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國家利益至上
所屬欄目:高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八課第二框《堅持國家利益至上》湖南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八課 走近國際社會 第二框 堅持國家利益至上
【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識記國際關系的含義、內容和基本形式。理解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是國家利益,在維護本國利益的同時,必須尊重他國合理的國家利益。
能力目標:通過中美交往的具體事例,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判斷國際社會政治現象的能力,培養理性思維能力和合作探究學習的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堅定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培養歷史使命感,提高團結協作意識。 2.核心素養
政治認同:認同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堅定地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培歷史使命感。 科學精神:理性看待當代國際社會風云變幻,國際關系復雜多變的實質、原因等,透過現象看本質。
公共參與:通過具體視頻資料,分析維護我國國家利益的重要性及積極措施,培養世界眼光,增強自身責任感。 【本框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本框教材內容有三目:“國際交往剪影”, “決定國際關系的因素”, “堅定地維護我國的利益”。第一目是本框知識的情境導入,第二目闡釋了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第三目闡釋維護我國國家利益的必要性和積極做法。 2.教材地位分析:
本單元學習有關國際社會和我國外交政策的知識。要正確認識我國的外交政策和對外活動,必須了解其背景和依據,這就需要了解國際社會的基本情況和基本知識,了解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目的,本框《堅持國家利益至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3. 教材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堅定地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教學難點:如何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學情分析與學法指導】
1、學情分析:高一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認識了現實生活中常見的政治現象,也懂得一些政治學的基本知識,但是對國際交往的有關認識還只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需要通過教學進一步提升,獲得理性科學的認識和思考。 2、學法指導:
通過三個具體視頻,設置三個情境問題,層層深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培養理性思維和科學分析能力。 (1)多媒體教學法,展示有關音像資料,使教學直觀、豐富。
(2)情景教學法。創設三個不同的情景,并設置相關問題,讓學生在國際交往的具體情景中,運用有關知識理性認識,培養科學精神和政治認同。 (3)自學導引、合作探究和教師釋疑講解相結合。自學導引,讓學生帶著情境問題自學,對本課的基本知識點有一個基本認識。合作探究,通過兩個具體視頻,設置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探究思考,自主合作學習,培養公共參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學生播報國際新聞,多媒體課件展示近期國際交往剪影:
3
圖一“中美關系由寒冬走向暖春”;圖二“親望親鄰,鄰望鄰好,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泰國總理、俄羅斯總統、吉爾吉斯斯坦總統、朝鮮勞動黨委員長”;圖三“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共謀區域合作未來”;圖四“中日關系,也曾是親如朋友的鄰居,也曾有硝煙彌漫的戰爭”“英國,當年沖破重重阻擾入歐,如今費盡周折脫歐”。 講授新課:
播報主持人的國際新聞帶領我們“走近國際社會”,探討“國際關系及維護國家利益的有關知識”。今天學習第八課第二框《堅持國家利益至上》。
課件展示學習目標定位:①理解國際關系(實質、基本形式和決定性因素)。
②堅定地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依據和要求)。
環節一
請大家閱讀教材p96第1至5段,梳理知識,思考問題。
情景問題一:國際社會風云變幻,國際關系復雜多變,其實質是什么?基本表現形式有哪些?背后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 教學流程:
1.織織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p96頁前5段,形成圓桌會議形式(5個小組5個圓桌)交流認識,了解國際關系的實質、基本形式和決定因素,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構建開放的、包容的學習氛圍。
2.學生上臺展示自學與小組交流得出的認知,根據學生的展示情況,為學生釋疑解答,幫助學生梳理整合知識。
3、通過對中美兩國交往的一些重要事件節點,分析國際關系表現的基本形式及背后的決定因素。
學生活動:學生形成圓桌會議(分成五個小組,形成五個圓桌),交流思想,對情景問題一“國際關系的實質、基本形式和決定因素”,形成正確的認識。
4
