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帶刺的朋友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23課《帶刺的朋友》北京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23課《帶刺的朋友》北京市西城區育民小學
《帶刺的朋友》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帶刺的朋友》是部編版教材第五冊第七單元“我與自然”的第三篇課文。三篇課文語言各具特色,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情感。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習作的要求是: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旨在引導學生把視角轉向更廣闊的生活空間,表達自己的想法。
《帶刺的朋友》選自宗介華先生的同名散文第一部分,散文講述了作者與小刺猬一家的從陌生到不斷了解并成為朋友的故事。本文講述了一只機靈可愛的小刺猬偷棗的故事,語言非常生動:
1.作者通過“詭秘”、“匆匆”、“打一個滾兒”、“扎”等詞語,將刺猬聰明伶俐的形象描繪得活靈活現,極具畫面感。
2.作者還細膩地描寫了我偷看刺猬偷棗的過程中的情感及其心理活動,并通過對刺猬稱謂的變化,由“那個東西”、“那個家伙”、到“小東西”,表達了對刺猬喜愛之情的逐步加深。
3.者還通過環境的描寫渲染了秋夜的氣氛,突出了刺猬偷棗的趣味。
二、學情分析:
本文故事情節新鮮有趣,小刺猬的形象生動可愛,學生很容易被故事情節所吸引,但是作者是用怎樣的語言來表現的,文中的環境描寫,以及作者情感、心理活動的描寫在文中的表達效果,是孩子們關注不到的,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著力引導的。
這篇是節選,是整個故事的一部分,后來作者與小刺猬之間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他們之間的情感又有了怎樣的發展?這是學生非常關注的,要引導學生繼續閱讀整篇文章。宗介華先生傾注了三十年的時間寫下了《四季讀不停》一套書,書中記錄了許多自己童年時代在農村生活的故事,引領學生走進他的故事,也就會走進作家多姿多彩、自由快樂的童年生活,會為學生打開一扇閱讀的窗戶,給學生帶來豐富的營養。
三、教學目標
1.抓住描寫刺猬動態的詞語,感受刺猬的伶俐可愛,體會課文語言的生動。 2.初步體會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的作用。
3.體會課文對于作者心理情感描寫的作用,體會對刺猬稱呼的變化中蘊含的情感。
4.引領學生開啟整篇文章,以及對宗介華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抓住描寫刺猬動態的詞語,感受刺猬的伶俐可愛,體會課文語言的生動。 2.體會課文對于作者心理情感描寫的作用,體會對刺猬稱呼的變化中蘊含的情感。 教學難點
1. 體會課文對于作者心理情感描寫的作用,體會對刺猬稱呼的變化中蘊含的情感。
2. 初步體會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的作用。
五、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板書:帶刺的朋友
師:這“帶刺的朋友”是誰呢?課文寫了什么故事呢?誰能用最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
學生概括:刺猬偷棗
[設計意圖] 訓練學生將文本讀薄,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二)借助第一幅插圖,引導學生學習聯系相關內容進行閱讀。
1.學生閱讀第一部分,想象畫面。
師:當我們打開課文,走進這個故事中,課文的語言文字就會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鋪展在我們面前。
請同學自由瀆1—6自然段,告訴大家你看到的畫面。
學生交流。
2.這只可愛的刺猬是畫面的主角,誰來把課文中描寫刺猬的語言讀給大家聽,把大家帶到你想象的畫面中去。
我剛走到后院的棗樹旁邊,忽然看見一個圓乎乎的東西,正緩慢地往樹上爬……
那個東西一定沒有發現我在監視它,仍舊詭秘地爬向老樹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條……
學生互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第一部分,將文本的語言文字在頭腦中變成生動可感的畫面,初步感知刺猬可愛的形象。
3.適時抓住“詭秘”一詞引導學生想象刺猬的樣子理解意思:
師:透過“詭秘”你能想象小刺猬當時的動作、神情、或是眼神是怎樣的嗎? 學生想象中體會“詭秘”
想象著刺猬詭秘的動作、神情再朗讀這句話。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將詞語的意思轉化為形象,理解詞語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讀。
4.孩子們,我們僅僅是抓住小刺猬“爬樹”的表現,就讀出了趣味。善于觀察的孩子會發現這幅插圖上,可并不是只有一只小刺猬,還發現什么?
教師順勢出示第一幅插圖: 棗樹 小朋友(作者) 月亮
師:那他們與小刺猬有著怎樣的聯系呢?請你和你的伙伴選擇其中一個事物,從課文中找出相關描寫,與小刺猬的表現聯系起來讀一讀,看看產生了怎樣的新感受。
學生同桌合作學習后全班交流: 預設:
棗樹與刺猬:紅棗誘人,刺猬要去偷棗 作者與刺猬:驚訝、好奇
月夜與刺猬:襯托出刺猬行動的詭秘 刺猬聰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將刺猬與畫面中的環境描寫、作者心理活動描寫相聯系,讀出新的理解,初步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師:在閱讀中我們將相關的事物聯系起來,產生了新的感受和思考。這樣讀書讀的更深入了,也更有意思了。 讀到這兒,你心中產生了怎樣的思考?
