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語文人教版四年級上冊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浙江省 - 杭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學科 小學語文
任教年級 三年級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上課班級 301 課題名稱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教學目標
總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理解“帝國主義、風和日麗、燈紅酒綠、耀武揚威”等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時代背景,體會中華之不振,感悟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學時目標 1.認識“崛、帝、范、巡、嚷”等8個生字,理解“帝國主義、風和日麗、燈
紅酒綠、耀武揚威”等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3.學習第7~8自然段,通過抓住關鍵詞對比品讀,感受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聯系時代背景,體會中華之不振,感悟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學時重點 學習第7~8自然段,通過抓住關鍵詞對比品讀,感受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 學時難點 聯系時代背景,體會中華之不振,感悟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從不同角度講述了別人“成長的故事”。讓學生在閱讀時受到啟發,學會思考。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中華不振”,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本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首先伯父的話激發了少年周恩來一連串的思考,接著好奇心驅使著他闖入租界,一探究竟。從租界回來后,他又陷入沉思之中。最終所聽、所見、所思促使少年周恩來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另外,文章巧用對比手法,體現“中華不振”。學生在對比中會逐步體會“中華不振”,與少年周恩來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教材教法
分析
1.本課有一些很有特點的新詞,比如崛起、吵嚷、欺凌、鏗鏘、模范、懲處、訓斥和襤褸,它們都是由兩個意思相近的字組成的詞,這種構詞方式使得所表示的語義更深。引導學生關注此特點,從而使詞語教學不僅僅停留在正音釋義的層面上。
2.本課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梳理課文脈絡,整體感知后,重點學習第7~8自然段,通過摘錄關鍵詞,對比品讀感悟“中華不振”的屈辱。對當時“中華不振”深入體會后,才能深刻感悟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抱負。
3.第二學段閱讀教學側重閱讀方法的指導!墩Z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目標中指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園地七“我的發現”中特別提出讀書時要深入思考,善于發現問題;發現問題后,要想辦法解決問題。據此,本課第二個重點就是培養學生讀思結合,帶著問題閱讀的讀書習慣和讀書能力,激發學生在
閱讀中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進而帶著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借助平板,點擊網絡連接、查閱電子書或觀看微電影等方式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感知“租界”,解答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困惑,深切體會“中華不振”的屈辱和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課文、分析課文,自主感悟課文內容的能力。但課文記敘的事情發生在20世紀初,年代久遠,學生對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了解甚少,在閱讀過程中,對帝國主義列強、對租界、對租界里發生的那件觸目驚心的事都會難以理解,生發各種疑問,從而對感悟“中華不振”及周恩來“志向之偉大”產生一定困難。
教學流程
一、聯系舊知,揭題導入
1.上世紀有一位深受人民愛戴的偉人,他心系人民,鞠躬盡瘁。逝世的時候,舉國上下為他哀痛,十里相送。他就是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出示周總理圖片)。
三年級我們曾學過他的一句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還記得是什么意思嗎? 2.學習“崛起”的構詞方式
“崛起”的意思就是興起,單個字“崛”,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查查《新華字典》或百度詞典。(學生自主選擇查閱方式,可以使用字典,也可以使用平板)
(先出示“崛”字在《新華字典》和百度詞典上的詞條,再在“崛”字旁邊出示“起”)“崛”和“起”的意思相近,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詞,所表示的語義更深了。
讀課題(指名讀、齊讀,讀出立志的堅定和氣魄)。
3.那時他只有12歲,是什么原因使他小小年紀就樹立起拯救中華的遠大志向呢?(出示周恩來少年時的9秒視頻,創設情境)
【設計意圖:聯系舊知導入,調動學生已有知識儲備,拉近學生與文本人物和文本故事的距離。運用不同的方式自主查閱“崛”的字義,學習“崛起”的構詞方式,一方面加深對課題的理解,另一方面為下面理解同樣構詞的生詞做鋪墊!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一)認讀生字詞 1.開火車輪讀正音
吵嚷 撐腰 欺凌 鏗鏘有力 模范 懲處 為之一振 訓斥一通 巡警 衣衫襤褸 軋死 肇事
2.重點學習多音字“通”
“通”是一個多音字,這里讀四聲“tònɡ”(出示注音),訓斥一通是什么意思? 3.開火車領讀詞語
4.在生字新詞中找一找由兩個意思相近的字構成的詞。
(1)找出與“崛起”構詞方式相同的詞語:吵嚷、欺凌、鏗鏘、模范、懲處、訓斥、襤褸
(2)提示“鏗鏘”和“襤褸”的特點
“鏗”和“鏘”,“襤”和“褸”合起來用才有意義,有“鏗”就有“鏘”,有“襤”就有“褸”。
齊讀:鏗鏘、襤褸。
(二)朗讀反饋,梳理課文脈絡 (ppt依次出示句子)指名朗讀
1.當時的東北是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爭奪的焦點。他在沈陽下了車,前來接他的伯父指著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說:“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教師點評指導,過渡:同學們,伯父的叮囑激發了少年周恩來的好奇心,于是,他背著伯父闖進了租界。原來租界是這樣的——
2.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教師點評指導,過渡:租界確實不同尋常,少年周恩來不僅在租界看到了燈紅酒綠,更看到了觸目驚心的一幕。
3.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
教師點評指導,過渡:衣衫襤褸的婦女,得意揚揚的洋人?吹竭@一幕,少年周恩來不由陷入深思中,終于發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聲音。這聲音讓魏校長聽了為之一振!
