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自然災害
所屬欄目:初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四節自然災害-大慶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四節自然災害-大慶市湖濱學校
《常見的自然災害》教學設計
郭建香
學習目標:
1.掌握自然災害的概念,知道自然災害的分類,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 2. 常見的自然災害集中分布區的形成原因。 3.了解一些防災減災的基本知識。 教學重點: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
教學難點:自然災害集中分布區的形成原因 學習過程:
探究一:常見的自然災害
一、微課學習:課下學生自主學習自然災害及其分類的微視頻,課上師生合作答疑。 二、微課學習檢測小組競賽:
1.自然環境經常發生 變化,其中有些會造成 、財產損失、人員傷亡等危害,這樣的異常變化叫做自然災害。 2.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有 、 等。
3.氣象災害主要有 、 、 、 等災害。 4.地質災害主要有 、 、 等災害。山區發生地質災害的頻率較 (高、低)。
5. 災害強冷氣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圍的劇烈降溫。 6.臺風是一種發源于 帶洋面的大氣渦旋,常帶來狂風和特大暴雨等,形成災害。 7. 災害會導致房屋倒塌、交通和通信中斷、人員傷亡等。 三、自然災害分類拖圖游戲——小組競賽
四、我國自然災害頻繁 視頻學習自然災害的特點:——分布廣、頻率高
探究二:請同學們結合課本圖2.48、2.49及過去所學,合作完成下列任務。(3分鐘) 一、小組合作探究
1.我國臺風、寒潮的主要分布區、原因?(第一組) 2.我國干旱和洪澇的主要分布區、原因?(第二組) 3.我國滑坡、泥石流的集中分布區、原因?(第三組)
2
4.我國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區、原因?(第四組) 二、小組展示: 災害種類 分布地區
成災原因
臺 風
干 旱
洪 澇
地 震
滑坡、泥石
流
三、小組競賽
臺風:主要分布在 。 干旱:主要分布在 。 洪澇:主要分布在 。 滑坡和泥石流:集中分布在 。 地震:主要分布在 。 探究三:防災減災
一、角色扮演:扮演自然災害科普館館長,為大家介紹我國在防災減災方面取得的成就。
小組講解
3
二、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如何應對呢?下面以地震為例,通過一個小游戲,掌握有效避災的方法。
游戲規則:
1.每組一個場景
2.每組派一代表進行演練。 總結個人自救辦法 小組競賽:——開門大吉
小組競賽內容
互聯網新聞· 資訊
【信息來源:中國新聞網】
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全國洪澇受災人口2043萬人,因災死亡119人,直接經濟損失約341億元,受災地區主要省區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 1.我國的洪澇災害一般都發生在( )
4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我國的洪澇災害多發生在( ) A.西北地區 B.南方地區 C.青藏高原 D. 非季風區
【信息來源:中央氣象臺網】
未來幾天,將有一股冷空氣大規模地由北向南侵襲我國,造成大范圍降溫,部分地區降溫幅度超過10℃,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根據材料回答: 1.這種災害性天氣稱為( ) A.臺風 B.旱災 C.寒潮 D.龍卷風
2.我國受該氣象災害危害最嚴重的地區是( ) A.南方地區 B.青藏地區 C.北方地區 D.東南沿海地區 【信息來源: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
這種自然災害是:“在坡度較陡的溝谷中形成的飽含石塊和泥土的特殊洪流,具有強大的破壞力”,2015年9月19日四川省康定市遭受此災害重創。據此請回答: 1.此自然災害為( ) A.滑坡 B.地震 C.泥石流 D.臺風
2.該災害主要分布在我國的( ) A.西南部 B.東北部 C.西北部 D.東南部
【信息來源:中國天氣臺風網】
2014-2015年6.0級以上地震分布圖
如圖是2015年9月28日17時在臺灣登陸的災害天氣“杜
鵑”, “杜鵑”是發源于熱帶洋面的大氣渦旋,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可達12級.根
據材料回答:
1.這種災害性天氣是( ) A.寒潮 B.季風 C.臺風 D.霜凍
5
2.我國受該氣象災害危害最嚴重的地區是( ) A.西北地區 B.青藏地區 C.北方地區 D.東南沿海地區 【信息來源:中國地震臺網】
1.地震發生時,下列避險措施正確的是( ) ①條件允許時迅速跑到開闊地帶 ②乘汽車逃命 ③立即躲到堅固的桌子或床下面 ④應站著不動 A.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③
從圖中可知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原因是地處六大板塊中的亞歐板塊和 板塊、 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課堂小結:
共享資源:地理微課互聯網資源 http://www.dililaoshi.cn/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想一新的理念設計一節課,互聯網+下的地理高效課堂,整個過程的設計三個展廳一號展廳、二號展廳、三號展廳,三個探究問題,整節課上完我明白了,無論什么樣的新課改理論,都是要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積極性高漲,自然會有新突破。這種突破往往很多時候會超出老師的起初的教學設計,課前我合理引導,布置準備工作,之后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接觸互聯網、使用互聯網、想辦法解決互聯網使用中遇到的問題,結果學生積極動手,采取微課、動態分布圖、災害監測網、避災小游戲等多種方法進行探究學習。學生在搜集整理互聯網資訊、合作探究、表達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他們對互聯網+時代的地理課堂越來越感興趣,真正體會到了做學習主人的自豪感。
這節課的設計,對我個人來說也是一個突破,經過反復深思,把互聯網上最新的消息滲透到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爭取有所突破,課堂上學生的反應,我感覺我的設計目的達到了,我的互聯網共享信息的設計理念傳遞給學生是成功的。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