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新文化運動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2017部編八年級歷史上冊第四單元第12課《新文化運動》陜西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2017部編八年級歷史上冊第四單元第12課《新文化運動》陜西省優課
2017部編八年級歷史上冊第四單元第12課
《新文化運動》
【課標要求】
列舉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主要 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分析】
在想西方學習的過程中,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維新派鼓吹民權,革命派主張共和,但都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中國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進的中國人想到要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于是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
本課分兩目內容:第一目: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介紹了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標志主要代表人物、主要陣地。第二目: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與意義。介紹了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和意義。
【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是初二的學生,本課的內容比較抽象。他們對儒家的“綱常倫理”很難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選取通俗易懂的材料讓學生體會,通過對材料的閱讀和理解,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識記新文化運動的標志、代表人物、口號以及主要內容;
(2)理解新文化運動為什么把斗爭的鋒芒指向孔教?
(3)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史料,引導學生分析和解讀,得出結論,做到論從史出,以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過分析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揭示其本質,幫助學生形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方式;
(3)設計一些問題交給學生討論,讓學生在探究、交流、討論中形成認識,學會合作學習,并能以此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及概況的學習,使學生體會陳獨秀等人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過學習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傳統文化觀。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及其意義。
2.難點:新文化運動為什么把斗爭的鋒芒指向孔教?
【教學方法】
注重史料教學,力爭論從史出;創設情景,巧妙設問、引導和點撥。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教師:我們都知道英語中的人稱代詞有she/he/it的區分,我們中國文字中有嗎?古代漢語怎樣表述這個意思?今天我們使用頻率極高的“她”是誰首創的呢?讓我們一起學習今天的新課——新文化運動(板書,新文化運動)
設計意圖:以學生熟悉的英語單詞入手,形成中外對比,激發學生的興趣,為課堂的教學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講授新課
一、新舊沖突——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興起 1.背景
師:辛亥革命成功后,很多革命黨人和知識分子對對未來的中國充滿了美好的幻想,然而很快這一切就被混亂的政局、黑暗的現實無情打臉。特別是在1915年袁世凱為復辟帝制,大造輿論,掀起的“尊孔復古”的思想潮,這與知識分子已經接受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新思想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帝制思想為什么在中國還這么根深蒂固?我們怎樣才能夠實現真正的共和?請大家閱讀課件中的材料。
生:
師生共同總結新文化運動發生的背景及目的:
(1)知識分子已接受的民主共和的新思潮與袁世凱尊孔復古的舊思想發生激烈沖突。
(2)先進的知識分子總結辛亥革命教訓:要建立名副其實的共和國,只有掃除腐朽的舊思想,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獨立的人格,才能從根本上改造中國。
設計意圖:
教師簡介新文化運動發生的背景,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得出:知識分子發起新文化運動目的結論,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意識。
過渡:新文化運動是怎樣興起的?(學生自主學習)
2.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
(1)開始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發表《敬告青年》,后改名為《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陣地: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北京大學(出示相關圖片)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提問:北京大學為什么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陣地? 生:
教師小結:這與蔡元培校長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理念是密不可分的,聘請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到北大任教,因而北大也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教師進一步指出新文化運動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歷次愛國活動無不與新文化運動精神的傳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教師進一步指出,新文化運動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歷次愛國活動無不與新文化運動精神的傳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設計意圖:為后面分析新文化運動對五四運動的影響做鋪墊。
過渡語:知識分子發起的這場運動,是如何除舊布新的呢?(學生搶答)
二、除舊布新——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1.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 師:什么樣的思想才是舊思想?舊文化呢?
課件出示1915年選自《新青年》的一篇文章——《一個貞烈的女孩子》,一名學生朗讀。
師:故事中那個14歲的女孩子為什么被狠心的父母活活餓死? 生:
師:為了得到一塊貞節牌坊,14歲的女孩子竟然被自己的親身父母活活餓死,真是可悲。這就是儒家思想對女子的要求:從小訂過娃娃親的男子在婚前死去,女子如果殉節,就可以得到一塊貞節牌坊,可見女子是男子的附屬品,沒有獨立的人格。除此之外舊思想還包括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男尊女卑、皇權專制、封建迷信。
設計意圖:即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又自然引出新文化運動的一項內容(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并深化了學生對此項內容的理解。
探究:你對新文化運動中猛烈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這件事怎樣看?如今習近平在講話中多次引用儒家經典,并且帶提倡和弘揚傳統文化?你又怎么看?我們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小組討論展示,教師小結。
(1)儒家思想是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而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思想強調等級秩序,后來董仲舒有提出了“天授人權”、“三綱五常”這些內容有利于封建帝王鞏固統治,維護君主專制,因此他們把孔子看作是封建專制的象征,因此當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的思潮時,激起了知識分子的痛恨。不可否認,儒家思想中確實有部分糟粕的內容,在當時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必須破除,這樣有利于新思想的傳播。當然也有人在批判儒家思想過程中有過于絕對的一面。
(2)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儒家思想也有積極傳播正能量的一面,如強調責任感、使命感,這些內容但現在仍不過時。
(3)因此,對于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根據時代的要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提倡民主與科學
課件出示陳獨秀關于民主與科學的材料,要求學生結合材料說一說你對民主與科學的理解。
生:
教師點撥:“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賽先生”是指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內容: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與迷信。陳獨秀先生認為“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它與以前向西方學習相比,已經由技術、制度層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層面。 設計意圖:
(1)培養學生分析材料,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注意知識的前后聯系,并進行比較的意識和能力。 3.文學革命
男同學和女同學分別朗讀以下兩段材料:
《詩經——關雎》、《教我如何不想她》
教師一步步設問:讀完這兩段材料,你有何感覺?哪一個讀起來更順口,而且更通俗易懂?兩段材料在語言文字方面有哪些區別?新文化運動要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用哪一種語言更容易普及到大眾之中?你能說出新文化運動中進行文學革命的原因嗎?
學生一步步回答。
教師點撥:文學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眾之中,而文言文比較難懂。
設計意圖:通過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白話文的對比,學生能直觀地感知到二者的區別,很容易理解開展文學革命的原因,解決了導課時提出的問題。 教師:文學革命需要從哪些方面來進行呢?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得出文學革命是從形式到內容的革命: (1)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2)以新鮮、平易、明了的新文學代替陳腐、雕琢、迂晦的舊文學。 設問:文學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
(1)為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與普及提供了載體。 (2)推動人們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
過渡: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中國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呢?課件出示材料:
三、萬象更新——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材料一: “我沒見過他,怎么能愛他,又怎么能嫁他?這簡直是一件買賣,拿
人去當牛馬罷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 ——1919年《新青年——自覺的女子》 材料二:毛澤東說:“......當我在師范學校做學生的時候候,我就開始讀這一本雜志。我特別愛好胡適、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模范。”“有很長一段時間,每天除上課、閱報以外,看書,看《新青年》;談話,談《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問題。” 設問: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文化運動的哪些積極影響?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
1.打擊了封建主義,促進了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形成了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2.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生,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3.新文化運動還促進了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4.對東、西方文化存在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偏向。 拓展延伸:新文化運動與榆林
設計意圖:鄉土歷史,拓展教學資源,加深對新文化運動影響的理解。 課堂小結:
一份雜志、一批新青年、一場新文化、一個新時代這就是我們這節課的內容。近代的中華民族災難深重,但正如魯迅所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一代又一代的脊梁擔負起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這份責任在我們身上,也在我中國少年的身上。全體學生起立,齊讀《少年中國說》。 設計意圖: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教育,實現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