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運動的快慢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課題《運動的快慢》天津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課題《運動的快慢》天津市北閘口中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會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2).知道速度的單位并會進行換算
(3).了解勻速直線運動,并會用平均速度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
2、過程與方法
體驗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認識速度概念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有能用“速度”的觀點觀察和分析身邊事例的意識
2學情分析
速度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體的探討。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的降低教學梯度,注重基礎教學,同時,盡量運用“龜兔賽跑”“一日千里”等形象直觀讓學生去比較。每個知識點都盡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出發,經過分析歸納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學有所得,享受到獲得知識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會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教學難點:速度單位的換算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活動】運動的快慢
課題:《 運動的快慢 》
科目: 物理
教學對象: 初二學生
課時: 一課時
提供者:劉玲
單位:天津市北閘口中學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所要講授的“運動的快慢”是在學習了機械運動的知識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運動的有關知識。這節課既是對“運動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它擔負著承前啟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學物理運動學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學的知識去處理解決簡單的實際生活問題,因此,這節課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分析在運動路程相同時,通過比較時間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相同時,通過比較運動路程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的情況下,通過比較在單位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路程長短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從而理解并建立速度的概念及單位,通過利用公式的簡單計算來掌握速度單位的換算;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會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2).知道速度的單位并會進行換算
(3).了解勻速直線運動,并會用平均速度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
2、過程與方法
體驗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認識速度概念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有能用“速度”的觀點觀察和分析身邊事例的意識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速度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體的探討。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的降低教學梯度,注重基礎教學,同時,盡量運用“龜兔賽跑”“一日千里”等形象直觀讓學生去比較。每個知識點都盡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出發,經過分析歸納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學有所得,享受到獲得知識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節課采用了“創設情境,誘思探究”的教學模式,用創設情境,引出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讓學生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激發學生的興趣,用誘思探究,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努力培養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通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再次提出問題:比較運動快慢,提高學生的學習再應用的能力并提出新的問題“若路程不相同,時間也不相同時,那如何去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速度的公式雖然在小學就學過,但為什么速度是路程與時間的比值學生卻并不知道,其實這里就滲透著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所以向學生展示為什么不用單位路程的時間來表示速度的意義就變得非常深遠了。通過日常生活中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基本方法的分析逐步建立速度的概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本節教學中速度的換算以及計算物體運動的速度等有關教學內容,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和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了解物理計算題的解題思路及規則。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會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教學難點:速度單位的換算
六、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一) 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流程:觀察視頻與圖片→提出問題→比較運動的快慢→深化練習
觀看圖片:蝸牛爬行、人騎自行車、飛機在天空飛行
提出問題:蝸牛、自行車、飛機都在運動,它們運動的快慢一樣嗎?
觀看百米賽跑視頻:
問題1:誰跑的最快?為什么?
讓甲同學先跑5S再比較他們的路程,行嗎?
教師充分鼓勵學生思考
觀看百米賽跑成績單:
問題2:
誰跑的最快?為什么?
讓甲同學跑100m,乙同學跑200m再比較他們所用的時間,行嗎?
練習:1龜兔賽跑的圖片
① 烏龜和兔子開始起跑后,兔子飛快的跑在了最前面,是通過那種方法比較快慢的?
② 驕傲的兔子中途睡起了大覺,當它跑到終點時發現烏龜早早的站在了終點,是通過那種方法比較快慢的?
2根據成語比較快慢
“一日千里”和“一日百里”那個快?為什么?
觀察現象 學生觀看和運動快慢有關的現象:
思考并回答問題
總結歸納:相同時間,比較路程
總結歸納:相同路程,比較時間
進一步體會用比較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生活中的現象,提出問題“在生活中怎樣比較運動的快慢呢?”,引發思考,從而達到創設情境、設疑激趣的目的,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課程理念
初中學生思維活躍,用學生熟悉的身邊事例來讓學生了解運動的快慢很重要從而提出問題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
通過“龜兔賽跑”的故事讓學生進一步練習,并激發學習興趣,體現“學科間滲透”的意識
(二)引出速度定義
流程:提出問題→學生討論→設計方案→選擇最佳方案→引出速度定義
提出問題:
小聰同學跑100m用了20s,小明同學的50m跑成績為5s,要知道他倆誰跑的快,應該怎么辦?
繼續深化:
哪種方法比較好?
速度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定義: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定義式:
速度 = 路程/時間
用符號表示為:
提問:
路程的國際單位是 ?時間的國際單位是 ?那么速度的國際單位是 ?
小結:速度單位是路程單位與時間單位構成的組合單位
提出問題:
①你知道的速度單位還有哪些?
②你知道哪一個速度單位在交通運輸中最常用嗎?
