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折線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7折線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北京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小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7 折線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北京市西城區陶然亭小學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P104-155如圖) 本單元主要是認識單式和復式折線統 計圖的特點能根據需要選擇折線統計圖直 觀的表示數據,并能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 析和預測。結合統計知識的學習,進一步 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做作用,提高 數學學習的興趣。
例1安排的是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 引出折線統計圖,在對比中認識單式折線 統計圖的特點,明確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 計圖的區別,能夠對單式折線統計圖進行 簡單分析,會繪制單式折線統計圖。
例2通過引導學生經歷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的過程,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能充分解讀統計圖的信息,培養數據分析觀念。例2突出了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以及統計的全過程:抽樣---調查---整理、描述數據---分析數據---判斷、預測。
本冊教材把單式折線統計圖和復式折線統計圖整合在一起進行編排和教學,加強了知識之間的聯系。本節課我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例題進行教學,但是對教材的例題進行了一些調整。(見:我的思考)在教學時,適時地多給學生一些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操作,試驗和討論,經歷折線統計圖的形成過程和進行數據分析的方法。
學生情況
已有知識經驗:
1.本節課主要是通過讓學生經歷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形成過程,在與舊知識的對比中,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學生在一下和二下初步經歷了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認識了單復式條形統計和統計表,能根據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在三下,認識了縱橫兩種條形統計圖。由此可見,學生對于統計圖的分析、繪制是有一定基礎的。
2.在統計的思想和方法的滲透上,學生在前面四年中有關統計知識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有統計思想和方法學習內容,體驗過統計的全過程。
學習困難:
1.學生對于折線統計圖的線段可以表示增減變化趨勢的基礎是沒有的,尤其對于折線中的“ ”表示的意義不容易理解。再有學生在進行數據分析時,容易忽視橫軸和縱軸的含義,造成對于稍復雜的折線統計圖的解讀錯誤。
2.對于本節課折線統計圖比較適合表示一組數據隨時間而變化的特點不容易理解,需要學生在對比中,經過自己的分析才能找到方法,因此要有一定量的積累才能達到。
我的思考
一、從“ 折線統計圖” 的前測分析中思考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 針對教材的安排對學生進行了兩個測試問題: 1.你知道用圖來數據整理的方式有哪些嗎?
2.你知道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嗎?
通過前測,發現在被測試的30名學生中第一題答對的有15名同學,第二題
答對的有4人,而這4人中,也僅僅只能答出條形統計圖是用直條的高矮來表示數量的多少,對于這下統計圖的特征回答不準確。 通過前測的分析,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使用,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以及本課教學目標做出教學的取舍。
舍——統計的全過程以及對條形統計圖的分析。
雖然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全過程是學習統計知 識的重要目標,尤其是針對現實生活中的事物讓學生親自經歷抽樣、調查的過程,運用學生調查的數據似乎更真實,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但是由于單式折線統計圖比較適合反應一段時間內一組數據的變化情況,所以學生通過調出獲取的數據有一方面需要一定的時間的積累,另一方面,要通過前測,學生依然展示了他們各異的策劃方案,同時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再次在課堂上能夠獲取“好”的數據,學生需要盡可能多的利用對于實際背景已有的先驗知識,因此對于數據的收集由于難度較大,又非本節課重點,所以舍棄。
增——通過學生活動,課件演示,展示了知識形成的過程(由條形統計 圖變成折線統計圖的過程。增通過兩次對比,使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折線統計圖的出現設計了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課件展示信息的三種表達方式:文字、統計表、條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因此,沒有對條形統計圖進行分析,而是通過讓學生找到2011年參賽隊伍的數量,強化,直條的高度就表示數量的多少。第二個環節,課件將直條縮小為一個點,讓學生用手勢演示七個點位置,組織學生觀察討論,還看到了什么?(線段)第三個環節,課件演示學生用手演示的過程,展示折線統計圖,引出新課。學生在觀察、操作、自我思考與集體交流”相互碰撞的過程中,經歷“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的形成過程,為認識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奠定了基礎,又為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系統提供了可能性。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1、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能讀懂但是折現統計圖所反映的數據信息和
變化規律,了解其特點,體會用統計圖來整理數據的簡便性和直觀性。能對較為復雜的折現統計圖進行簡單分析,能初步進行判斷,通過對比,了解折現統計圖來反映一數據隨時間變化的趨勢。能根據收集的數據判斷可以用什么樣的統計圖來整理,會繪制折現統計圖。
2、經歷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實踐活動,獲得解決問題的數學活動經驗;
點:數量
復習條形統計圖 折線統計圖 體溫圖(落點:簡單直觀)
線段:上升或下降
兩幅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共同點:適合反映一數據隨時間變化的趨勢) 判斷繪制 回顧(數據整理的方法,用數學來表達,體會數學學習的意義。) 3、引導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經歷用折現統計圖來整理數據的思維過程,感受統計圖的簡便性,從而感受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教學重點:掌握折現統計圖的特點。
教學難點:能讀懂較為復雜的折現統計圖。
教學過程
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意圖 技術應用 時間安排 1、談話引入 呈現學習材
料提問,引導
學生思考。 觀察思考
復習條形統計 圖的特點 PPT
5分鐘
2、新授部分 呈現學習材
料提問,引導
學生思考。
觀察分析 討論比較
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征 PPT 20分鐘
3、應用 收集材料個 別輔導
繪圖 在繪制統計圖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統計圖 的特點 PPT 15分鐘
4、歸納總結 呈現學習材
料,引導學生
總結 觀察思考 歸納總結回顧 反思
PPT 5分鐘
學習效果評價
評價方式: 1、
小洪把室內氣溫的變化畫成下面的統計圖. (1)小洪每隔_____時測量一次氣溫.
