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認識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二年級第二單元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江西省 - 南昌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靈動課堂 巧生智慧
——《除法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的內容。本節課是第一課時,主要教授“平均分”的知識,屬于“數與代數”知識領域。表內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后學習除法的基礎,它是較難理解的數學概念。而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對除法的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本節課教材設計了二(1)班為參觀科技園而分食品的情境,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以生活中常見的“每份同樣多”的實例和活動情境,讓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為學生認識除法打好基礎。
二年級學生認知水平雖處于初級階段,但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由于學生所特有的年齡特點,學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維為主。為此,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多種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獲得較多的感性認識,從而為除法的學習打下基礎。
【設計理念】
《除法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里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后學習除法的基礎,而且本節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所以它是比較難理解、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而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平均分”。因此本節課教學的“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顯得尤為重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二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本節課我把學生“帶到”了他們喜愛的大頭兒子家參加生日派對,這不僅抓住了學生的心,而且縮短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把學生動手分糖果的結果展示出來,把生活和數學聯系起來,在學生感受“每份同樣多”的基礎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平均分這一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要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多次操作環節,幫助學生理解平均分。
第一次,動手分糖果,重視結果的多樣性,讓學生對比觀察,感受“每份同樣多”,從而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在課的始終,我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讓學生利用學具,擺一擺、分一分、看一看、說一說,感受平均分的特點,同時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得出了平均分的含義后,立即返回頭讓學生看看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過比較、對比的方法,讓學生再次明確“平均分”與“不是平均分”的區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第二次,小組合作分橘子,重視分法的多樣性。分之前先讓學生交流討論分法,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可以1個1個分、2個2個分、3個3個分等分法,讓學生感受分法的多樣性。然后再開始操作,給學生的操作指明方向。讓學生在匯報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最后,再引導學生對比發現:雖然分得方法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數量是同樣的。覺得可以改進的地方:應該追問學生“哪種分法最好,為什么?”使學生在思考中進一步優化分法。 【教學目標】
1. 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正確進行平均分。
2. 通過合作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動手實踐能力。 3. 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和方法。 2. 運用平均分的方法,準確地進行平均分。 【教學準備】
各種食物學具若干、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平均分 1. 動畫情境,激發興趣
播放《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動畫片的短片,把大家帶到大頭兒子的生日派對上,和大頭兒子一起學習有關除法的知識。
2. 動手操作,體驗分法多樣性
幫大頭兒子分糖果。(出示P8 例1:把 分成3份,分一分。)
同桌先互相說一說怎么分,再拿出糖果學具,動手分一分。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挑選出三種不同的分法。 3. 觀察對比,認識平均分
展示學生的三種不同分法,觀察對比,找出最公平的分法。 師小結:在數學上,我們把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
4. 對應練習,感知平均分
再次引導學生對比另兩種不是平均分的分法,加深對平均分的感知。再出示兩道對應練習,讓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點評,強化平均分的認識。
二、動手操作,理解平均分 1. 談話交流,探討分法
(1)大頭兒子要把一些橘子平均分成6份,你會怎樣分呢? (2)學生說想法,教師作引導。 2. 明確要求,動手操作
(1)出示P9例2: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幾個? (2)師生共同分析題目,明確要求。
(3)同桌互相說一說分法,再拿出學具動手操作。
(4)學生代表展示分法。(可以1個1個分;可以2個2個分,分完再每份1個;可以3個3個分,正好分完。)
(5)檢驗這幾種分法是不是都分完了?是平均分嗎? 3. 師生小結,得出結論
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可以1個1個的分,也可以幾個幾個的分,但不管怎么分,最后的結果都是每份3個。(出示結論: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個。)
4. 獨立思考,理解平均分
出示習題: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學生獨立完成,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 學生反饋,投影分的結果。 三、闖關練習,應用平均分
四道闖關練習,成功闖關將有驚喜送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四道對應練習,層次分明,強化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 1. 火眼金睛
(1)引導學生觀察題目: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哪種分法對?請同學們獨立思考完成。
(2)學生獨立完成。
(3)全班反饋。學生一邊反饋教師一邊及時提問:第一題為什么錯?能想辦法把它也變成“平均分”嗎?
第三題是“平均分”,為什么也是錯的呢?
師小結:分物品時一定要注意看清楚是平均分成多少份。 2. 快樂風車
(1)課件出示題目。同學們仔細看題,并完成在書上。 (2)學生獨立完成。
(3)教師提問:一共有多少個風車?你是怎么分的?
(4)指名匯報。你是怎么分的?哪種方法更快?學生獨立思考,再匯報。 3. 學以致用
(1)課件出示題目,學生仔細讀題,認真思考。 (2)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教師追問:香蕉的總數都是24根,為什么兩次每只猴子得到的數量會不一樣呢?
小結:平均分的份數不同,所以分的結果也不同。 4. 最強大腦
(1)課件出示題目,全班仔細看題,明確要求,同桌互相交流分法。
(2)同桌互相交流。 (3)全班反饋匯報。
三、質疑總結,反思評價
今天你學到了什么?這節課就要上完了,你有什么疑問嗎?你們
對自己今天的表現滿意嗎?
板書設計:
除法的初步認識
——平均分
把 分成3份,分一分。
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幾個?
2 2 2
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 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個。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