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三打白骨精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身邊的文化遺產《三打白骨精》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身邊的文化遺產《三打白骨精》
教學過程: 一、聊小說的要素 師:朗朗書聲,瑯瑯乾坤。中國文學的歷史河流中,不僅有唐詩、宋詞、元曲,還有明清小說(板書:小說)。于是,就有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板書:名著)。說來聽聽,你知道是哪幾部嗎?
生:《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不同學生依次說出。)。 師:(板書:《西游記》)說到《西游記》,你腦子里一下子會閃現出哪些人物?(板書:人物) 生:孫悟空、豬八戒、唐僧、沙僧 (這些人物也是和學生“聊”出來,然后出示唐僧四人取經圖讓學生整體感受一下。)
師:師徒四人中,你印象最深的是誰? 生:孫悟空。他呀會七十二變,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還有一雙火眼金睛呢。
生:還有豬八戒,這家伙特好玩,胖胖的,樣子特可愛,還很貪吃。 師:那我們就看看他可愛的樣子和動作。(播放八戒動畫。)《西游記》里說“俺老豬不是嘴長,耳大、臉丑,俺也是一個好男子呢。” (學生笑)
師:那咱再看看孫悟空的“火眼金睛”(放悟空動畫),這次他看出的是誰? 生:白骨精。(板書:白骨精) 師:把你看到的送到詞中,再讀——生:白骨精(讀出“嚇人”的感覺)
師:《西游記》里除了白骨精還有哪些要吃唐僧肉的妖魔?
生:紅孩兒,金角大王,銀角大王,蜘蛛精,黃袍怪,蜈蚣精……(和學生聊出這些人物來。)
師:這些大大小小的人物在一起,必然發生故事。有故事,就有故事發展的——生:情節
師:而這些人物和故事的情節,一定要有一個具體的活動場所,這場所就叫——生:地點。
師:要說地點專指具體的地方,這活動場所也指更廣泛意義上的空間。(教師手勢比劃,提示學生。)
生:是環境,沒錯,就是環境。
師:多了不起,就這么聊,我們就聊出了小說的三要素。
(板書:三要素)下面咱們就聊聊《西游記》中的一個故事。(板書:之、三打,再完整讀“三打白骨精”的課題。)
師:剛才我看了同學們的讀書報告單,大家預習得不錯。現在我檢查檢查同學們讀書情況。
生:(分自然段依次讀課文,強調了“火眼金睛”這個詞,并重點讀了唐僧的話。) 師:把讀書報告單打開。結合剛才說的“三要素”,你發現報告單有什么特點? 生: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按照小說的“三要素”設置的。包括情節描述,人物評價,環境描寫。第二部分是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第三部分是有哪些需要探討的問題。
師:好啊,這份報告單就是對你們學習情況的“前測”。結合“三要素”的具體填寫,那我們就檢查檢查你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
師:我們語文課的說法叫“復述”。其實,就故事的本身來說,把你們報告單中提煉的“起因、經過、結果”加起來,就是主要內容。 生:白骨精為了吃唐僧肉,先變成村姑,又變成老太太,最后變成老公公,都被孫悟空識破,孫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結果白骨精終于被打死。 師:同意他的概括嗎?評價一下,如何? 生:他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概括的,很完整,也很簡練。 師:真好,作為六年級同學,我看到了你們的理解與概括能力。呵呵,故事的情節雖然了解了,但難免有一些要探討的問題。課前,我看了同學們提出的問題,一共28條。有的希望具體了解故事,有的對人物的做法進行質疑,還有的對故事結局產生進一步追問,很好。
師:當然有些是有共性的問題,其中大多是對唐僧提出來的,比如:1、唐僧為什么不相信村姑、老婦人、老公公是妖精變的,而且孫悟空把妖精打死后,唐僧還給念緊箍咒?2、唐僧為什么說孫悟空“無心向善、有意作惡”,而且還要趕他走?3、妖精被打死后,唐僧又會說什么?4、唐僧如果知道自己錯怪了孫悟空后,會怎么樣做呢?
