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二氧化碳,新媒體新技術
所屬欄目:初中化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奇妙的二氧化碳》2017年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暨第十屆全國中小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奇妙的二氧化碳》2017年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暨第十屆全國中小學創新課堂教學研討會觀摩課
附表1
2017年觀摩活動教學設計表
一、基本信息 | ||||||||
學校 | 上海市龍柏中學 | |||||||
課名 | 奇妙的二氧化碳 | 教師姓名 | 黃艷麗 | |||||
學科(版本) | 化學(滬教版) | 章節 | 第四章 | |||||
學時 | 1 | 年級 | 九年級 | |||||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2)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初步學會運用實驗獲取化學知識的方法。 (2)通過實驗探究,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通過小組合作,增強主動參與和團結協作精神。 (3)通過學習,逐漸養成 “性質決定用途”的化學思想。 |
||||||||
三、學習者分析 學生對于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無論吸入的新鮮空氣還是呼出的濁氣中都含有二氧化碳。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識,從前面的學習過程中也已經知道了二氧化碳可以和水反應,可以和澄清石灰水反應等。但這些知識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通過觀察實驗、交流討論、對比歸納等形式較系統和深入地學習有關二氧化碳的性質,完善并提高對二氧化碳性質和用途的認識,將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系統化、網絡化。 |
||||||||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及解決措施 重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難點: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探究 本節課教學手段多樣化,將實驗和電子書包有機的結合起來,使知識以多種方式立體的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設計多個實驗,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知識的獲取過程中,極大地化解了重難點。利用電子書包的優勢,pad回放轉瞬即逝的實驗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化解重難點的作用。 采用“多媒體、電子書包、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基于AISCHOOL教學平臺,充分發揮其交互生成功能,不斷提高教學實效。 |
||||||||
五、教學設計 | ||||||||
教學環節 | 起止時間(’”- ’”) | 環節目標 | 教學內容 | 學生活動 | 媒體作用及分析 | |||
課堂引入 |
0’00”- 1’56” |
以詩入“化”,打造詩意化學課堂,展示化學學科之美。 |
【詩歌】輕輕地你走了,正如你輕輕的來, 你揮揮衣袖,融化冰川融化雪海。 那舞臺上翻滾的仙氣,是你跳動的舞姿; 那汽水瓶里的精靈,滋潤著我們的心田; 在有云無雨的日子里 , 人們期盼你化作甘霖; 在烈火肆虐的火場 ,你用身軀撲滅大火。 在空氣家族中你很有分量, 卻甘愿占有一小片空間。 在你盡情揮灑之時 ,你壘起的溫室將給人類帶來無盡的災難。 悄悄的你走了,正如你悄悄的來…… 【提問】詩歌中描述的主角很奇妙,你知道它是什么物質嗎? |
靜靜傾聽并思考 回答:二氧化碳 |
ppt創設聲情并茂的詩意課堂,能激起學生多種感官的興奮狀態。 | |||
探究二氧化碳性質 |
1’56”- 3’56” |
反饋預習成果,增強預習的成就感 |
【講述】關于二氧化碳同學們都做了預習,我們先看看同學們的預習成果。 【展示任務記錄】電子書包展示學生的預習記錄 【投影】展示一位同學的預習成果 |
瀏覽和傾聽班級同學的預習成果 |
電子書包拓展了學生自主學習和互助交流的空間和時間。 利用AISCHOOL教學平臺投影反饋預習成果。 |
|||
3’56”- 9’40” |
學會嗅聞氣體的方法 拍攝實驗現象錄像,必要時再現實驗現象,也為后面實驗復習積累資料。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及分析能力 |
【過渡】通過預習我們已經知道了不少二氧化碳的知識,同學們一定想通過實驗探究得到這些化學知識,現在就讓我們踏上實驗之旅吧。 【講述】觀察一瓶二氧化碳氣體并嗅聞它的氣味 【提問】二氧化碳氣體能不能支持呼吸?有沒有毒? 【探究實驗1】向燃著的蠟燭傾倒二氧化碳 |
觀察,嗅聞,得出二氧化碳無色無味的結論 回答:不支持呼吸,無毒 一位同學用pad拍攝教師演示的實驗現象錄像。 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可燃不助燃的結論。 |
Pad拍攝不易成功的、現象轉瞬即逝的實驗錄像,上傳至班級作品庫。在學生描述實驗現象時候可以按需播放,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重難點知識。 | ||||
9’40”- 13’15” |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及分析能力 |
【過渡】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呢?讓實驗來告訴我們。 【探究實驗2】二氧化碳中倒入水 |
小組合作 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結論。 |
PPT展示實驗現象和結論,節省板書的時間和空間 | ||||
13’15”-29’30” |
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方法的能力 |
進一步探究:取所得液體滴加紫色石蕊,石蕊變成紅色。 【討論】使紫色石蕊變紅的物質是誰? 你的猜想是什么? 如何設計實驗驗證? 【講述】請利用提供的實驗用品進行實驗驗證 【提問】你得出了什么結論? 【講述】根據以上探究過程,請你總結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