觀看圖片:
①汽車的儀表盤:汽車此刻的速度是多少?
②公路旁的限速牌:若以剛才的速度行駛在這條公路上違反交通規則了嗎?安全嗎?
針對練習
討論交流,然后在討論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找出比較快慢的方法。
通過數值大小比較得出:相同時間,比較路程這種方法比較好(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使概念得以深化。
學生回顧思考:
m/s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組長代表回答。
Km/h
學生觀察圖片,并回答問題。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總結規律,培養小組合作精神。
學生數學中學過路程的國際制單位是米,時間的國際制單位是秒,所以會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國際制單位是米每秒,符號為m/s
此環節設計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使學生認識到物理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也體現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
(三) 速度單位換算
流程:提出問題→分別換算路程與時間單位→解決問題→練習鞏固
提出問題:火車的速度是72km/h,汽車的速度是30m/s,是火車跑得快還是汽車跑得快?
小結:
1m/s = 3.6 km/h
km/h = 1/3.6 m/s
針對練習
觀察圖片:
①自行車的速度是多少?合多少km/h?
②人步行的速度是多少?什么含義?
③高速公路上的小轎車速度是多少?
學生的猜想是模糊的、片面的。猜想的正確性有待于計算的檢驗,適時進行換算指導
學生歸納
學生思考并回答
練習單位的讀法、速度的含義、單位的換算
通過單獨換算路程的單位和時間的單位,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組合單位并學會換算方法
通過小資料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生活中其他物體運動的快慢
(四) 認識勻速直線運動
流程:出示圖片→提出問題→學生分析→得出結論
觀察圖片,提出問題:
①動車和過山車的運動路線有什么不同呢?
②甲乙兩圖運動的小車是直線運動還是曲線運動?
觀察圖片
如圖記錄了兩輛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時,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甲圖中汽車在各段時間內的速度有什么特點?乙圖中汽車在各段時間內的速度有什么特點?
小結:在變速運動中,我們如果粗略的計算,可以用總路程除以總時間求速度,我們把這樣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
(五) 求平均速度
流程:實例問題→學生思考→規范解題步驟→練習應用
鞏固應用例題:
我國優秀運動員劉翔在2004年雅典運動會上勇奪110m跨欄金牌并打破奧運會記錄,成績是12.91s,請問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規范解題步驟
課堂小結:
讓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給予總結提升
認識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
過圖片分析認識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學生解決問題:
①找已知條件
②解的過程思考依據
練習規范解題
用頻閃攝影形象直觀的向學生展示物體的運動情況,加深學生記憶;提出問題,學生自主討論思考,引出勻速直線運動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物理計算,規范計算步驟: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說明寫出來。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單位不同,要統一單位。③對與各組的答案可能不同不能簡單的判斷其對錯,而應引導學生討論原因。同時注意將物理知識應用于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八、板書設計
1-3 運動的快慢
1.速度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2.定義: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3.定義式:速度 = 路程/時間
用符號表示為:
單位換算:1m/s = 3.6 km/h 1km/h = 1/3.6 m/s
九.教學反思
本節課采用了“創設情境,誘思探究”的教學模式,用創設情境,引出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讓學生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激發學生的興趣,用誘思探究,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努力培養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通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再次提出問題:比較運動快慢,提高學生的學習再應用的能力并提出新的問題“若路程不相同,時間也不相同時,那如何去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速度的公式雖然在小學就學過,但為什么速度是路程與時間的比值學生卻并不知道,其實這里就滲透著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所以向學生展示為什么不用單位路程的時間來表示速度的意義就變得非常深遠了。在此進行一個討論是很有必要的。
速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是本節課的重點,要求學生能領會用“比值定義法”建立速度概念的方法,并能記住公式,既要了解各個字母代表的物理量,又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義。速度的單位是一個復合單位,在引導學生理解概念的基礎上推導出速度在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并介紹m/s和km/h之間的單位換算。介紹一些常見物體和人的運動速度,貼近生活,走向社會。在設計環節的過程,“單位換算”這一內容的處理上,高估了學生的能力,沒有恰當地分析學情,真正地從所教學生的角度上來考慮,這可是本節的一個難點問題,需在介紹了1m/s和1km/h之間的相互換算之時需要從路程單位和時間單位分別換算入手讓學生自己去換算,自己去探索,在此過程中發現解題的技巧,體會探索的樂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加以指導,講解巧法,學生更易接受。
速度定義式是學生遇到的第一個公式,規范解題格式并讓學生進行練習顯得尤為重要。所以一開始先通過課本上的例題,讓學生對本節的計算規范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教師的引導下慢慢的走向規范。然后再利用課件上出現的一個練習,起到鞏固的作用。最后通過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加深記憶,更有利于以后的學習。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