齊讀:
4.他怎么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你再說一遍,為什么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三)整體感知立志原因
為什么年僅12歲的周恩來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堅定信念呢?(板書:中華不振)
【設計意圖:通過預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檢查反饋,把握學情,以學定教。音形義結合進行新字詞學習的指導,進一步夯實基礎,為閱讀掃清障礙。在長難句的指導朗讀中幫助學生梳理課文脈絡,初步感知文章內容;預習交流立志原因,自然進入課文的品讀!
三、品讀感悟中華不振
(一)初步交流體現“中華不振”的語句
課文中哪些句子具體地闡述了中華不振?請同學們再次朗讀課文,走進那段滄桑的歷史。一邊讀一邊將表現中華不振的句子用“ ”劃下來。
生反饋。(生邊讀所劃的句子,師邊在ppt中相應的句子下劃紅線)
(二)對比品讀第8自然段
1.默讀第8自然段,同桌合作,摘錄關鍵詞填寫表格。
人物 外貌
語言/神態/心理活動
婦女 洋人 巡警 圍觀者
2.小組內交流內心感受 3.表格反饋,全班交流
(1)婦女的指望與巡警的訓斥進行對比品讀
這些人物中多次提到的是婦女。對于她,你摘錄了哪些關鍵詞?(衣衫襤褸、哭訴、指望撐腰)
婦女多么渴望巡警能夠為她撐腰,為她做主,然而事實卻是——巡警把她訓斥了一通。你有什么感受?
預設:巡警不但不為婦女主持正義,反而還幫著洋人欺負自己的同胞,這樣的所作所為真是令人氣憤啊。ò鍟簹鈶崳
指導感情朗讀:
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
(2)婦女的痛苦軟弱與洋人的囂張無恥形成鮮明對比
洋人和圍觀的中國人又怎么對待可憐和不幸的婦女的呢?你有什么感受? 預設:婦女哭訴著,撞死人的洋人卻得意揚揚,洋人太囂張,我感到很痛恨。 (板書:痛恨)師激發情感:撞死的可是一條活生生的生命啊! (3)圍觀的中國人內心的憤恨與無奈相碰撞
預設:圍觀的中國人盡管氣憤不滿,緊握拳頭,但敢怒不敢言,只能勸勸安慰婦女,什么辦法都沒有,我感到很屈辱。(板書:屈辱)
師小結:當憤怒和痛恨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喊出來,發泄出來,可是現在敢怒不敢言,有拳不能出,眼睜睜地看著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霸道,沒有比這更屈辱的了。
思維導圖: 洋人 (痛恨)
中華不振 婦女 巡警 (氣憤)
圍觀的中國人 (屈辱)
4.師生合作讀第8自然段
5.師小結:洋人這么無視中國人的生命,踐踏中國人的尊嚴,婦女沒辦法,巡警得屈服,圍觀的中國人只能憋在心里,所有的中國人都如此無力,如此卑微,這是整個中華的屈辱,整個中華的不振。所以課文中說(引導生齊讀):“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
【設計意圖:全文朗讀初步感知中華不振,有利于學生全面把握并快速融入文章。再聚焦重點段落,以小組合作摘錄關鍵詞填寫表格的方式,凸顯對比,清晰呈現不同人物的形象特點,從而加深感悟“中華不振”的屈辱!