動手操作,觀察現象 分組討論,回答 進行實驗驗證 得出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變紅色的結論 總結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
PPT展示教學內容,節省板書的時間和空間 | ||||
29’30”-34’30” |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及分析能力 聯系身邊的自然現象,體驗自然界中奇妙的化學變化。 |
【過渡】我們知道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會變渾濁,我們再做一次實驗,看看和以往實驗有什么不同。 【演示實驗】將過量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講述】溶洞的形成 |
觀察現象,發現澄清石灰水先變渾濁后變澄清。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傾聽 |
PPT展示千姿百態的溶洞圖片,欣賞化學反應之美,增強對化學學科的熱愛。 | ||||
二氧化碳的用途 |
34’30”-38’30” |
增加學生對干冰的感性認識 體會化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
【過渡】二氧化碳氣體看不見摸不著,如果經過高壓低溫處理,就會變成像冰一樣晶瑩剔透的固體,人們俗稱為干冰。 【講述】干冰升華時吸收大量熱量,可以使周圍溫度降到零下78度。 【播放視頻】:《干冰的升華》和《干冰制造仙境》 【提問】你知道干冰有哪些用途嗎? |
傾聽 觀看 回答:冷藏食品… |
通過電子書包資源列表播放微視頻《干冰升華》、《干冰制造仙境》,便捷,省時。 | |||
課堂小結 |
38’30”-41’40” |
領略詩歌中的詩情“化”意 ,通過詩歌載體總結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 向學生滲透性質決定用途的化學思想。 |
【提問】我們再回首二氧化碳的詩歌,你能否理解詩歌中的詩情“化”意?體現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質和用途? 【提問】你知道物質的性質和用途之間什么關系? |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性質決定用途 |
ppt展示課初的詩歌,高效、省時 | |||
達標檢測 |
41’40”-44’00” |
鞏固新知,及時反饋 | 【推送】電子書包推送達標檢測 | 完成達標檢測 |
利用aischool平臺,發布檢測題,檢測學習效果 學生通過閱讀答案解析即時鞏固知識。 |
|||
學校 | 上海市龍柏中學 | ||
課名 | 奇妙的二氧化碳 | 教師 | 黃艷麗 |
學科 | 化學 | 年級 | 九年級 |
1.應用了哪種新媒體和新技術的哪些功能,效果如何? | |||
應用華為平板電腦和天聞公司“AISCHOOL”教學平臺。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了發布預習、拍攝和回放、資源推送、屏幕廣播、及時反饋和評價等功能,總體效果良好,有些還超出教師的預期。 | |||
2.在教學活動應用新媒體新技術的關鍵事件(起止時間(如:5'20''-10'40''),時間3-8分鐘左右,每節課2-3段),引起了那些反思(如教學策略與方法的實施、教學重難點的解決、師生深層次互動,生成性的問題解決等)。 | |||
(1)課前,教師發布預習。學生利用電子書包查閱資料,不受時空限制,還能進行個性預習,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預習內容遠超課本呈現的知識,大大拓寬了知識面;師生都不受時空限制,隨時瀏覽或點評班級同學的預習成果,增強了預習的互動性和趣味性。 (2)課中,利用“AISCHOOL”平臺投影同學的預習成果,增強了預習的成就感。屏幕廣播ppt,學生通過自己pad的屏幕看得清清楚楚,不受座位位置的限制。 (3)學生用pad拍攝二氧化碳滅火的實驗現象錄像,并上傳至班級作品庫,課堂按需回放錄像強化實驗現象,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好地探究實驗,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重 難點知識。 (4)電子書包推送課堂檢測,系統及時反饋測試結果,每個學生的答題情況、班級整體答題情況都一目了然。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需求隨時隨地地閱讀教師事先輸入的解析,體現了個性化學習。系統及時生成錯題本,學生可免去抄錯題的時間和精力,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
|||
3.新技術應用于教學的創新點及效果思考(教學組織創新、教學設計創新等)。 | |||
(1)應用電子書包平臺,學生人手一個平板電腦開展課堂教學,真正實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以有效保障。 (2)在教師推送有關學習資源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開展學習。特別是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學力推送不同的資源和練習,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3)利用電子書包按需播放拍攝的實驗圖片或錄像,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化學知識。 (4)利用平臺提供的課堂教學的互動生成、課堂檢測的即時反饋和評價,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5)在學習中的課堂檢測中自動生成的錯題本,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教師推送的解析進行攻關,直到掌握,這無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無處不在的輔導教師,有利于學生個別化學習的開展。 |
|||
4.對新技術的教學適用性的思考及對其有關功能改進的建議或意見。 | |||
(1)由于pad手寫功能靈敏度還有所欠缺,影響了書寫速度,希望能夠開發更好的筆或者軟件,使得靈敏度能高一點,提高書寫速度。 (2)檢測題及時反饋只能是客觀題或者是非題、填空題(唯一答案),無法識別填空題(非唯一答案)、簡答題等主觀性試題,能否改進技術識別這類試題,或者利用關鍵詞檢索的方式進行檢測反饋? (3)化學學科常寫化學式或者化學方程式,如能在技術改進上完成自動識別上下標功能,將會更有利于化學的數字化學習的開展和組織。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