫下這個詩題的時候,該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四、初讀詩歌,尋找詩眼 (一)朗讀詩歌 1、師范讀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和節奏。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3、全班齊讀。
(二)初步理解詩歌,讀懂詩眼
1、小組合作,結合注釋,理解詩歌大意。
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的暮春時節,我聽說您被貶為龍標尉,一路要經過五溪。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亮的月亮,希望它陪著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2、尋找“詩眼”
從詩歌中選一個詞作此詩的“詩眼” (愁心) 五、再讀詩歌,讀懂詩眼。小組討論 1、詩人借助哪些景物來表現“愁心”? 描寫了“楊花”和“子規”。寫“落盡的楊花”,點明了時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又因為“楊花”是漂泊無定的,表現了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凄慘地啼叫著。這表達了李白對朋友被貶謫的悲痛,心里在滴血一般。 2、詩人因為什么事情而“愁”呢? “聞道龍標過五溪”。“聞道”表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已見。 3、詩人的愁心托付與誰了呢?為什么? 明確:“明月” 因為:(1)明月給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瑩潤澤,象征著親情、友情的純潔。
(2)明月是圓的,象征團圓,引人深思。
(3)擬人化的手法寫月,賦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內心悲愁,無可排遣,無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 4、本詩借月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友人的思念、同情和關切之情。 六、名句賞析
在“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詩人運用了擬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請任選一個角度,結合詩句內容分析其作用。 (1)擬人修辭,把明月當作使者,表達對友人的同情與關切。②奇特的想象,把無知無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夜郎西。③情景交融(或以景傳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與對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達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 七、小結
詩人李白通過豐富的想象,用男女情愛的方式以抒寫志同道合的友情,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逐月到夜郎西。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的特點之一和優點之一。 想像驚人,氣概超逸,筆勢靈動,充分地顯示出李白的藝術個性,這也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之所以有長久的藝術魅力的真正原因。
八、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