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二氧化碳的性質
所屬欄目:初中化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二氧化碳的性質》蘭州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二氧化碳的性質》蘭州市第三十五中學
課 題 二氧化碳的性質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 學 目 標
知識 與 技能
1、認識二氧化碳,知道其重要的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過程 與 方法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的現象,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學生設計實驗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態度、情感
與 價值觀
在豐富多彩的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激發和保持學習興趣
重、難點 重點 二氧化碳的性質。 難點
二氧化碳與水反應 學法 小組合作、討論、實驗探究
教具 PPT、探究實驗用品若干
教法 演示實驗、啟發探究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新課
【視頻實驗】在熱水中倒入干冰產生如夢如幻的“仙境”
猜一猜:向盆中的熱水里加入的白色固體是什么?干冰的實質是什么?
【提問】:
1、你了解二氧化碳嗎? 2、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知道的二氧化碳嗎?
3、你能將你描述的二氧化碳的性質歸類嗎?
1、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
物質的有些性質是可以被直接感知,而有些性質則不是,你是如何得知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呢? 【教師演示】階梯試驗
【提問】:
1、有什么實驗現象? 2、說明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質? 3、你能用二氧化碳的密度解釋下列實驗現象嗎?
2、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剛才有同學說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觀看視頻,回答
學生思考,回憶二氧化碳的性質,并將這些性質歸類
學生回答:裝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正放在桌面上、二氧化碳可以滅火等等
學生觀察實驗、獲得現象、分析結論 學生應用二氧化碳密度解釋
學生回答:可樂、雪碧等飲料中溶有二氧化碳、喝完之后會打嗝
激發學生興趣,引出本節課內容
發掘學生的知識儲備,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來引入新課,符合學生心理認知過程,讓其順和自然的進入到新課的學習中,更易突出重難點
教師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的目的,是通過演示實驗原理的感受、領悟,充分啟發學生對簡單實驗進行設計,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物質進行實驗,
總結
【思維啟迪】你能否借助老師提供的用品來設計實驗證明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分小組設計實驗方案)
動手完成你的實驗方案(要求:1、倒入約1/3瓶容積的水;2、小組合作,一人倒水一人迅速蓋緊瓶蓋;3、用力振蕩)
你能用二氧化碳的溶解性解釋下列實驗現象嗎?
3、探究二氧化碳與水反應
實驗導學:向變癟的礦泉水瓶中滴加入紫色的石蕊試液。
提問: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思維啟迪】你能設計出實驗來說明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變紅嗎? 老師提供的實驗用品:幾朵用石蕊試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紙花、水、二氧化碳氣體(教師鋪墊:向一朵小花上噴鹽酸,變紅,說明酸能使石蕊變紅,可以用石蕊來檢驗酸)
【深入探究】觀察剛才變紅的紙花,出現了什么現象?這說明碳酸有什么性質? 4、探究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的反應
同學們表現的非常好,獎勵大家一份“牛奶”,請一位同學幫忙上臺幫忙!
提問:吹水變“牛奶”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用方程式來解釋這一現象呢? (由于擁有非常明顯的現象,這條性質用于檢驗二氧化碳)
今天我們學習了我們所熟悉的二氧化碳,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等
學生設計并完成實驗,獲得現象、分析結論
學生應用二氧化碳溶解性解釋
學生完成實驗,觀察現象,對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原因展開猜想:水?二氧化碳?還是其他物質?
學生在老師的鋪墊引導下設計實驗,上臺展示,獲得結論
學生觀察,分析原因:碳酸易分解
學生上臺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氣,并觀察實驗現象,辨析檢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學生歸納總結,加深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
最終實現教學目的,在教學中盡可能創造學生動手的機會,通過小組合作,相互啟迪、相互合作,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探究熱情。
如果讓學生直接討論并自行設計二氧化碳與水反應這個實驗,必然會導致學生無從下手,浪費大量時間,所以,通過實驗鋪墊,先讓學生意識到酸能使石蕊變紅,可以用石蕊來檢驗酸 對比實驗是化學實驗的的重要方法,通過使石蕊變色的探究使學生初步學習對比實驗的理念和方法
培養學生的自我歸納總結能力,提高
3
課后延伸
把我們學習到的有關二氧化碳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吧!
課后通過上網查找資料,擴充自己的知識面,了解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體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尋找“低碳生活”的方法! 表達能力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多渠道獲取信息的能力,為下節課做準備工作
板書設計 6.3二氧化碳的性質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通常狀況下,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大于空氣,能溶于水。 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無可燃性也無助燃性; 能使澄清石灰水渾濁;
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參與光合作用; 不供給呼吸;
布置作業
課后反思
本課題教學內容在能根據這門課程的特點,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深入鉆研教材,立足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創設問題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學中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大膽組織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在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探究氛圍中始終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真正體現了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本節課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特色:
1、科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教學中,能巧妙地創設問題情景,把學生的思維地引入本節課所要研究的主題,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問題意識,又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即對二氧化碳性質的認識),通過有關二氧化碳用途的歸納,使學生對學好本課題內容的重要性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
2、從突出教師的教轉向注重學生的學。在傳統化學教學中,本課題的教學完全可以采取教師演示、學生模仿操作的方法來進行,而且從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講,采取這種教學方法效果也不錯。本節課卻選擇了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大膽地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小組討論與動手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主動地探索問題的答案。例如,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時需要注意的四個問題,完全是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和學習經驗,在教師的啟發與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自主解決了相關問題。顯然,這種課堂教學行為明顯優于傳統做法,學生的問題意識增強了,動手能力提高了。教學過程中,教師再也不是“傳道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
3、學生獲取知識和方法的途徑趨向多樣化。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和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方法的主要途徑。然而,在本節課中,除了教師和教材外,學生與學生間的討論、學案、實驗等也已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特別是學生之間的討論,不僅僅是知識的交流,更是思維方法的碰撞,課堂中所呈現的幾處創新思維就是一個最好的明證。
總之,本節課給了我們許多新的啟迪,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繼續以“生本”為中心,提高教學水平!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