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身邊的文化遺產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身邊的文化遺產》-甘肅省級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身邊的文化遺產-甘肅省級優課
綜合性學習 身邊的文化遺產
教學目標:
1.運用文獻研究法、實地探究法等調查了解家鄉的文化遺產,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2.將對家鄉文化遺產的關注與語文學習相結合,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動力,拓寬文化視野,提高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分組合作、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分析資料和展示調查成果。
學法指導:
查閱文獻資料;收集圖片;實地采訪。
教學用具:
一體機 、實物投影儀。 教學課時:一課時
課前準備:
1.課前老師向學生介紹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激發學生對身邊的文化遺產產生探究的興趣。
2.學生分組及任務分配:
自由分成學習小組,分配小組活動任務,圍繞“身邊的文化遺產”的主題搜集資料,做好活動筆記,準備活動資料。
古跡探尋組——尋找家鄉的文物古跡,探究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
工匠探訪組——采訪民間藝人,搜集民間手工藝品,感受民間藝人的智慧、辛勞和執著。 民俗探究組——了解家鄉的民風民俗,探究傳統節日里飲食和娛樂中的文化。 “文物保護小衛士”組——關注文物現狀,擬寫《保護文物,文明出游倡議書》。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們勤勞智慧的祖先創造了瑰麗多彩,蔚為大
觀的文化遺產,它見證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彰顯民族精神,它是中華之根,是民族之魂。下面我們欣賞一組圖片,一起感受祖國輝煌燦爛的文化。
一、了解文化遺產
1.聽音樂,欣賞文化遺產圖片 2.了解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
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筑、人類文化遺址。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傳說、語言習俗、音樂、舞蹈、禮儀、節慶、社會風俗、傳統手工藝技能等。
二、關注文化遺產 (各小組匯報展示探究成果)
(一)探尋古跡,聽歷史故事
1.展示家鄉文物古跡圖片,小組成員逐一做介紹
瑞安堡、大寺廟、蘇武山、鎮國塔、東鎮大廟、二分大廟雙樓……
沙井柳湖墩遺址 在民勤縣薛百鄉治沙站西南6千米的沙漠中,是沙井文化的發祥地。 瑞安堡 在民勤縣三雷鎮三陶村,是全國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堡寨式民居,西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文化大院,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國塔在民勤縣城西關,屬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介紹蘇武山
出示圖片,小組主持人介紹:
在我們民勤境內名氣最大的山是蘇武山,它是一座土石神山,山上有蘇武廟,野鴿子墩等古跡。蘇武山是全國唯一一座用蘇武命名的山,這里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
3.學生講蘇武牧羊的故事
教師小結:家鄉文物古跡歷史悠久,歷史故事耐人尋味,老師希望大家向蘇武這位富有民族氣節的英雄學習,永遠忠誠于祖國,始終無愧于祖先。
(二)探訪工匠,看民間技藝
1.出示毛氈制作的10道工序圖片,小組主持人介紹毛氈制作過程。 2.展示并介紹小組成員搜集到的民間手工藝品。
布老虎——這是一只手工縫制的布老虎。因為人們對老虎比較崇拜,認為老虎是平安吉祥的象征。所以在民間還有為小孩縫制虎頭帽和虎頭鞋的風俗。
沙雕——這是我們民勤的沙雕作品。它用純天然沙粒,在手工雕刻的模具中加工出來的,是最環保的工藝品。我手中的這個作品取材于敦煌壁畫中的反彈琵琶。
刺繡——鞋墊兒,它針法細密整齊,線條流暢,圖案寓意健康吉祥。刺繡技藝在民勤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刺繡作品還有荷包、枕耳、三寸金蓮、布賬等。
草編——針線笸籮,它使用我們民勤到處可見的芨芨草編制的。民間藝人還可以用芨芨草和柳條編制成炕席、草筐、簸箕等生活器具。
3.民間手工藝品展覽
師小結:這些手工藝品真讓我們開了眼,長了見識,真是高手在民間啊。從這些精美的手工藝品,我們也能感受到民間藝人的智慧和辛勞和執著。老師也送大家一副對聯:民間技藝人人贊,工匠精神代代傳。
(三)探究民俗 品家鄉風情
1.組織各小組同學參加家鄉民俗風情接力賽活動
接力的次序 :春節—— 元宵節—— 端午節—— 中秋節。
接力的形式: 每個小組要說出“傳統節日吃什么”或者“傳統節日玩什么”
師:春節是我們最熟悉,最喜歡的節日,也是我們中國人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 2.出示圖片,介紹飲食中的文化
餃子:餃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等到半夜子時再吃,這時正是正月初一的開始,取“更歲交子”的意思,表達喜慶團圓,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油餅卷粽子: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扇子:據歷史資料記載,今天民勤的大部分戶祖,是明朝時期從江南一帶遷移過來的,江南盛產竹子和芭蕉,人們在端午節有送芭蕉扇,竹扇表達美好愿望的習俗。而民勤沒有竹和芭蕉,他們就創造出了面扇,在端午節相互贈送,表達對親朋好友的祝福。這種移民文化
就這樣代代傳了下來。
3.娛樂中的文化
播放“民勤元宵節燈山會”視頻。
生:民勤燈山會已經成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每年的燈山會上都要展出各式各樣的花燈,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展示民勤的建設成果,成為文明民勤、和諧民勤的亮麗品牌。
教師小結:過好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就是對歷史文化的最好傳承。
三、保護文化遺產
1.出示小組成員搜集到的文物古跡遭破壞的圖片,學生談談我們如何保護身邊的文物古跡 2.出示習主席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3.小組成員共同擬寫倡議書(老師強調倡議書的書寫格式),請小組代表宣讀倡議書 教師小結:保護文物即是守法行為,又是愛國表現,希望大家積極響應這份倡議,爭做文物保護小衛士。
四、傳承文化遺產
1. 頌經典,弘揚傳統文化;吟古句,品味前朝詩畫。
師:同學們,文化遺產既需要保護,更需要傳承。我們民勤的一位文人曾經寫過一篇《民勤賦》,他用優美的文筆歷數民勤的歷史和文化,老師為大家節選了其中的幾段,大家一起誦讀,進一步感受家鄉的文化底蘊,增強我們傳承文化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2.學生誦讀《民勤賦》
夫民勤,古稱白亭,前號鎮番。
三角城頭,羌管悠悠猶在耳;紅崖關隘,鐵馬錚錚競馳騁。黨項牙帳,見證胡漢紛爭;太子行宮,銘記民族和盟。吊蘇子之忠烈,邑人常吟牧羊曲;贊曰(mì)磾(dí)之忠勇,祁連悲歌萬古傳。
民風淳樸,似平疇(chóu)之坦蕩;俊杰輩出,若星空之燦爛。蘇山書院,文社寒暑不輟;鄉村私塾,書聲晝夜可聞。
南風北俗,禮儀相浸;西曲東韻,水乳交融。蒙古風習長期濡染,移民文化至今留痕。端午朝山,重陽飲酒,明船祈福,社火鬧春,教場賽駝,河梁放燈。殺羊祀龍,斬牛祭風。民俗文化綿延不絕,社會風尚文明科學。
美哉綠洲,五彩繽紛;壯哉民勤,當歌當吟。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文化遺產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寶庫,我們要心存敬畏,執意堅守,賡續歷史傳統,弘揚民族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六、布置作業:
收集整理本次活動的資料,各小組合作刊出一期文化遺產黑板報。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