師:有的問題是提給悟空的。比如:1、金箍棒那么厲害,應該一棒就把白骨精打死,為什么二打不成還要三打?而且又為什么偏偏是三打,而不是四打或五打?2、孫悟空為什么對唐僧那么忠誠?有個同學還提出,當悟空二打和三打時,八戒和沙和尚在干什么? 二、聊故事的環境 師:結合同學們的問題,我又進行了備課。那么,我們就帶著這些思考再次走進故事里,深入探討。讓我們先走進故事發生的環境。
生:讀“一天,唐僧師徒四人來到一座高山前,只見山勢險峻,峰巖重疊。”(讀得平淡。) 師:在你的讀中,我沒看到“高山”,我看到的是一座“小土包”。(生再讀,語氣還不夠) 師:山還不夠“高”,再讀!(生再讀,終于讀出了高山的險峻。)
師:再讀原著里的這段話,看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唐僧師徒四人來到一座高山前,看不盡峰巖重疊,澗壑灣環,虎狼成陣走,麂鹿作群行。無數獐豝鉆簇簇,滿山狐兔聚叢叢。千尺大蟒,萬丈長蛇。大蟒噴愁霧,長蛇吐怪風……萬古常含元氣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生:不僅山高,而且仿佛看到“虎狼成陣、千尺大蟒,萬丈長蛇”真嚇人。比課文的環境恐怖多了!
生:這地方令人毛骨悚然。你想啊,這樣的環境,能生出什么好東西,什么大蟒長舌,沒準白骨精就是它們的領導呢!(笑)
師:常言說,“山高必有怪,嶺峻定生精”。這窮山惡水的環境中,必定有可惡的妖精。這樣的環境描寫,真妙呀,它預示著驚險的故事情節即將發生。那咱就走進故事的情節。
三、聊故事的情節 (一)妖精“三變”的情節:
師:有情節就有故事的發展,咱得先從故事的起因聊起。誰來說說起因是什么? 生: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被白骨精發現了,直接原因就是白骨精要吃唐僧肉。 師:看看文章中怎么說的?讀給我們聽聽。
生:“白骨精不勝歡喜,自言自語道:„造化!造化!都說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今天機會來了!‟”
師:妖精可是“自言自語”地說,那是怎樣說?(生讀,聲音較大) 師:“自言自語”那可是發自內心的,自己跟自己說。你是太激動了,說話聲音這么大,那不讓旁邊的妖怪全聽見了?(笑)。 生:(馬上會意)我該這么跟自己自言自語——(再讀,聲小,有語氣、有表情,掌聲。) 師:瞧“這家伙”的表情,心里美的都控制不住情緒了,再看她是怎么自言自語的? 生:白骨精是“不勝歡喜”地自言自語的。(學生又讀了句子。)
師:把你感受到的,送到課文中去,讓我們在聲音中體會! 生:(有語氣讀,還故意學著奸笑了幾聲。掌聲、笑聲。)
師:這妖精,“得勝的貓兒”,就像那撒歡的老虎似的,都找不著北了。說時遲,那時快。施展妖術,變成了——生:村姑。
生:“它正要上前,見唐僧身邊有豬八戒和沙僧保護,就搖身變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齋飯,徑直走到唐僧面前,說是特地來請他們用齋的。” 師:用一個詞概括,是什么樣的村姑呢?(生:美貌。) 師:形容美貌的詞語我們積累的多了去了,不過,咱先看看妖精變得怎么個美貌,再聊好嗎?(放課件:“變村姑錄像”) 生:好一個“月貌花容”的女子。 生:哇,“沉魚落燕”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笑) 師:呵,看看原著中描寫的吧—— 生:“月貌花容的女兒,說不盡那眉清目秀,齒白唇紅,柳眉積翠黛,杏眼閃銀星,體
似燕藏柳,聲如鶯囀林……” 再想想她用的“計”,還妙在哪?