(三)邊讀邊思,讀寫結合
1.讀到這里,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預設:(1)為什么在中國的土地上,洋人敢這么囂張?
(2)為什么巡警不幫助婦女,反而訓斥她呢? (3)為什么中國政府不管,不懲處這個洋人呢? (4)什么是租界? (5)租界是什么樣子的?
(6)中國的土地上為什么會有租界呢? (7)當時中國為什么“不振”呢? 2.模仿寫話
(ppt出示)生齊讀:
租界地是什么樣的?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
讓我們也學著少年周恩來這樣,將內心一連串的問題寫下來。
交流反饋。
【設計意圖:學生對課文所處時代的社會現狀了解甚少,閱讀中難免有許多難解之處。據此,學習周恩來總理連續提問的方法,引發學生一系列思考,并寫出疑惑,培養邊讀邊思的閱讀習慣。繼而,以寫促讀,帶著所產生的疑問繼續閱讀學習第7自然段,了解“租界”。不僅達到讀寫的充分結合,更深層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促進主動探究能力的發展。】
(四)學習第7自然段,了解“租界”
1.指名讀第7自然段 2.邊讀邊思
通過讀第7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又有什么疑問嗎?
預設1:我從“燈紅酒綠、熱鬧非凡”中感受到租界繁華、熱鬧。但文中說別處可就“大不相同”了,那么租界之外的中國大地是什么樣的?
看圖解疑:這就是當時燈紅酒綠、熱鬧非凡的租界,而租界之外的中國大地塵土飛揚,
人們住著茅草屋,吃不飽飯,面黃肌瘦,艱難地生活著。(出示燈紅酒綠、熱鬧非凡的租界圖片和中國其他地方的圖片,二者進行對比)
預設2:我知道租界里大都是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為什么中國的地方,大都是外國人,而不是中國人呢?
預設3:我從“闖進”一詞感受到身為中國人的周恩來不能隨意進入中國的土地。為什么中國的地方,中國人不能隨意進入?
(五)聯系時代背景,感知“租界”
我們從課文當中大致了解了租界,那么,為什么上世紀中華大地上會形成這么令人匪夷所思的租界呢?請同學們打開平板,走進網絡鏈接,走進電子書,走進微電影,請選擇你感興趣的資料鏈接,進一步感受上世紀的租界。
生查看資料。
交流反饋:通過查閱資料,你知道了什么?解答你心中的疑惑了嗎?
預設1:當時的清朝政府腐敗無能,中國貧窮落后,別的國家攻打我們中國,中國軟弱,被迫劃定租界。
師總結: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人欺凌。 預設2:我在電子書中看到租界內有外國的軍隊。
預設3:外國人在租界內設立自己的領事館,取消了中國的司法審判權,強行奪走了中國在租界的統治權。
師總結:租界地由外國管轄,不受中國法律的限制,有外國的軍隊和領事館保護,可說是“國中之國”。所以在外國的租界,中國人敢怒不敢言。洋人軋死了人,不僅不承擔責任,還能那么囂張。
預設4:中國人進入租界,要受到外國人的檢查。所以少年周恩來不能隨意進入租界,要闖進去。
師激發情感:中國人不能隨意進入自己的土地,真是莫大的屈辱啊! 預設5:許多國家都在中國劃定租界。
師點撥:請同學們看這張圖,我們國家就像一張大餅,被各個國家爭奪切分,他們紛紛在中國建立了許多租界,當時的中國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爭奪的焦點。
小結學法:聯系時代背景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設計意圖:通過第7自然段的學習,學生對租界只有淺顯了解,還不能完全解答閱讀過程中的疑問,故結合單元目標閱讀重點,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以網絡連接、電子書、微電影等豐富多元的學習方式,支持學生自主探究,更深入理解“租界”,深切體會“中華不振”的屈辱和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既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在引導學生學會運用不同方式方法解決問題方面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四、回歸課題,設置懸念
從租界回來以后,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課上,他才把自己的思考化作了畢生的夢想和追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下一節課就讓我們走進周恩來少年時代的學堂,身臨其境地聽聽周恩來的思考和吶喊。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五、板書設計
25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洋人 (痛恨)
中華不振 婦女 巡警 (氣憤)
圍觀的中國人 (屈辱)
租界(時代背景)
課后作業
搜集和閱讀周恩來小時候的故事,推薦《大地的兒子》一書。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