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所屬欄目:初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八上物理人教版第二章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北京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八上物理人教版第二章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學
教學內容分析
聲現象是生活中最常見、最普遍的物理現象之一!堵曇舻漠a生和傳播》是這一章的起始課,內容跟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本節的編排順序是按照聲從“源”到“接收端”的信息流來編排的,符合人們的認知流程。每一部分都是以問題開始,通過實驗與觀察,得出結論,再與生活和自然相聯系。
對于聲音的產生,通過學生熟悉的聲現象創造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出問題:聲音是如何產生的?物體在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特征嗎?接著通過實驗活動分析總結出正在發聲的物體的特征,反過來再用歸納出的結論解釋自然和生活中的現象,以進一步檢驗結論的可靠性。在聲音的傳播部分,通過實驗和舉例得出結論: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傳播聲音的介質可以是氣體、液體、固體。真空罩實驗使學生認識到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本節強調由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進入到物理知識的探究中,在觀察、感知、舉例和實驗等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親身經歷有關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小學時期的自然科學學習過程中,對聲現象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在生活經驗中,對聲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聲音在生活中的一些簡單應用,然而卻并沒有上升到理論化知識的認識,不具備解釋物理現象的理論知識,甚至有一些錯誤的前概念。
學習本節內容時學生剛接觸物理這門學科,對這門學科有很濃厚的學習興趣,也熱衷于動手實驗,但是對于實驗的規范操作、觀察分析能力、描述實驗現象等各種能力還處于較低水平,對科學研究的方法認識還較膚淺,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積極鼓勵。在知識方面,學生只學習了機械運動,對于物體發聲時的振動以及傳聲需要介質都很難運用物理語言準確描述,離不開老師的幫助。因此本節課的探究活動,教師布置任務要明確,提出的問題要具體,指導觀察的口令要清晰,總結歸納的語言要準確,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都有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了解聲音的傳播必須依靠介質,傳播聲音的介質可以是氣體、液體和固體,真空不能傳聲;了解聲音在介質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觀察發聲體的發聲現象,能簡單地描述發聲體的共同特征,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現象、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讓學生參與實驗探究,感知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知道我們生活在聲的廣袤空間中,聲可以表達豐富多彩的情感,是人們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使學生初步領略聲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引起對聲的好奇,激發求知欲。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聲音是學生最熟悉的現象,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大量與聲音有關的感性認識。盡管有這些經驗,但對于“為什么會產生聲音?人們為什么能聽到聲音?”大多數學生并不是很清楚,所以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 教學難點: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引導學生探究聲音產生及傳播的條件并通過思維加工歸納結論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得出此結論需要學生參與一些使物體發聲的實驗,通過“做”、“看”、“感受”、“聽”、“思考”等過程,全方位地感知發聲物體的共同特征,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并用結論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
教學流程
播放視頻引入課題
聲音的產生
進行實驗 觀察、分析發聲體特點 歸納總結
聲音的傳播
聲音在氣、液、固中的傳播 應用于生活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的傳播 真空不能傳聲 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 課堂小結
布置作業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播放視頻 引入課題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無聲的視頻; 教師引出聲音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和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板書:第二章 聲現象 §2.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思考聲音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啟發學生引起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 課 教 學
一、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提問:
物體在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特征嗎?
實驗:
教師指導學生體驗聲帶的振動;觀察橡皮筋和刻度尺的振動;借助乒乓球和水感知音叉的微小振動、借助泡沫感知鼓面的微小振動。
分組實驗:
1、學生手壓喉嚨,體驗發聲時聲帶的振動;對比發聲與不發聲時聲帶的區別。
2、學生撥動橡皮筋,觀察正在發聲的橡皮筋的振動;對比發聲與不發聲時橡皮筋的區別。
3、學生將刻度尺緊壓桌邊,撥動刻度尺,觀察、敘述實驗現象;對比發聲與不發聲時橡皮筋的區別。
從生活中容易捕捉到的振動到人眼不容易直接觀察到的振動,五個實驗在設計上層層遞進、由淺入深。讓學生初步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圍繞問題設計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敘述現象、歸納總結的能力;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體現了科學思維的過程。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都有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科學態度,培養科學探究思維,體現物理
學科的核心素養。
新 課 教 學
教師引導學生用放大、轉化的思想感知音叉和鼓面的微小振動。
教師補充生活中振動發聲的現象。
4、學生敲擊音叉,思考如何觀察音叉的微小振動,討論、交流實驗方案;對比發聲與不發聲時音叉的區別。
5、學生敲擊鼓,思考如何觀察鼓面的微小振動,敘述實驗過程。對比發聲與不發聲時鼓面的區別。
學生思考、列舉生活中振動發聲的現象。
通過列舉生活中大量振動發聲的現象,使學生對“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師引入中國古詩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提問學生:什么在發聲?發聲體有什么特征?