生: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那豬八戒就愛女色。她用的是“美人計”。(笑)
生:不僅是長相美,還心靈美,你看她還提著齋飯呢,就是為了討好唐僧他們,讓他們沒有戒心。
師:這一切,都源于吳承恩寫得妙啊。把原著中對村姑 “美貌”的具體描寫送到課文中,再讀讀,看這“美”的后面,藏著什么?(學生用原著中對村姑美貌的描寫,替換課文中的“美貌”,再讀)
生:就是想吃唐僧肉,可見妖精有一顆狡猾貪婪而丑陋的心。
師:真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原來美貌的外表下藏著不可告人的,不可言說的丑惡的內心。真是居心險惡啊。繼續聊,看看妖精的二變、三變(板書:三變)又妙在哪里。聊妖精的哪一“變”的情節都成。
生:我想談談第二“變”:“山坡上閃出一個年滿八旬的老婦人,手拄著彎頭竹杖,一步一聲地哭著走來。”你看,妖精的變妙就妙在變成“八旬”的老人。想想八旬老人駝著背,走路顫顫巍巍的,住著拐來找女兒,多可憐啊。
師:是啊,中國有句古話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想《水滸中》的李逵要殺假李逵,假李逵說自己家里還有80多歲的高堂老母,讓那么暴烈的李逵的心頓時軟了下來。
生:妙在“年滿八旬的老婦人”,而且還“一步一聲”地哭著走過來。年滿八旬的老婦人,“一步一聲”地哭著走過來,怎么走來的呢?我想表演一下。(學生聲情并茂地表演) 師:謝謝這位同學的創造。誰再來讀讀,讓我們仿佛看到這位八旬老婦走路的樣子,聽到一步一哭的聲音。(該生讀得聲音較大,語氣流暢。)
師:(對著剛才的學生)你可別忘了,那可是八旬老婦人,走一步,哭一聲,走一步,哭一聲。該怎么讀?(學生再讀,強調“八旬”讀“一步一聲”時,拆開讀“一步”抽泣一下,“一聲”抽泣一下,讀得惟妙惟肖。掌聲)
師:看著樣子,聽著哭聲,真夠可憐的。然而你同情嗎? 生:不同情!我告訴大家,你看,這句話中“從山坡上„閃‟出一位八旬老婦人”。這個“閃”分明就是妖精變的!變成這副模樣用的是“苦肉計”也想讓唐僧哭,可憐呢。 師:那這“哭”里又藏著什么呢? 生:是陰謀,是“笑里藏刀”。 師:妖精可是“哭”啊。 生:那就是“哭里藏刀”。這哭里藏著一把刀,一把看不見的吃人的刀。 師:感謝你的發現,好,繼續聊。 生:妖精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不甘心就這樣讓唐僧走了,又變成一個白發老公公,假裝來找他的妻子和女兒。 師:是啊,這回又變成白發老公公。原著中有這么關鍵的一句,讀讀,看看妖精這一變,又妙在哪兒? 生:“手拄龍頭拐,身穿鶴氅輕。數珠掐在手,口誦南無經。” 師:這不是佛家人的做法嗎?這樣的吃齋念佛之人可經常念叨—— 生:(讀補充教材那些帶“善”的句子)“出家人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生:“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生:“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師:這可是有心向善之人經常誦讀的句子,那么,這白發老公公是真心向善嗎? 生:不是,這根本就是“無心向善”(板書:無心向善) 師:那這“善”里又藏著什么呢?生:藏著想吃唐僧肉的罪大惡極的心。
師: 這個歇后語好,尤其是在今天的生活里。面對那些誘惑,真是“碰也不要碰”。能自己再編一個嗎? 生:白骨精騙唐僧——沒安好心。生:白骨精騙唐僧——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生:白骨精三變——詭計多端。 師:用上了剛才的成語,這就是創造。你們真是妙語連珠啊。給他們掌聲。我們不僅看出妖精每一次變化的精明,也看出幾次的先后順序的精心策劃。我看,這哪是變,分明是騙!所以,三變就是三騙!所以不是白骨妖,而是白骨精,這家伙的的確確成“精”了(點題)。你說,這樣“無心向善”的妖精該不該打?生:該打,狠狠地打!
