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病毒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五章《病毒》遼寧省 - 大連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五章《病毒》遼寧省 - 大連
病毒 教學設計
本節課的性質、在教材中地位與作用
《病毒》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五章的內容。是“生物多樣性”這一主題的組成部分,在課程標準中要求形成“地球上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生物,可以根據特征將生物進行分類”的重要概念,幫助學生領悟各類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教材安排了“病毒種類”,“病毒種類和繁殖”,“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等內容。是學生繼動物、細菌、真菌學習之后,又一重要的生物類群。本節課內容自成一章,也是初中階段學生認識生物的最后一類生物類群。學習本節內容,為學生豐富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使學生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也為日后學習健康生活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對新鮮事物具有好奇心,有探索多種多樣生物的欲望;病毒性質的疾病人人都聽說過、經歷過,但是病毒誰也沒見過,病毒什么樣?它是如何被發現的?又是怎樣生活的?學生會很自然的提出這樣的問題。列舉學生常聽說的病毒性疾病,關聯學生生活實際,引起學生注意,易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在七年級上冊學習了動物植物細胞結構,本冊教材也剛剛學習了細菌的結構,這些內容與本節課有很大關聯,前后知識對比學習,對本節課學習有促進作用,增加學生的自信;本節知識有助于學生辯證看待病毒,能解釋生活實際現象,增加學生學習的滿足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描述病毒的結構特征; 說出病毒的種類; 說出病毒的繁殖方式;
舉例說出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 過程與方法
進行測量,感知病毒的大。 制作病毒模型,認識病毒結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關注病毒與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關系;
認同病毒對人類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益的一面。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病毒的結構與繁殖 難點
病毒的結構與生活
教學資源與教學手段
focusky課件、動物細胞模型、植物細胞模型、單細胞生物模型、微課視頻、網絡測試卷、制作病毒模型的材料
講授法、小組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練習法、自主學習法
三、教與學的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宗旨與意圖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病毒的發現史 三、病毒的結構 【視頻】陸地醫療隊在對抗病毒的實戰演戲。 【提問】在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面對的是致死率極高的敵人,也是人類最小的敵人,是什么? 【過渡】病毒是一種怎樣的生物,它怎樣生活,今天共同探究第五單元第五章病毒 【板書】病毒 【展示】病毒的電鏡照片,推送給學生,學生測量病毒直徑與參考線直徑,計算病毒的大小。 【活動】假設動物細胞直徑是100μm,那么這個細胞中最多能包含多少個脊髓灰質炎病毒?教師下發病毒的圖片到學生pad端。 【質疑】 病毒這么小,它是怎么被發現的呢? 【微課】病毒的發現史 【活動】組織學生討論科學家發現病毒的實驗關鍵步驟。科技發展對科學進步的重要意義。 【過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子顯微鏡的利用,科學家終于揭開了病毒的神秘面紗,同學們想不想看看電鏡下各類病毒的照片? 【活動】傳送病毒的照片到學生pad端。 展示各類病毒的圖片:煙草花葉病毒、腺病毒、大腸桿菌噬菌體等。 聯想自己的生活實際,引發思考,其中的生物學道理。 學生pad接收圖片,用尺測量病毒的直徑,對比參考線,利用教師提供的數學模型計算病毒的大小。 計算動物細胞中最多含有多少個病毒。感受病毒的小。 產生疑問,這么小的病毒放大這么大的倍數才能看到,它是如何被人類發現的? Pad接收各類病毒的圖片,小組為單位討論病毒的結構,它們分別由蛋白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引起學習的注意,激發學習的興趣。 通過計算感受病毒的小。 提出問題,符合科學認知規律。 從多個實例的共性現象中發現規律,認識病毒 的結構——蛋白質外殼和遺傳物質。
四、病毒的種類 五、病毒的繁殖 組織學生觀看不同病毒的結構,并發現相似性。 【板書】結構:蛋白質外殼、遺傳物質 【過渡】通過總結,我們發現病毒的結構非常簡單,如此簡單的生物同學們是否能制作出它的模型呢? 【活動】為大家提供多種材料,請同學們參照病毒的電鏡照片,以小組為單位制作病毒的模型。 【過渡】同學們能夠奇思妙想,利用不同材料制作了病毒的模型,體現了病毒的結構;請同學們再看看我這里也有三個模型,同學們知道它們分別都是什么嗎? 【展示】出示動物細胞模型、植物細胞模型和細菌模型,請同學們比較病毒與細胞的區別。 【講解】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離開活細胞,病毒就會變成結晶體不能正常生活。所以病毒必須要寄生在活細胞體內。 【過渡】根據病毒寄生的細胞不同,我們可以將病毒分為三大類。 【活動】各小組代表匯報課前作業:三類病毒都有哪些代表? 【小結】病毒分類: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噬菌體 【講解】病毒寄生在活細胞體內,利用自身的遺傳質外殼和遺傳物質組成。 大小屏幕互動傳回答案。 利用扭扭棒、彩紙、膠帶、燒瓶、吸管、礦泉水瓶等工具制作病毒模型。 小組代表對模型進行簡介。 回憶七年級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及細菌結構,發現三者都有細胞結構有細胞膜,動物植物細胞還有細胞質和細胞核,而病毒不具備細胞結構。 聆聽并思考病毒如何寄生在其他生物體內。 聽取匯報,歸納病毒分為三類: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也叫噬菌體 聆聽。 加深學生對病毒結構的理解,并為進一步學習病毒的生活做鋪墊。 在比較區別中發現病毒不具備細胞結構,對病毒如何生活產生探究欲望。 聯系舊知識,前后的認知產生矛盾,引起學生思考: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為何是生物?它怎樣生活? 學生展示,增強學生信心。同時豐富學生對病毒的認識,培養學生總結歸納能力。 形成病毒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六、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七、課堂小結 八、反饋練習 物質在活細胞中獲取構建自身的材料,制造出新的病毒。 【視頻】病毒復制視頻資料 【過渡】病毒在其他生物細胞內,完成自身的繁殖,那么這個被寄生的細胞就會死亡,因而病毒對生物有一定的危害,相信大家通過病毒的名稱也能夠判斷,它能使生物患病,那么病毒帶給人類的危害有哪些呢? 【視頻】播放視頻:病毒與人類的關系,視頻體現對人類有害的一面,如患病、飼養、栽培帶來的危害。另一方面是有益的,如疫苗的產生,基因工程,花卉的改良等。 【小結】 回顧本節課重要學習內容,展示黑板的思維導圖。 利用網絡平臺發放教學反饋習題 觀看視頻,對微觀的現象從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 體會病毒帶給人類的影響,辯證看待生物圈中的一員,病毒。 跟隨老師,查缺補漏 答題,并提交試卷 微觀不易理解的內容通過視頻形象展示。 從兩個方面介紹病毒帶給人類的影響,使學生辯證的看待問題。 形成知識網絡 反饋學習效果 四、板書設計
小
形態 蛋白質 有益
結構 與人類的關系
遺傳物質 有害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