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中華民國的創建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建》安徽省 - 合肥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建》安徽省 - 合肥
姓名 胡琳 課題 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建》
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
內容要點:了解中華民國成立的基本史實,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知識與能力:
了解中華民國成立的史實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認識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探討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原因。學會用口頭、書面等方式陳述歷史,提高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中華民國建立后中國政治制度、社會生活的變化,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偉大意義;
2、查閱有關袁世凱的資料,通過“孫中山該不該讓位于袁世凱”的辯論,學會獲取和處理歷史信息,全面認識歷史問題的方法;
3、通過分析辛亥革命的勝利與失敗,訓練歷史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前后反專制的斗爭,體會中國民主革命的艱巨性和曲折性;2、能正確認識近代中國國情、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產階級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徹底勝利。
教學 重點
中國民國的建立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教學 難點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原因
教學內容與方法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2
一、 導入
同學們,老師今天穿的是什么款式衣服?
旗袍有100多年的歷史,從未過時,至今很多女性都非常喜歡,它得體優雅,知性含蓄,將中國女性的自信、自由、溫婉演繹到極致。請問它最早流行在什么時候呢?今天我將帶你們一起學習這段充滿劇變和革命斗爭的歷史。
二、 講授新課
一、革命,一種選擇
1、暴力革命,民國建立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武昌起義,屬于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方式,暴力革命在中國封建社會不盡其數,我們發現它們大多在一個怪
圈中循環,被迫開始,繼而造成分裂混亂,最后一個勝出,仍然建立專制政體,過程中導致人民無辜受難, 陳奎元《辛亥革命打開中國進步的閘門》講到暴力革命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很多,而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革命。
它的斗爭場景并不是特別的壯觀與慘烈,但它的地位與意義不同尋常…………這種非同尋常表現在什么地方呢?
暴力僅僅是手段,辛亥革命選擇
學生聯系前面知識思考并回答
學生閱讀圖片材料分析當時形勢并得出結論。
通過老師的旗袍著裝將學生引入歷史情境,激起學生的興趣,加速了同學進入學習狀態。從學生思考的問題入手引導,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引起學生對本課學習內容的興趣與期待。
通過簡單的知識回顧把之前所學的知識與本節課的知識聯系起來,避免學生在認知上出現一個斷層。
材料展示充分理解辛亥革命的不同尋常。
3
暴力這種方式向專制發動進攻,用先進制度代替落后制度。因此武昌起義勝利后全國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王朝在全國的統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勢的發展要求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
活動:小記者環節,報道民國建立相關新聞,制作表格,學生歸納。
時間 國號 國都 政府 國旗 紀元 臨時大總統
易錯易混:中華民國從1912-1949年,它包括了三個政府,南京臨
時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而南京國民政府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取得的重要成果。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時任清政
府內閣大臣袁世凱取得帝國主義列強支持,對新政府采取軍事進攻和政治訛詐手段施壓,為了維護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最大程度
減少對國家的破壞,孫中山答應
如清帝退位,袁宣布贊成共和,他即行辭職,并推舉袁為大總統。
展示時空坐標:因此,清帝在袁的軟硬兼施下于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15日袁世凱為推舉為臨時大總統,3月10日就任,4月1日臨時政府前往北京。
師生一起解決上述問題,并指導學生在課本上相關文字處做好標記。
學生跟隨老師一起完成時空坐標,理清事件發生脈絡。
活動:我是小記者,充分激發學生報道相關內容興趣,表格整理,簡明扼要。
易錯易混點介紹,既能避免知識性錯誤,也為之后學習民國歷史做鋪墊。
4
為了進一步約束袁世凱,孫中山1912年3月11日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活動:小記者報道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
國家主權 國家權利 立法權 行政權 司法權
從這部憲法中,反映現代民主幾大原則呢?
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
立。所以體現出憲法是資產階級
民主共和國憲法性質的。
2、和平妥協、權力交接
活動2討論:有人說,沒有孫中山的拱手相讓,袁世凱就當不上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
勝利果實就不會落入袁世凱的手中。孫中山到底該不該讓位給袁世凱?
提供兩則材料:材料1: 武昌起義后,帝國主義看到清政府不中用了,就從封建堡壘里選中了袁世凱作為它們新的工具。帝國主義聲稱:中國政局非袁世凱不能收拾。
——2001年初審通過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38頁
材料2:臨時政府重申承認清政府和帝國主義國家締結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承擔過去的外債和賠
認真閱讀《中華民國臨
時約法》內容,然后體
會憲法的基本原則,認
識到憲法性質。
材料解讀,降低問題難度,化難為易,學生有理有據,認識更為透徹。
再次做小記者,報道相關內容,表格整理,清楚明了。
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結論,理解知識。
老師展示后,學生歸納,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5
款,保護帝國主義在華的各種特權和利益。
——《告各友邦書》 一幅武昌起義后革命形勢圖。 學生得出結論:孫中山退位有外
在和內在兩大部分因素。雖然很多人為孫中山甚至辛亥革命感到遺憾,但是著名學者王也楊這樣認為:諳知民心和善于協商與妥
協,是合格政治家的基本素養。從武昌起義到中華民國建立再到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不到半年時間,局勢一再變化,這涉及到多方力量的妥協,有清政府、孫
中山資產階級革命派,袁世凱,
他們對和平的追求,他們以大局為重,堅持談判,各自讓步,阻止了戰爭爆發或者延續,孫中山的大公無私光明磊落,袁世凱的危急時刻擔當,隆裕太后的深明大義,無不是以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為重,才將辛亥革命從一場武裝暴動轉化為一場和平的權力交接。
泰晤士報稱辛亥革命強調國家完整、祖國統一,堪稱中國版“光榮革命”。 二、劇變,一種趨勢
過渡:辛亥革命開創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
1、政治進步。推翻清王朝統治,
結束兩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2、經濟發展。推動民族資本主義
學生認真聽老師分析當時形勢,充分感知三方領導人的智慧
材料與圖片結合,分點
解讀
拓展:培養學生通過歷史史實對比分析的能力,落實態度價值觀目標。
6
發展。 3、思想觀念: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4、社會革新:加快生活方式與習俗習慣革新。 三、成敗,一種態度
胡錦濤在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會講話中對辛亥革命作出了一分為二的評價,請結合講話內容,談談辛亥革命成功還是失敗?
失敗:(1)勝利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
展示孫中山紀念雕塑,出示一段文字: 中國共產黨人所從事的,就是繼承孫中山先生的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展示視頻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過程。
同學們,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開始,我黨將武昌起義勝利的旗幟接過來,賦予它更過內涵,黨將領導中國人民繼續奮進,實現偉大中國夢。 孫中山曾提出辛亥革命屬于亞洲的,以亞洲精神聯合各國各民族,恢復亞洲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同學們,今天中國走向國際舞臺,引領亞洲,難道不是這種精神的傳承嗎?
一分為二兩個方面看待辛亥革命,學會辯證看待歷史問題
結合現實,從國家和國際兩個層面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
7
成功:關鍵詞:帝制結束、民主共和、民族復興、亞洲精神(合作、共贏)。
小結:本節課我們講述了辛亥革命為暴力斗爭開始,和平妥協、權力交接結束,體現中國領導人政治智慧,學習辛亥革命對中國歷史產生的深遠影響及現實作用。
作業:閱讀魯迅的《故鄉》, 體會辛亥革命對當時的社會影響。
通過閱讀那個年代小說,來體會辛亥革命給什么帶來什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