學生質疑
預設:小刺猬偷到棗了嗎?小刺猬會怎樣偷棗呢?小刺猬會不會被作者抓走呢?
(三)繼續閱讀刺猬“偷棗”的過程,感受作者情感的變化以及對刺猬稱呼的變化過程。
1.師:請同學們帶著這些思考,繼續讀7—11自然段,看看你又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讓我們將一幅幅畫面連續展開 學生用語言描述連續畫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將刺猬偷棗的語言轉化成畫面。再通過朗讀展現出來。
2.師:伴隨著小刺猬偷棗的過程,有些變化正在悄悄地發生?再讀1—11自然段,去發現變化,把相關語言畫下來。
預設:
作者對小刺猬的情感和稱呼在悄悄發生變化。 驚訝——恍然大悟——欽佩
情感的變化使作者對刺猬的稱呼也在發生變化。
那個東西一定沒有發現我在監視它,仍舊詭秘地爬向老樹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條……
我還沒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樹上那個家伙就噗的一聲掉了下來,聽得出,摔
得還挺重呢!(讀出情感)在作者心中它是個怎樣的家伙。
我暗暗欽佩:聰明的小東西,偷棗的本事可真高明!
3.師:你想用什么方法理解“高明”這個詞?再回頭看刺猬偷棗的過程,有高明之處嗎?
學生討論交流。
讀出你們對小刺猬的欽佩之情吧。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發現刺猬的表現帶來的作者對刺猬情感以及稱呼的變化。
4.師:作為旁觀者,我們由衷地佩服這個聰明的小東西。不知道小刺猬自己馱著滿身的紅棗回家時心中什么滋味。
出示第二幅插圖:引導學生想象小刺猬的內心世界。 5.師:看到小刺猬遠去的背影,你又在思考什么呢? 預設:小刺猬的家在哪?小刺猬還會不會來偷棗? [設計意圖]借助插圖,體會刺猬偷棗后的內心世界。
(四)引領學生走進整篇文章以及整套書閱讀。
1.師:看來,同學們對于這只刺猬還有很多關心的問題,同學們知道課文只選了整篇文章的第一部分。課下同學們閱讀了后面的五個部分,填寫了閱讀記錄表。我們來交流閱讀收獲。
引導學生圍繞下面的問題進行交流: 每部分寫了什么故事呢?
作者觀察從秋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 ,隨著時間的變化,你還發現了什么變化?
師小結:作者對刺猬的了解越來越多,他越來越喜歡小刺猬一家,對它們付出很多關心和愛護,刺猬一家也越來越信賴作者,他們成為了真正的朋友。
2.師:其中有很多感人的溫暖的畫面,誰想和大家分享故事中最打動你的畫面。
學生分享最打動自己的畫面。
3.師:我們很多同學不僅閱讀了《帶刺的朋友》這一篇文章,還在閱讀他
的一套書《四季讀不停》。作家曾說:“我懷著一片真誠,用了將近三十年才寫出了這一篇篇童年的記憶。”走進了他的作品,也就走進了他的童年,他的情感世界。如果請你把這套書介紹給其他班的同學或是你的朋友,讓更多的人了解宗介華,了解他的這套書,你會怎樣介紹呢? 學生準備后交流。
編輯為這套書寫下了這樣的評價:(見書封底)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走進整篇文章以及整套書閱讀。
(五)以宗介華這套書的主題與學生共勉。
師總結:“四季讀不停”讓我們以這套書的主題共勉:一年四季與好書相伴,讓書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
(六)板書設計
誘人 朦朧
帶刺的朋友 偷棗 驚訝 恍然大悟 欽佩 六、
課后反思
一、潛心研讀教材,最大限度發揮教材對于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功能。
《帶刺的朋友》是部編版教材第五冊第七單元“我與自然”的第三篇課文。同一組的課文還有《大自然的聲音》《父親、樹林和鳥》三篇課文語言各具特色,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情感。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習作的要求是: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旨在引導學生把視角轉向更廣闊的生活空間,表達自己的想法。
《帶刺的朋友》選自宗介華先生的同名散文第一部分,散文講述了作者與小
刺猬一家的從陌生到不斷了解并成為朋友的故事。本文講述了一只機靈可愛的小刺猬偷棗的故事,語言非常生動:作者通過“詭秘”、“匆匆”、“打一個滾兒”、“扎”等詞語,將刺猬聰明伶俐的形象描繪得活靈活現,極具畫面感。作者還細膩地描寫了我偷看刺猬偷棗的過程中的情感及其心理活動,并通過對刺猬稱謂的變化,由“那個東西”、“那個家伙”、到“小東西”,表達了對刺猬喜愛之情的逐步加深。作者還通過環境的描寫渲染了秋夜的氣氛,突出了刺猬偷棗的趣味。
本文故事情節新鮮有趣,小刺猬的形象生動可愛,學生很容易被故事情節所吸引,但是作者是用怎樣的語言來表現的,文中的環境描寫,以及作者情感、心理活動的描寫在文中的表達效果,是孩子們關注不到的,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著力引導的。