教師解疑答惑:①國際合作的領域有哪些方面?(開展多領域的合作: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②競爭對手是敵手嗎?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什么?(不一定是,要開展良性競爭,互利共贏。當國際關系有競爭轉化成沖突時,要磋商談判,由對抗轉化為對話。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③國家利益是誰的意志和利益的體現?國家利益是影響國際關系的唯一因素嗎?(國家利益是一國統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體現,不是影響國際關系的唯一因素。國際關系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多媒體課件展示知識梳理。 知識梳理
一、國際關系:實質、基本形式和決定因素 1、實質
國際關系是指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國際關系實質是一種利益關系。
用丘吉爾的這句話“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較容易理解國際關系的實質。 2、基本形式:競爭、合作與沖突。
合作:國際行為主體之間相互利益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在一定問題領域中進行政策協調行為。(雙邊合作是傳統的國際合作方式,多邊主義在國際舞臺逐漸興起。合作的領域有政治、經濟、軍事以及科技、文化、環境等。)
競爭:國家間的競爭應該是良性競爭、互利共贏,不應將競爭對手視為敵人,更不能自我樹敵。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沖突:包括經濟、軍事等因素的競爭和對抗,也包括思想觀念、文化價值和政治制度的等因素的碰撞和對立;包括暴力沖突(如戰爭)和非暴力對抗(如輿論抗議、外交沖突等)。
5
通過對點思考“中美關系“打-停-談”這一節奏將成為未來新常態”,理解國際關系的三種基本表現形式。 3、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
(1)國際關系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國家利益不是抽象的,是該國統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體現。
(2)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利益的對立是引起沖突的根源。
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國家力量也是影響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
課例分析:課件展示中美交往的兩組鏡頭,分析兩國關系的表現形式及背后的原因。
學生活動:學生形成圓桌會議(分成五個小組,形成五個圓桌),交流思想,討論問題“中美兩國在哪些方面存在共同利益?利益對立的表現有哪些?” 師生、生生思想交流與碰撞:中美關系由冰凍狀態到破冰之旅再到融冰之路,說明中美之間存在廣泛的共同利益:中美經濟的互補性非常強,中美在氣候變化、發展、網絡、反恐、防擴散、糧食安全等方面都存在共同利益。雙方都需要穩定的國際環境進行投資,雙手都需要對方的經濟持續發展。甚至有人說中美在經濟上是“一毀俱毀”的狀態。因此,中美合作是必然。
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在政治、軍事領域,中美雙方都難免存在分歧,利益會對立。一個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面對發展道路不同的發展中大國,打壓制衡之心從不曾變,干擾涉足之意從未止息。當對方國力上升逼近其“警戒線”,出手遏制幾乎是必然之舉。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美國優先戰略”,對中美、對世界造成不程同度的傷害。正是這些利益分歧使得中美關系敏感而多變,導致中美關系在競爭中出現沖突和不愉快的音符。
其實,不僅中美關系如此,國際關系變化多端的原因皆是為此。當年英國費盡周折“入歐”,如今又沖破重重壓力“脫歐”絕不是單純折騰,背后都是因為利益。無論神話,還是現實,國際關系中既有血腥的殘酷戰爭,也有良好的深情
6
合作,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人際交往都有朋友圈,國際交往也不例外。“美國在退群,中國在建群”,國際交往中,兩國的朋友圈不斷發生變化。從本質上說,都是根據國家利益做出的選擇。 環節二
請大家觀看視頻《新聞聯播國際銳評:中國已做好全面應對的準備》,閱讀教材p96第6段至p97頁內容,梳理知識,思考問題。 情景問題二:
①中美經貿摩擦表現為國際關系的哪種基本形式?兩國產生經貿摩擦的根源是什么?
②結合視頻材料說明我國的態度。
③結合教材知識說明我國處理經貿摩擦關系態度的原因和措施。 教學流程:
1、組織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p96第6段至p97頁內容,學生自主思考情境問題二,然后小組討論交流意見并回答問題,了解中國堅定地維護國家利益的依據及措施。
2、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為學生釋疑解答,幫助學生梳理整合知識。 學生活動:學生形成圓桌會議(分成五個小組,形成五個圓桌),交流思想,對情景問題二,形成理性的認識。 師生、生生思想交流與碰撞:
①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經貿摩擦歷時一年有余,磋商十一輪,是由美國挑起的一種由競爭轉化為沖突的國際經貿關系,產生的根源是中美兩國國家利益的對立。在這場指向中國的貿易戰中,受到傷害的不止是中國,更是基于規則的國際貿易秩序、開放包容的世界經濟體系、和平發展的人類進步潮流等。
7
②面對經貿摩擦升級的威脅,中國原則立場始終堅定:“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著眼于全人類的共同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共同利益,我們不愿打;因為有道路、制度、文化等全面自信,我們不怕打;為了捍衛尊嚴與底線,必要時不得不打。“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關于“打”的有力回擊,傳遞出一個大國的理智、包容與自信,也增強了各國共同維護和平與發展的共同利益的決心與勇氣。 ③多媒體課件展示知識梳理。 知識梳理
二、堅定地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1、依據(為什么?)
