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阿伊亞,非洲的靈感
所屬欄目:初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音版初中音樂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阿伊亞—非洲的靈感》北京市 - 海淀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北京實驗學校學科教學設計
科目:音樂 授課班級:1+3(1班) 單元主題
非洲靈感
單元教學內容分析
音樂課標指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有賴于對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應以開闊
的視野學習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共享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
非洲民族民間音樂(特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是本套教材介紹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音樂的一個單元。本單元內容包括:1.演唱中非民間歌謠《阿伊亞——非洲的靈感》;2.欣賞加納民間樂曲《鼓樂》;3.聆聽馬林巴與打擊樂合奏《非洲的節日》和幾內亞混聲合唱《鼓聲》。
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們接觸并喜歡非洲音樂,引導學生感受非洲音樂風格特征。
單元整體目標分析
1. 演唱并欣賞非洲音樂,能夠喜歡、尊重非洲音樂文化,了解世界音樂文化的多樣性,
以正確的態度對待世界多元音樂文化。
2. 能夠感受、體驗、歸納非洲音樂的風格特點。
3. 能夠演唱中非民間歌謠,聆聽非洲鼓樂,辨識非洲樂器。
單元整體設計思路
共兩課時
第一課時:學習中非民間歌謠《阿伊亞——非洲的靈感》,感受和體驗非洲音樂的風格特征。
第二課時:聆聽《非洲的節日》和《鼓聲》,感受和了解非洲復雜的節奏形式和代表樂器。
課時教學設計
課題 《探尋動感的非洲音樂》 課型
欣賞課
學情分析
初三年級的學生在音準、節奏方面有一些基礎,但還不太穩定。由于我國的音樂是以單線條、單聲部的音樂為主,所以大多數學生多聲部的訓練較少。而且他們對世界民族音樂尤其是非洲音樂了解較少,因此,教學會有一定難度。比如切分節奏、多聲部的音準、多線條節奏的配合,以及即興創編節奏都是本課的難點。但是非洲音樂強烈的動感會極大地調動起學生們學習的熱情。
教學目標
1.能夠積極參與集體性綜合表演,感受非洲節奏的強烈動感,并了解非洲音樂與文化的聯系,學會理解和尊重世界音樂文化的多元性。
2. 通過比較、體驗、創作、討論、歸納等方法,探究非洲音樂的特點以及形成原因。 3.通過體驗《破銅爛鐵變奏曲》和演唱《阿伊亞——非洲的靈感》,學生能夠模仿旋律和節奏型,并理解非洲音樂中多聲部、多線條、切分、即興等特點。 教學重點 體驗非洲音樂中多聲部、多線條、切分、即興等特點。
教學難點 練習多聲部歌曲的演唱、體驗多線條節奏的分工配合,以及對非洲音樂文化形成背景的探究。 學科育人
提高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審美情趣,理解多元文化。
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環節 時間分配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第 2 頁 共 4頁
環節1: 體驗非洲節
奏
1.欣賞非洲歌舞視頻
要求:模仿視頻中的拍手和演唱部分。
2.從視頻中人們的表演引出多線條的復節奏
欣賞、模仿、記憶、演唱
學生們說出人們的表演活動(鼓、呼喊、唱歌、拍手、跺腳、舞蹈、) 通過視頻欣賞和模仿,幫助學生們理解即興和多線條的復節奏。 3.體驗多線條節奏。(從視頻中選取三種節奏,進行體驗,并講解切分節奏。)
①XXX XXX XXX XXX 拍手
② 0 0 X X X X 跺腳 ③0
0 x xx x X X
拍腿
①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切分節奏,這也是非洲音樂動感的來源。
②分組進行練習,并合作體驗多線條節奏。
重要知識點講解.。
實踐體驗非洲節奏。訓練學生的合作意識,體驗集體參與的樂趣。 4.師:談談你的感受。
看似復雜的非洲節奏,其實各聲部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節奏里有主題聲部、伴奏聲部、呼應和補充聲部等。在我們剛才的合奏中,你來判斷一下各自的分工。
生:復雜、配合較難。
生:人聲演唱為主題;①是伴奏 ②③是補充和呼應 理解非洲音樂的分工合作。 環節2: 體驗非洲多聲部歌曲
1.欣賞歌曲《阿伊亞——非洲的靈感》。
2.打出譜例,學唱歌曲。
3.提示學生們三聲部以外還有一個領唱的聲部,引導學生們體會領唱中即興和切分節奏這兩大特點。
學生聆聽、記憶、模唱旋律。
師生配合完成三聲部合唱練習。
通過演唱,可以更好地感受非洲音樂多聲部和集體參與的特點。
4.總結非洲音樂特點。
① 集體參與、分
工合作
② 多聲部、多線
條、切分 ③ 即興。
④音域狹窄、樂句短小。近似說話、不斷反復。
⑤以打擊樂為主。
引導學生感受和歸納非洲音樂的特點。
第 3 頁 共 4頁
環節3: 歌曲表演
1.為歌曲配上節奏。
學生每組選一個代表。
使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并能激發他們的創作潛能。
2.與歌曲配合,體驗集體參與、分工合作的表演。
師生共同參與演唱、打鼓、身體律動。
在分工配合中體驗非洲音樂的熱情和動感。 3.設問:非洲音樂為什么會有這些特點?
思考、回答。
問題引出非洲音樂與文化背景的聯系。 環節4: 探究學習 非洲音樂特點與文化背景的聯系
1.明確非洲音樂的地理位置界定
師:在整個非洲大陸,以撒哈拉大沙漠為分界線,大致分為“北非”和 “南非”,“南非”又稱為“黑非洲”。 我們今天所講的非洲音樂,其實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黑非洲音樂。
看地圖(ppt展示),了解非洲音樂的地理位置。
明確本堂課非洲音樂的地理位置。
2.連連看:用連線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己將生活環境、文化、語言、習俗等與音樂特點聯系,逐一分析成因。 群居生活 集體勞動 以打擊樂為主
勞動分工不同 旋律簡單重復、音域狹窄、
樂句短小近似說話
音樂天賦和無拘束性格 多聲部、 多線條的復節奏、
切分
原始生活、簡單粗放 即興演唱和演奏
經濟貧困、樂器制作落后 集體參與,分工合作。
分組討論,分析音樂與非洲生活的緊密關系。
找學生代表到講臺前來歸納非洲音樂與文化背景的聯系。
對文化背景的了解有助于理解非洲的音樂形態。
第 4 頁 共 4頁
3.教師總結:
非洲音樂對世界其它地區的音樂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學生聆聽、思考。
多聲部、多線條、切分、即興這些音樂特點也對世界音樂如(爵士、桑巴、等流行樂)產生深遠的影響。
小結與作業
課堂小結 教師小結本課
課后作業
課后請同學們將非洲歌曲《阿伊亞——非洲的靈感》與合唱《哈利路亞》、無伴奏合唱《牧歌》和侗族大歌《布谷催春》三首歌曲進行對比,寫出不同的感受,下節課分享。 板書設計
探尋動感的非洲音樂
非洲音樂特點: 1. 即興
2. 多聲部、 多線條的復節奏、切分 3. 集體參與,分工合作
4. 旋律簡單重復、音域狹窄、樂句短小近似說
話
5. 以打擊樂為主
ppt課件
課后反思
2019年4月22日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