這篇是節選,是整個故事的一部分,后來作者與小刺猬之間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它們之間的情感又有了怎樣的發展?這是學生非常關注的,要引導學生繼續閱讀整篇文章。宗介華先生傾注了三十年的時間寫下了《四季讀不停》一套書,書中記錄了許多自己童年時代在農村生活的故事,引領學生走進他的故事,也就會走進作家多姿多彩、自由快樂的童年生活,會為學生打開一扇閱讀的窗戶,給學生帶來豐富的營養。
二、多樣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感受刺猬聰明可愛的形象。
1以讀中想畫面感受刺猬憨態可掬的動態。
閱讀中學生的感性認識是最直接的,最鮮活的,也是最重要的,是理性認識的基礎。讀中想象畫面是學生感知文字最重要的途徑。本課教學中設計了兩次讀文想畫面的學習活動。
第一次:讀1—6自然段,立足于一小部分,想單一畫面。“爬” 第二次:讀7—11自然段,立足于較長部分,想連續畫面。“搖晃”、“爬
來爬去”、“歸攏”、“就地打一個滾兒”、“扎”,在想象畫面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故事的情趣,語言的生動,并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表現出畫面,一舉多得。
2抓住關鍵詞語引導學生讀出情趣。
抓住關鍵詞語品讀是閱讀的重要方法。文中“詭秘”一詞既是學生難以理解
的詞語,也是刺猬聰明伶俐的表現,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這個詞想象刺猬當時的動作、神情、眼神,多家度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學生心中有了“詭秘”這個詞生動的想象,再想象著刺猬的形象朗讀,就讀的有滋有味了。 三、引導學生學習在閱讀中將相關事物聯系起來的方法。
孤立的思考是狹窄的,片面的,將相關事物聯系起來思考問題,是重要的思維方法。本節課充分利用教材訓練學生聯系起來思考問題。
1借助插圖將事物聯系起來產生新感受。
第一部分,引導學生將棗樹、新月、作者與刺猬相聯系,產生了新的感受。
棗樹——紅棗誘人,刺猬行動的目的性
新月——月色朦朧,恨隱蔽。也襯托了刺猬行動的詭秘。 作者——驚訝的心理,側面襯托刺猬行動的詭秘
2將刺猬的表現與作者的情感相聯系,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在讀完第二部分,我引導學生思考:伴隨著小刺猬偷棗的過程,有些變化正在悄悄地發生?再讀1—11自然段,去發現變化,把相關語言畫下來。
驚訝——恍然大悟——欽佩
那個東西——那個家伙——聰明的小東西
學生發現了刺猬的行動引發了作者的情感變化,作者情感的變化又引發了對刺猬稱呼的變化。
3將故事的六個部分相聯系體會“朋友”在故事中的含義。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們發現僅就教材節選的第一部分而言,題目“帶刺的朋友”是無法體現出來的,這只是故事的開始。而且教材也在“選做”欄目中推薦學生 閱讀全文。所以,我安排學生自主閱讀了全文,并完成閱讀記錄單。在課上引導學生縱向發現故事間刺猬與作者表現、情感的變化,實現了故事各部分之間的聯系。
4一篇文章與一套書聯系起來,走進作家的生活和情感。
在教學準備階段,我發現作家宗介華傾注了三十年的時間,把自己在北方農
村的童年生活寫成了一套書《四季讀不停》包括四本《會飛的伙伴》、《帶刺的朋友》、《奇妙的田螺》、《雪地追蹤》,這套書既有與眾多小伙伴的喜怒哀樂,也有鄉土文化的真情實感;既有對田野鳥獸的熱情擁抱,也有對山川河流的買好歌頌……多姿多彩,真切感人,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更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典范。因此我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聯系起來,
四、突出年段教學重點,和關鍵能力的培養。
1突出年段教學的重點。
在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時,我們既要考慮教材特點,學生需求,還要依據年段目標。這篇文章寫了刺猬偷棗的整個過程,在備課中也曾有過整體學的想法,但是考慮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中年級立足于自然段教學的要求,所以還是分成了兩部分,第一部分體現段落閱讀的方法的指導,第二部分更傾向學生學習方法的實踐。
2關注年段關鍵能力的培養。
理解難理解的詞語是中年級學生應具備的關鍵能力。在本冊書的第二單元以“學習理解難理解的詞語的方法”為語文要素,并進行方法指導,在全冊書的教學中應加以鞏固和訓練。本課書的教學也抓住了兩個難理解的詞語進行訓練,但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詭秘”采用想象刺猬的動作、神情、眼神把這個詞讀出具體的形象。 “高明”一詞則引導學生自主選擇適合的方法理解,并聯系刺猬偷棗的過程,理解高明之處。
詞語的的理解不脫離語境,而且學生應該有結合語境運用合適的方法理解詞語的意識。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