(1)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權益。 維護國家利益是各國制定和確定對外政策的基本依據,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任何國家都不應以維護本國國家利益為由,侵犯別國的主權和安全,干涉別國內政。侵犯別國主權、內政的行為,是非正義的、錯誤的,應當受到譴責和反對。 (2)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是完全正當的、正義的。我國倡導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就是以人民安全為宗旨,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堅持以人為本。“做人民的安全衛士,做同胞的諾亞方舟” 2、要求(如何做?)
(1)任何國家都不應以維護本國國家利益為由,侵犯別國主權和安全,干涉別國內政。
(2)我國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國家的主權和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實施科教興
8
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有實力才有地位,有地位才有作為。 (3)我國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要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比如中國免除最不發達國家的債務,既是維護我國的長遠利益,又兼顧了其他國家的合理關切,有助于切實改善當地人的生活,更是大國風范的體現,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中國承擔起更多責任。 環節三 教學流程:
觀看視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一步設置情境問題,讓學生的思維更拓展,認識更深刻,思想得到升華。
情景問題三:運用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提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現象的認識。
1、學生討論交流思想,對中國提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理性認識。 2、根據學生的討論交流情況,師生一起探討共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國際背景、意義及中國的踐行舉措。
學生活動:學生形成圓桌會議(分成五個小組,形成五個圓桌),交流思想,對情景問題三,形成初步的理性認識。
師生、生生思想交流與碰撞:共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國際背景,意義及中國的踐行舉措) 1、堅守公心(大國視野)
(1)國際背景:環顧當今世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浪潮此起彼伏,貧富差距擴大、全球氣候變暖、恐怖襲擊頻發等問題交織難解,國際關系復雜多變,全球治理秩序亟待改革完善……“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時代之問(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詞)發人深省。
9
中國智慧:中國提出破解難題的“四個堅持”:堅持公正合理,堅持互商互諒,堅持同舟共濟,堅持互惠互利,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國擔當。
(2)意義:擯棄零和博弈的陳舊思維,不搞強權獨霸,開辟一條合作共贏、共商共享的文明發展新道路,是一種融合國際關系的合作性與沖突性、國家利益的共同性與差異性的新理念,有利于維護全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推動建立國際新秩序,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2、踐行公道(大國擔當)
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引領人類發展的遠大理想,更是腳踏實地的扎實行動。中國敞開胸懷與世界分享機遇。為擴大進口,去年舉辦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市場、中國消費紅利令世界受益。中國真心實意助推全球發展。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沿線國家正在收獲累累碩果。中國堅定履行對國際社會的承諾。秉持公理,強調在追求本國利益的同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中國風范贏得世界人心。
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歷史大勢不可阻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實踐,必將奏響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交響。
教師小結: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在國際合作中,要踐行正確的義利觀,我們要注重利,更要注重義。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國家如此,個人更應如此。孔子曾說過: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不可取。 環節四
知識體系(課件展示): 一、國際關系
1、實質和基本形式(是什么)
10
2、決定性因素(為什么) 二、堅定地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1、依據(為什么) 2、要求(如何做) 環節五
課堂練習:當堂訓練達標,課件展示相關練習,學生輪流作答。
課外思考:在堅定的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上,祖國的做法讓我們無比自豪和驕傲,那么作為有志青年,我們應如何維護國家利益呢?
青年學生:①樹立國家觀念,增強民族自豪感;(觀念)②努力學習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素質)③履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同一切損害國家利益的現象作斗爭。(義務)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