(2)從這一天8:00到18:00的氣溫從總體上說是如何變化的?_____.
2、
10. 如圖是小巧騎自行車郊游情況統計圖,請看圖填空. 小巧在途中休息了_____小時;
小巧從9時到11時這段時間的平均速度是______千米
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未使用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300-500字數)
本節課的設計與以往未使用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相比有兩大特色: 1、展示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于突破重點和難點。
目前的教育改革提倡學段貫通式的培養模式,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讓學生看到知識的形成過程,看到知識的來龍去脈,應該是學段貫通培養的措施之一。
統計表、統計圖都是整理和表達信息的方式。統計圖又分為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其中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關系很密切,從功能上看,它們都能表示數量的多少,條形統計圖是用直條的高度來表示數量的多少,折線統計圖是用折線上的點來表示數量的多少。折線統計圖因為將孤立的點練成了線段,所以更能清楚的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那么折線統計圖是怎樣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本節課教師使用了PPT的動態演示,把條形統計圖的紙條縮成一個點,讓學生看到了“點”是怎么來的;之后,讓學生用手演示每一個點的位置,感受點與點之間的線段,再利用PPT將學生用手比劃的過程演示出來,引出了折線統計圖中的“線段”。通過PPT課件的演示,不僅使學生看到了折線統計圖實際是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變化而來的,同時為后續引導學生探究折線統計圖中“點”和“線段”的作用做孕伏。信息技術手段將條形統計圖變化為折線統計圖的動態過程,是傳統的教學手段所無法替代的。
2、加大課的容量和密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本節課通過三次對比使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第一次是將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對比,突出折線統計圖不僅可以表示出數量的多少,更能清楚的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第二次是將折線統計圖和信息的文字表述方式對比,突出用折線統計圖在整理和表達數據時更直觀、簡介和全面;第三次是將兩幅折線統計圖進行對比,使學生體會折線統計圖更適合整理和表達事物在一段時間內的變化情況。這三次對比都是利用PPT呈現的學習材料,節省了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在課的開始和結束也是利用PPT呈現了整理和表達信息的幾種不同方式,文字、統計表、統計圖,讓學生觀察感受,利用計算機技術展示學習材料,快速簡潔,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設計時力圖體現以下二個教學特色:
1、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示知識形成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統計表、統計圖都是整理和表達信息的方式。統計圖又分為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其中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關系很密切,從功能上看,它們都能表示數量的多少,條形統計圖是用直條的高度來表示數量的多少,折線統計圖是用折線上的點來表示數量的多少。折線統計圖因為將孤立的點練成了線段,所以更能清楚的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那么折線統計圖是怎樣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本節課教師使用了PPT的動態演示,把條形統
計圖的紙條縮成一個點,讓學生看到了“點”是怎么來的;之后,讓學生用手演示每一個點的位置,感受點與點之間的線段,再利用PPT將學生用手比劃的過程演示出來,引出了折線統計圖中的“線段”。通過PPT課件的演示,不僅使學生看到了折線統計圖實際是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變化而來的,同時為后續引導學生探究折線統計圖中“點”和“線段”的作用做孕伏。信息技術手段將條形統計圖變化為折線統計圖的動態過程,是傳統的教學手段所無法替代的。
2、環節清楚,落點明確,在對比中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在引入環節是通過三個層次引出折線統計圖的。首先,呈現出一幅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說出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是通過直條的高矮能看出數量的多少;其次,利用電腦課件將直條縮成一個個點,問:還能看出數量的多少嗎?給出2012年“點”的位置,讓學生估計,確認:將直條縮成點依然可以表示數量的多少;第三個環節,讓學生用手比劃每個點的位置,問:在用手演示每個點的位置時,除了感受到點,還感受到什么?從而引出“線段”,課件演示學生用手比劃的過程。 在引導學生認識總結這項統計圖的特點時,教師設計了三次對比,環環相扣,逐層深入,落點明確。第一次是將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對比,突出折線統計圖不僅可以表示出數量的多少,更能清楚的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第二次是將折線統計圖和信息的文字表述方式對比,突出用折線統計圖在整理和表達數據時更直觀、簡介和全面;第三次是將兩幅折線統計圖進行對比,使學生體會折線統計圖更適合整理和表達事物在一段時間內的變化情況。這三次對比都是利用PPT呈現的學習材料,節省了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不足之處:
作為統計知識的教學,應該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全過程。鑒于課的時間有限,可以將這部分內容放在課前。讓學生調查2006年到2011年青少年參加機器人大賽隊伍數量的情況,并將調查到的信息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復習部分的文字的表達方式、統計表、條形統計圖都處于學生之手,教師把學生的作品照下來,利用PPT展示這樣的方式更好。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