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二氧化碳的性質
所屬欄目:初中化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二氧化碳的性質》重慶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二氧化碳的性質》重慶市第七中學校
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魔術中的科學—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中的第六單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第三節《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課時。它是初中化學重點知識--身邊的化學物質中的重點部分。 二氧化碳與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發展關系密切,在生活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在此前,學生通過對“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的學習,對二氧化碳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同時也掌握了氧氣、碳單質以及元素的知識,本課題的學習使學生對物質的認識由單質深入到化合物,對今后學習其它化合物的知識具有指導意義,與此同時也為《燃燒及滅火》、酸堿的學習積累感性材料和知識基礎。
本節課主要內容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最后聯系到用途。通過與學生已有知識聯系,不斷完善和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課程中還安排了豐富的實驗,通過實驗探究不但深入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質以及二氧化碳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而且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學習化學的常見的科學方法。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面對的是剛剛學完氧氣的性質和制備的學生,從學生的知識儲備上來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了解了很多有關CO2的知識,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產生等;從學生心理特征上來看,往往渴望通過自主探究來了解一類物質的規律知識,甚至為此要求進行一些創造性的實驗和觀察活動;然而,從學科能力來看,孩子們具備一定的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但對于科學探究的過程還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有意識的引導他們思考探究,是他們進一步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方法和意義。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以及孩子們的身心發展特點,并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實驗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學性質;能設計和完成一些簡單的實驗,并分析實驗。
(2)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通過化學小魔術操作以及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及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對二氧化碳性質的學習,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的科學認知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教學模式及方法
教學模式和手段:這節課采用“物質的用途──性質猜想假設──化學魔術激趣(空瓶滅火、看不見的手、無中生有、會變色的花等)實驗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結論──啟迪思維”的教學模式。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的積極參與指導、確立學生在化學教育中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教學方法:
1、引導啟發法:引導學生逐步探究,發現歸納,使學生領會從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過程。 2、實驗探究法:通過實驗操作,觀察來完成對CO2的認識。在此過程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主動學習能力,加強了同學間的交流、合作和資源共享的觀念及能力。同時培
養他們對實驗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
3、歸納總結法:對于CO2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可以通過閱讀、實驗探究之后,學生間交流討論,總結。此過程有助于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 4.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從二氧化碳的探究實驗認識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并對探究的結果進行總結,落實知識,學會應用。
難點:實驗創新意識及探究實驗能力的培養。
六、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干冰、二氧化碳(可樂瓶裝)、紫色石蕊溶液、藍色石蕊
試紙、稀鹽酸、酒精燈、燒杯、集氣瓶、蠟燭、火柴„„等 七、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目 的
用干冰制造云霧繚繞的美景,引出課題。
【提問】根據活經驗,想想二氧化碳在生活中都有哪些用途?
觀看
思考并回答
[學生活動預設] CO2 可以用來做大棚蔬菜的氣肥,用來制作碳酸飲料,做滅火器„„
用云霧繚繞的美景引入新課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也可以舒緩課前的不適情緒。
調動學生的活動性,為后面的活動鋪墊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目 的
物質用途可以體現物質的性質,現在我們截取一些畫面,一起來分析猜想一下在這些用途中都能體現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質?
二氧化碳可以制成滅火器,由此推斷他應該具有怎樣的性質呢?
固態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用來制造舞臺效果,由此猜測二氧化碳具有怎么樣的性質?
我們將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制成碳酸飲料,在這個過程中又能體現二氧化碳的那些性質?
為什么我們把這樣的飲料稱為“碳酸飲料”?
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氣會發現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猜想:[副板書]不支持燃燒,不能燃燒 猜想:[副板書] 密度大于空氣 猜想:[副板書]能溶解于水 猜想:[副板書]能與水反應產生碳酸 猜想:[副板書]能與澄清石灰水反應
學生講述的答案有多種,并在黑板上板書出來。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
活經驗來引入新課,符
合學生的心理認知過
程,讓其順乎自然地進
入到新課的狀態中。
用幾個有趣的化學小魔術對我們的
猜想進行檢驗!
魔術一:空瓶滅火
向裝有一高一低兩支燃著的蠟燭的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
魔術二:看不見的手
向裝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水,并振蕩,觀察現象。
這個實驗將二氧化碳溶于水看不到的現象轉化成了能看得見或者是能夠感覺到的現象。這種化隱性為顯性的思想非常重要。在后面的學習中我們會多次用到。
魔術三:無中生有
將塑料瓶中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魔術四:會變色的小花
前面的塑料瓶變癟除了有二氧
化碳溶于水,你還有別的猜想嗎?那你知道它是什么新物質?又如何來設計實驗證明呢?
[引導]假如我們要證明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產生了碳酸,首先要做什么?查資料
資料:1、碳酸和鹽酸一樣是一種酸性物質
2、固態的二氧化碳叫做干冰,極易升華為氣態二氧化碳
3、酸性物質能使石蕊溶液變紅也能使石蕊試紙變紅 [實驗探究一]
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玻璃筒中加入干冰
實驗 現象 下方蠟燭先熄滅, 上方蠟燭后熄滅
結論 1. CO2密度大于空氣 2. CO2既不支持燃燒,也不能燃燒。
„„學生匯報:塑料瓶變
癟了,可以證明二氧化碳能
溶于水中
實驗 現象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 CO2 +Ca(OH)2 = CaCO3↓+ H2O
可用于檢驗二氧化碳
猜想:
能與水反應,生成了新物質是碳酸
看書、閱讀、思考
在快樂的化學魔術氛圍中快樂地學習知識,許
多學生都積極動手實驗,動腦分析出原因。
讓學生感知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先猜想,而后假設,
近而實驗,推出結論。培養學生對科學
探究的情感。
發現紫色的石蕊溶液變紅了, [提問]是否現在就可以斷言“二氧化碳與水產生碳酸”呢? 不行 [分析]當向石蕊溶液中投入干冰后,整個溶液中除了含有我們猜測的“碳酸”外,還含有水以及氣態二氧化碳,那到底是那種物質使石蕊變色,我們還不得而知。
利用教材118頁內容,引導學生利用對比實驗對使石蕊變紅的物質進行探究。
利用改進實驗進一步驗證猜想。
【總結】CO2+H2O=H2CO3
將潤濕后與二氧化碳接觸變紅的小花放在酒精燈上烘烤 【總結】碳酸不穩定,酒精燈烘烤一下變紅的小花,馬上又變回來了紫色的
H2CO3=CO2 +H2O
學生閱讀、思考
學生實驗、觀察、思考
讓學生感知對比實驗法,進一步加深和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總結]多媒體展示
1、二氧化碳的性質
1/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大于空氣,能溶于水 2/化學性質:不助燃,不可燃
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易分解 CO2+H2O=H2CO3
H2CO3=H2O+CO2↑ 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Ca(OH)2+CO2=CaCO3↓+H2O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