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自然災害
所屬欄目:初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四節自然災害-天津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四節自然災害-天津市南開中學
教學設計
初中地理
人教版八年級上
自然災害
初中地理學科教學設計
自然災害
一、課程標準要求及其分析
1.課程標準內容:
了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
2.課程標準內容分析:
本條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結合實例說出自然災害的內涵,了解我國自然災害的主要特點,舉例說出我國在防災減災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形成“自然災害頻發是我國基本的地理國情之一”的認識,提高災害自救能力。
地理課要在學習鄉土、中國、世界地理基礎知識的過程中自然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關注身邊地理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強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
自然災害每年都給我國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但是由于國家在災害監測預報、防災、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等方面的不斷進步,我國創造了許多防災減災方面的奇跡,挽救了巨大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所以這一節內容有著豐富的學科德育素材,是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表現。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著阻礙作用。自然災害是客觀存在的,這就要求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又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科學客觀地認識自然災害。對自然災害的正確認識是戰勝自然災害的前提。
二、教材分析
第二章前三節依次闡釋了我國的地形和地勢、氣候和河流,由于我國疆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多變,因此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本節內容是在前三節基礎上的拓展知識,有利于學生今后辯證地認識國情,為后面學習中國地理提供了知識儲備;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對自然災害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本節教材重點突出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在認知程度上把握“了解”,不涉及較深的原因分析。二是在認知內容上立足中國;三是在認知方法上從身邊入手,將所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相結合,有許多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的鮮活案例。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世界地理和中國自然地理概況,對地理問題的認識趨于理性,由于學生所處的天津市也是受自然災害影響比較嚴重的地區,所以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體驗,但是由于地理知識結構的局限,學生在深入了解自然災害的分布和特點方面還有所欠缺,特別是在防災減災、應對自然災害方面缺少科學、系統的認識。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實例分析了解自然災害的內涵,知道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
2.了解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廣的特點,通過對圖片、資料的分析,嘗試分析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和分布的形成原因。
3.在分析自然災害分布特點的基礎上加深對我國自然災害頻發及原因的了解。
4.學會應對常見自然災害的一些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分角色扮演的過程里民主協商交流,辯證地分析自然災害及防災減災,在小組合作中增強團隊意識,提高溝通交流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識自然災害頻發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通過討論交流常見自然災害增強防災減災意識。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2.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分析身邊地理事象,客觀分析自然災害的分布、防災減災,樹立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通過對自然災害內涵的分析,認識到自然災害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通過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災害發生時正確應對可以有效減少損失,形成科學的環境觀。
五、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我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及原因
2.難點:我國自然災害集中分布區的形成原因
六、教學方法
通過利用多媒體課件和學案,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分組合作、自主探究。
七、課時:1課時
八、教學環節設置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本節通過身邊的自然災害為切入點,通過創設牛老師一家外出旅游這樣一個情境貫穿學習過程,將自然災害的圖片和文字材料等感性材料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精心設計的匹配圖文等活動,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明確了自然災害的內涵,為理性認識我國自然災害的分布和特點奠定了基礎,同時將自然災害的內容通過探究活動、討論活動、情境模擬游戲等方式展開,提高了學生對自然災害的關注。
接下來,在我國自然災害的分布和特點上,先通過分析我國自然災害分布圖探究出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廣的特點,再進行了對自然災害材料的討論,由此及彼,總結出我國自然災害頻發的基本國情。
通過呈現我國自然環境中地形地勢、氣候和世界六大板塊等圖,討論探索出我國自然災害多發的基本國情的原因,突破本節重點。
以生活化的情境再現為著眼點,為了幫助牛老師一家平安快樂地出行,通過討論將我國地質災害集中分布的地區找出來,并結合學案資料分析了原因,通過表象解釋了其中蘊藏的地理規律,解釋了其內在聯系。
通過情境模擬小游戲,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提高防災減災意識和正確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
同時,教學過程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巧妙體現,例如在分析老人的擔憂中認識了友善,在防災減災中通過近年來我國在防災減災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滲透了愛國這一核心價值觀,體會社會主義優越性,在小組合作中體悟民主和平等,針對不同意見民主協商,平等交流,在正視自然災害中理解生產力的巨大作用。
最后,將本節課的德育目標以一首詩作為結尾升華了主題,突出了生命教育。
九、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引起興趣
師:昨天我遇到了教咱班的牛老師,他最近遇到一點小困惑,拿不定主意了,同學們想不想知道是什么事啊?
生:想!
設計意圖:以執教本班的老師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
師:牛老師一家有外出旅游的計劃,為此還特意開了一次家庭會議,但是在會上,家里的老人就提出了反對,說以前看過電視上的一些報道,讓他們很擔憂。
(播放電視報道的圖片)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引導學生初步認識自然災害,對自然災害有一個感性認識。
師:同學們思考一下,老人為什么不愿意外出,是什么地理現象讓老人擔憂和困擾呢?)
