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蟬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蟬》天津市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蟬》天津市優課
人教部編本 語文八年級上冊《蟬》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概括課文內容,理清說明思路。
2.品析文章語言,理解文藝性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3.感受法布爾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世間萬物的關愛,體會他認真嚴謹的研究態度和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學情分析:
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過說明性文章,學習本課前已經學習了《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基本上掌握了常見的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學習了圈點批注法,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初步培養,八年級還需要進一步鞏固提升。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見過蟬的成蟲或蟬蛻,但對蟬的具體成長過程不夠了解。本課的學習有利于學生豐富蟬的知識,激發科學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品析詞句,體會文藝性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2.難點:感受法布爾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世間萬物的關愛,體會他認真嚴謹的研究態度和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教學策略:翻轉學習,學案導學,先學后教,雙主互動 學習方法:思維導圖,圈點批注,對比閱讀 媒體使用:PPT課件,實物投影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課前,教師在“人人通”平臺上傳本課學案,學生登錄“人人通”平臺,在
學案指導下完成自主學習;教師檢查學案,匯總學生問題,微調教學內容;師生搜集關于法布爾和蟬的課外資源。
教學過程:
【導入】
同學們,上課前老師先請大家看一幅圖片,誰還記得這是小學學過的哪篇課文的插圖?(《蟋蟀的住宅》)作者是誰?(法布爾)出自哪部名著呢?(《昆蟲記》)。今
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選自《昆蟲記》的文章——《蟬》。
【活動一】借圖理文,感知內容
1.思考:圍繞兩個小標題,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文章內容。說一說各部分分別介紹了蟬哪些方面的習性?
學生分組交流,推選代表利用投影進行班內展示。 教師展示有關蟬成長過程的圖片。
2.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說明的?
明確:第一部分“蟬的地穴”采用由外到內再到外的順序。第二部分“蟬的卵”采用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全文采用對事物的觀察進程順序。
3.思考:按一般說明文的寫作順序,介紹一種昆蟲的生長過程時,先從卵到幼蟲,再從幼蟲到成蟲。這篇文章卻打破常規,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寫作順序?
明確:一方面蟬在地穴的生活不為一般人了解,這樣寫不落俗套,容易引起讀者興趣。更主要的是,蟬的幼蟲生涯占了它生命的大部分時間,這樣安排說明順序旨在突出蟬的生長艱難,“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贊頌生命的意義。
教師提示學生:科學隨著時間的推移將不斷取得新的進展。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蟬的幼蟲通常會在土中待上3年、5年,更長一些的達到17年。這些數字一般為質數,這是因為質數的因數少,蟬在鉆出泥土時可以防止和其它蟬類一起鉆出,爭奪領土、食物。
3
【活動二】對比閱讀,理解寫法
教師出示“百度百科”中介紹蟬的說明性文字。請學生運用圈點批注法,比較課文與這段文字語言風格的不同。
學生分組討論,班內交流,師生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文藝性說明文的特點:“說明文”特點,“文藝化”筆調。“說明文”特點: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運用恰當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文藝化”筆調:運用擬人、比喻、對比等文學筆法;除說明外,還運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語言生動傳神,輕松活潑,充滿感情色彩。
【活動三】內外結合,感悟精神
結合課文內容和課外資料談一談,你感受到法布爾怎樣的研究態度和科學精神? 學生圈點課文相關語句并做出分析。教師補充課外資料,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學生暢談本課學習收獲。 【布置作業 】
1.《昆蟲記·蟬》分為“蟬和蟻”“蟬的地穴”“蟬的音樂”“蟬的卵”四部分。 課本節選自第二、四部分。課外繼續閱讀有關蟬另外兩部分。
2.制定計劃,閱讀《昆蟲記》,進一步了解神奇的昆蟲世界。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本課設計較好地體現了“文體意識”,依據文藝性說明文的文體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2.教師以“學情”作為教學的起點,以“目標達成”作為教學的終點,中間的三個活動為學生搭建了三級臺階,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目標達成度高。
3.本課體現了信息技術背景下“翻轉式閱讀教學”模式。
4
該模式分為課前自學和課上研討兩部分。
課前自學:教師編制學案,上傳至“人人通”網絡平臺;學生根據學案認真研讀課文,在“導學案”的指導下一步步完成自主學習。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產生感悟或疑問,可以在“導學案”貼子下方的“回復”區留言。其他同學可以就這些問題進行解答、追問或討論,促進了學生的思考和交流。教師收集學生問題,對于比較集中的問題做好記錄,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學生自主學習”這一環節可以由學生在家里完成,也可以利用語文課時間在網絡教室完成。
課上研討: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組織他們充分展示、交流自學成果,討論疑難問題;教師只是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適度的點撥、引導,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課前自學可以在學校完成,利用語文課(自習課)時間讓學生集中預習若干篇目,也可留作預習作業,預習一課,研討一課。
4.運用恰當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在“翻轉式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借助恰當的方法和工具,將使自主閱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課使用的學習方法主要有三個:圈點批注,思維導圖,對比閱讀。
圈點批注法,是一種有效的閱讀方法。學生在課本和學案上進行圈點批注,手、眼、腦并用,實現“沉浸式”閱讀,也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課上回答問題更有針對性。思維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蟬》一課篇幅較長。課前,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文章內容,可以清晰地感知文章的行文脈絡,易于理解作者的說明順序。
對比閱讀,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鑒賞能力。教師引入“百度百科”中介紹蟬的說明性文字,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說明文語言風格的不同。
5.需要注意的是,課文篇幅較長,課堂教學容量較大,如要1課時完成本設計的教學內容,學生需要在前期接受過學案導學、圈點批注法、思維導圖等知識的學習和訓練,具備一定的自主閱讀的能力。如不具備這種條件,建議分兩課時完成。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