(二)孫悟空“三打”的情節 師:看課文,結合妖精的每一次“變”,聊聊孫悟空是怎么打的。 (一打) 生:“悟空見又是那妖精變的,也不說話,當頭就是一棒。”(二打) 生:“悟空掄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三打) 師:下面,我們再提煉打的三個動作。 生:劈臉一棒;當頭一棒;掄起一棒。(和學生一起聊出) 師:聯系妖精的變化,說說為什么三次打的動作不同? 生:比如第一打,劈臉一棒。誰讓你妖精變得那么好看呢,我悟空就給你破相。所以,我就對著你的臉,劈臉一棒!(笑) 師:你的理解很有新意。你再看看課文的描寫,悟空怎么不對著村姑的后腦勺打呢? 生:孫悟空從南山摘桃回來,迎面看見有妖精來不及多想,所以迎面劈臉一棒,動作迅速。 生:第二次是當頭一棒,從上往下打的。剛才同學說這個八旬老婦人,走路顫顫巍巍,一步一哭口,一定是低頭,所以,順勢“當頭一棒”! 生:還有最后那個白發老公公。悟空把所有的憤怒都集中在這一棒上,心想必需打死他。而且,這次他吸取了前兩次的教訓,叫來眾神作證,萬一唐僧再責怪他,也好讓他們幫助說話。所以,這一次是想好了,勁兒運足了,那是從下使勁——掄,把金箍棒揚起,多有力量!一棒就打死妖怪,讓她現原形,一堆白骨,上寫“白骨夫人”。 師:知道金箍棒多少斤嗎?生:三千五百斤。師:呵呵,少了一個數位。 生:知道了,是13500斤的金箍棒。 師:那可是相當于幾輛裝煤卡車的重量,想當年,老龍王介紹金箍棒時曾說—— 生:“那塊鐵挽著些就死,磕著些就亡,挨挨兒皮破,擦擦兒筋傷!” 師:你說這樣的金箍棒,這劈臉,這當頭,這掄起,打這么個妖精,那真叫小菜一碟!我們一起再跟著悟空三打這妖精。(教師把學生分組,學生分別讀“三打”) 師:真是越“美”越打,越“哭”越打,越“善”越打!用一個字形容,打得怎樣? 生:妙。太精彩、解恨,痛快! 師:悟空的三打的確妙不可言!真應了那句“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三)唐僧“三責”的情節 師:然而,唐僧的態度呢? 生:我們認為打得妙,可唐僧不這么認為。孫悟空第一次打妖精后,扯住孫悟空,責怪悟空無辜傷人性命。生:第二次,唐僧從馬上摔下來,念了二十遍緊箍咒。 師:第一次是責怪,這次呢?生:懲罰,不,應該說是責罰,既有責備,又有懲罰。 師:課文兩次寫悟空打后師父的責怪,責罰。悟空三打之后的結果是怎么樣的呢?有個同學在報告單里就提出了這個問題。讓我們看看原著中描寫的情景: 生:(看錄像,悟空圍在唐僧的四周,跪拜,懇求師傅留下的鏡頭。) 師:悟空這樣求唐僧,可他一再責難—— 生:“唐僧轉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噥噥的道:„我是個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禮!‟” 師:原來,妖精三變,悟空三打,唐僧也有三責(板書:三責)。這“三變”,“三打”,“三責”的情節,敘述的次數相同(板書:相同),可你們讀著,重復嗎? 生:(又是剛才語遲的那個學生)不重復。妖精三變,孫悟空就三打,唐僧就三責。 師:呵呵,你這才叫重復。等于沒說。還給你機會,因為你是一而再,再而三,執著地表現自己,建議你把剛才說的話具體說說,別人聽著就不重復了。 生:(還是剛才的學生)第一次變成村姑,第二次是變成老婦人,第三次變成老公公。 師:我要是你就概括成一句話,變的內容—— 生:不一樣。師:不同(板書:不同),好相信自己,接著講。 生:孫悟空三打的內容不同,唐僧的三責也不同。 師:但課文是這樣,三變寫完了,再寫三打嗎? 生:不是。實際是一變一打一責,二變二打二責,三變三打三責。而且,更重要的是,每一次,程度都是不斷加深的。 師:想想我們唱的歌曲,旋律大體相同,分幾段歌詞。歌曲這樣演唱的目的是為了反復抒情。那么小說的敘事呢?生:叫反復敘事(板書:反復敘事)。 師:對啦。這是文學上經常采用的一種手法。這樣寫,不變中有變,相同中不同。也正應了一個成語叫“一波三折”。讓讀著不感覺重復,卻耐人尋味。同學們發現故事的結構密碼,這也可以用一個字形容——生:(齊說)“妙”! 師:作者真是妙筆生花。剛才有個同學報告單上寫“為什么非要三打,一打不就解決了嗎?”現在該明白作者為什么這樣寫了吧。 生:(點頭)現在我明白了。原來作者故意這樣寫,讓故事情節好看,所以才這樣反復敘事。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