生:自然災害。
師:到底什么是自然災害?我國的自然災害有什么特點?這些自然災害真的有可能會影響到牛老師家的出行計劃嗎?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來認識自然災害,看看能不能對牛老師家的出行計劃提供幫助。(板書:自然災害)
設計意圖:將情境貫穿學習過程,以幫牛老師解決問題的方式,提高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興趣。同時將尊師重道傳統美德滲透到教學過程中。
2.要點歸納,清晰內涵
師:同學們看看學案上的材料是不是自然災害。
生:看材料,判斷。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災害的內涵,由感性認識開始上升到理性認識。
師:那位同學給大家說說?
生: 回答。
師:那么符合哪些要點才能算是自然災害呢?哪位同學可以歸納一下?
生:回答。
設計意圖:學生歸納自然災害的內涵,加深學生的理解。
師:很好,老師把剛才同學總結的要點寫到黑板上。(板書)自然環境發生的異常變化,造成了資源、財產、人員等損失危害,我們稱為自然災害。如果沒有造成損失危害,我們稱為自然現象。
設計意圖:注意區分自然災害與自然現象,辯證地認識自然災害。
師:你們都知道那些自然災害?
生:回答。
師: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
生:回答。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思考身邊的地理現象,為我國常見自然災害的學習做準備。同時學生的互相補充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師:同學們說了很多,老師找了一些常見的自然災害資料,我們請一位同學上臺來把它們的圖片和文字匹配,哪位同學愿意到前面來試一試?
生:上臺匹配。
師:太棒了,掌聲鼓勵!
生:鼓掌。
師:通常我們把與大氣活動相關的干旱、洪澇、寒潮和臺風等稱為氣象災害。與地質作用相關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稱為地質災害。
設計意圖:加深對自然災害的認識,將影響我國的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進行體系梳理,為后面小組活動做準備
3.材料分析,突破重點
師:牛老師家里老人說的有道理嗎?同學們結合學案上的材料分析一下。
生:分析學案材料
師:哪位同學來分析一下?
生:回答
師:其他同學還有沒有補充?
生:回答
師:說學案:自然災害會給我國造成巨大的損失,在同一時間會發生 多種自然災害;同一地點可能連續發生多種自然災害,同一種自然災害往往在多地發生。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板書)
設計意圖:通過對學案上我國自然災害特點的分析,突破本節的重點內容——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
師:那我國為什么自然災害多發呢?哪位同學能夠結合前面所學的知識給大家說一說?
生:回答
設計意圖:結合之前所學的中國自然環境概況來探索我國自然災害頻發的原因,溫故知新。
師:同學說得很好,自然災害頻發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師: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看來老人家的擔心的確是有一定道理的。那牛老師一家還出不出去玩了啊?同學們請看(此處每年中國多少多少人旅游的那張幻燈片),除了極少數個別案例以外,這些旅游者們都可以在旅游中放松身心,享受美景,并且平安歸來。因此,只要了解自然災害發生的規律,科學規劃行程,就可以讓牛老師全家充分享受外出旅行的快樂了!
設計意圖:情感升華,一是尊重老人的意見,二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然災害,科學理性地看待自然災害。
4.小組合作,解決難點
師:牛老師其實挺想和家人一起出去放松身心、欣賞秀麗風光的,你看,他把想去的幾個地方都跟我說了。
(幻燈片展示牛老師一家想去的幾個地方)
師:為了幫助牛老師一家快樂安全地出行,咱們用地理知識給牛老師一家出游提一些建議好不好?咱們按中國常見的自然災害分為4個研究團隊:干旱洪澇研究團隊、地震研究團隊、滑坡泥石流研究團隊、寒潮臺風研究團隊,每個團隊6人一組,分為A、B兩組。
師:同學們覺得咱們需要了解哪些資料啊?
生:回答(我國自然災害的分布情況,原因等)
師:太專業了!接下來咱們就來研究一下我國自然災害的分布情況及其原因。
學案上有本研究團隊的相關圖文資料,結合資料找出本團隊自然災害的集中分布地區,分析這些集中分布區形成的原因。
生:回答,展示。
設計意圖:分組合作,認識我國自然災害多發的地區。同時使學生有一定的“任務感”,將單調的自然災害分布、成因等知識融進情境中。
師:本研究團隊的自然災害會在牛老師一家的理想旅游地遇到嗎?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甚至消除自然災害對出行的威脅,保證出行安全,結合本組實際情況為牛老師一家的安全出行提出建議?(展示表格,學生利用智能白板上臺標出)
鄱陽湖 | 峨眉山 | 輝騰錫勒 | 烏魯木齊 | 天涯海角 | 日月潭 | |
干旱 | ||||||
洪澇 | ||||||
地震 | ||||||
滑坡 | ||||||
泥石流 | ||||||
寒潮 | ||||||
臺風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