歸納總結: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發聲體的共同特征。
板書: 一、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教師介紹唱片如何記錄保存聲音。
二、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提問:
聲音除了可以在空氣中傳播,還能在其它物體中傳播嗎?
實驗:桌子傳聲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空氣作為本實驗的影響因素,如何控制?
歸納總結:
學生邊活動邊探討,最后在教師的引領下共同歸納出: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學生交流方法,提出質疑,討論修正,確定實驗方案并敘述實驗步驟,最后完成實驗。
在教學中結合傳統文化知識,將古詩詞引入物理課堂教學,不僅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為物理課堂錦上添花。
用物理規律解釋實際問題,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讓學生較完整的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提出問題、合理猜想、交流方法并設計實驗、提出質疑、討論修正,最后確定實驗方案。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感知“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進一步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體現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 教師補充生活中固體傳聲的例子。
提問:
聲音可以在氣體、固體中傳播,能不能在液體中傳播呢?
實驗:水傳聲實驗 教師提供器材和情景,讓學生設計實驗證明水可以傳播聲音。
教師補充生活中液體傳聲的例子。
板書: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提問:
如果沒有介質,聲音還能傳播嗎?
演示實驗:真空罩實驗
學生列舉生活中固體傳聲的例子。
學生參與實驗設計,再次感悟控制變量法在本實驗中的體現。
學生列舉生活中液體傳聲的例子。
學生聽真空罩中收音機聲音的變化。
列舉生活中大量的、常見的傳聲現象和實例,幫助學生體會聲音的傳播條件。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新 課 教 學
蜂鳴器
水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推理:當玻璃罩內為真空,聲音不能傳播。
板書:2.真空不能傳聲
提問:
聲音在介質中以什么形式傳播?
教師展示水波圖片,將聲波和水波進行類比。
教師播放flash動畫:擊鼓時鼓面的振動如何在空氣中形成聲波。
教師總結: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板書:3.聲波
教師播放引入視頻,并加上聲音。
學生感受大自然的聲音之美。
尊重實驗事實,因勢利導分析“坐在前排的同學仍能聽到微弱聲音”的現象的原因,讓學生體驗理想實驗法這種物理探究方法
flash效果明顯,雖有藝術的夸張,但能讓學生更形象的理解聲音是如何以波的形式在空氣中傳播。
使學生初步領略聲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引起對聲的好奇,激發求知欲。
新 課 教 學
課堂小結 1.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 ; 2.聲音的傳播需要 ;
3.聲音可以通過 、 、 傳播;
4. 不能傳聲;
5.聲音在介質中以 的形式傳播。 作業布置
1.《學習•探究•診斷》 p11/1—4、6、8、9、11
2. 制作土電話
板書設計
第二章 聲現象 §2.1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真空不能傳聲
3.聲波
教學反思與評價
學生在學習本章內容時剛剛接觸物理,對物理學習有濃厚的興趣,但實驗、觀察、分析、總結等能力還較弱,對科學研究的方法認識還較膚淺,因此本節課的設計將通過有趣的且易操作的實驗活動,讓學生全方位地感知發聲物體的共同特征和聲音傳播的條件,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本節課的每一個教學環節我都精心設計,努力滲透科學探究的思想和科學態度。 其中“聲音的產生”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我共設計了五個實驗,通過“做”、“看”、“感受”、“聽”、“思考”等多種多樣的活動,讓學生感知發聲物體的共同特征?紤]到學生對“聲”這種現象已經很熟悉了,所以我先列舉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體發聲的現象,然后提出問題:發聲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特征嗎?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做三個簡單的、容易觀察和分析的實驗:感受說話時聲帶在振動,觀察正在發聲的刻度尺和橡皮筋在振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如何感知人眼不容易觀察到的微小振動?然后引導學生借助乒乓球、水和塑料泡沫去放大、轉化這些微小振動。從生活中容易捕捉到的振動到人眼不容易直接觀察到的振動,這些實驗在設計上是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的關系。最后聯系生活實際,列舉了一些常見的發聲樂器和發聲現象,總結出發聲體的共同特征——振動。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