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木葉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5閱讀鑒賞《說“木葉”》天津市 - 濱海新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5閱讀鑒賞《說“木葉”》天津市 - 濱海新區
必修五《說木葉》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鍛煉學生提取課文關鍵信息、總結歸納分析的能力;
2. 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及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的特質,提高學生古典詩歌的鑒賞力;
3.通過練習訓練學生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學習重點】:分析課文,提取關鍵信息,總結歸納文章要點及中心。
【學習難點】:理解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詩歌中的同類現象。
【預習作業】:1、細讀課文,提取各段觀點句,理清全文思路,歸納全文中學觀點。
2、了解作者林庚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如今“呵呵”已成為網絡熱詞,并衍生出“哦呵呵”“呵呵噠”“你呵呵我”等網絡流行語,那么同學在聊天中會用使用“呵呵”表達那些情感呢?
(預設:開心、憤怒、無奈、無語、嫌棄……)
可見“呵呵”的走紅源于,一個簡單的詞語便可以蘊含極豐富的內涵和情感。作家韓少功曾說過:“暗示是意義的滲透,也是對感官和心智的一種考驗。”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意象的暗示意義更加豐富。如“月”這一意象,它既可以抒寫“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孤寂,也可以描摹“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既可以傳達“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的牽絆,亦可以渲染“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凄涼。
智慧的林庚先生,就是從古典詩詞中“木葉”意象的內涵入手,為我們闡明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說“木葉”》(板書)
二、預習展示
1、作者介紹 (學生展示課前預習的作者介紹,教師適當補充關鍵點)
林庚,我國現代著名詩人,詩歌研究家。畢業于清華大學中文系,歷任廈門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教授。文學專著《詩人李白》、《中國文學簡史》等。在唐詩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論點是“盛唐氣象”。
2、社科文如何尋找觀點句 (師生共同回憶)
社科文 1材料句(詩句)——非重點
2觀點句 A位置——首句、尾句、材料前后總結句、(問句)
B性質——陳述性、議論性
三、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以我們剛剛回憶的提取社科文關鍵信息的方法為指導,再次速度課文,重新梳理大家在預習中整理出的答案,明確文章各段觀點句以及作者是如何說明各段觀點的。同學們可以組內相互交流,共同訂正答案。(3-5分鐘,重新訂正答案)
(討論結束,學生展示)
問:第一段的中心是哪一句?位于段落的什么位置? 在文中有何作用?
1段: “木葉”突出的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末句;點明題目,突出主旨。
問:作者是如何引出這一結論的?
作者通過例舉從屈原的《九歌》到王褒(北朝)的詩歌說明木葉受歷代詩人喜愛。
第二段的關鍵句不好尋找找,請同學們關注問句
問:作者是如何步步設問并逐步解答推到問題的?
首先在原文第一行“木葉”是什么?“木葉”就是“樹葉”
進一步提問為什么很少用“樹葉”?“樹”倒是很常見的,可是為什么單單“樹葉”就不常見了呢?“樹葉”是簡稱之為“葉”,是出于文字洗練的緣故。
隨后作者進一步提問,但為什么一遇見“木葉”的時候就不再考慮洗練的問題了?點明洗練不能作為“葉”獨用的理由 ,詩人們寧可不洗練也用“木葉”。
隨后作者進一步舉例說明,“樹葉”無人問津,而“木葉”從屈原開始不僅被喜愛而且不斷發展直到杜甫《登高》中的“落木”。杜甫寧可省掉木葉之“葉”也不肯放棄“木葉”之“木”。寧可不合語法邏輯也用“落木”。
問:通過推到作者得出什么結論在文章的什么位置?
得出結論:從“木葉”發展到“落木”,關鍵在“木”字。在第三段的開頭。
問:請同學們繼續關注第三段,找出第三段的關鍵句又是哪一句?
3段: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很多,詩歌語言不能光憑借概念)
問:那么 “木葉”和“樹葉”的異同是什么?
概念上,“木葉”=“樹葉”; 詩歌形象思維中“木葉”形象性突出。
穿插拓展小練習
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同樣的概念,不同的表述方法內涵會各不相同,我們來看一組例子,共同感受一下。
問:幻燈片的上的五句詩中分別出現了“見”“望”“覽”“窺 ”“視”“顧”幾個動詞,從概念上來講他們都是什么意思?(看)從內涵上來講,每個字在詩句中各有什么意味,表達了什么情感呢?同學可以選擇自己人比較理解的為大家解讀。
A悠然見南山 隨意、悠然自得
B舉頭望明月 眺望、盼望、相思
C一覽眾山小 俯視、全景
D窺鏡而自視 窺探、偷偷看、不自信,審視、不相信
E拔劍四顧心茫然 顧盼、迷惘、茫然
請同學們回歸課文,第三段中作者指出,詩歌形象思維中“木葉”形象性突出,其實都在“木”字上,并引出對 “木“字的進一步分析。
問:文章的那幾段在分析木的藝術特征?(4-6段)
問:第四段的中心句或關鍵詞是什么?
4段:a“高木”空闊b“木”比“樹”更顯得單純c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末句)
問:作者是如何得出這一結論的?
作者從詩人在什么場合用“木”字這一問題入手,得出木葉多秋風落葉的季節的結論。
隨后作者用吳均《答柳惲》中“寒風掃高木”沒有落葉的形象與曹植《野田黃雀行》“寒風掃高木”顯然是落葉的景況進行對比,推出“高樹”飽滿,“高木”空闊等三個中心句。
問:第五段在說明什么問題?關鍵句是哪一句?
5段: 要說明“木”何以有這樣的特征——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暗示性的問題 (首句,承上)(無整句答案,提取關鍵詞)
“暗示性”=概念的影子、潛在力量,與概念交織豐富多彩、富于感染性啟發性(朱光潛《咬文嚼字》第五段,語言具有表面意和聯想意 → 暗示≈聯想
問:作者是如何對“木”的暗示性進行解讀的?
作者進一步分析例子“木”有“木頭”“木料”“木板”的影子 → 想到“樹干”不想到“葉子” → “葉”被排斥到“木”的疏朗形象外 → “木”暗示落葉
c“樹”繁茂與“葉”的形象不排斥 → “樹葉”簡化為“葉”}
問:關注第五段首末句 (“這里有還需要說道“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第五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承上啟下、點名主旨
問:第六段的中心句或關鍵詞是什么?
6段:“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氣息。 (材料句前,議論性句子)
問:作者是如何論證這一觀點的?
暗示顏色性,“樹”褐綠色,“木”黃色、干燥
屈原《九歌》“洞庭波兮木葉下”窸窣飄零、微黃,離人嘆息游子漂泊VS曹植《美女篇》“落葉何翩翩”春夏之交,飽含水分,繁密VS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雨中黃葉樹”長滿在樹上,蒙蒙細雨中,無干燥感 → “木葉”屬于風不屬于雨,屬于爽朗的清空不屬于沉沉陰天,典型的清秋性格
“落木”VS“木葉”=更空闊無葉之綿密VS疏朗綿密交織}
問:第七段的中心句?
7段:語言一字之差,概念相去無幾,藝術形象領域一字千里 (總結)
師生共同梳理全文結構
愛“木葉” 藝術特征1
棄“樹葉 → 關鍵 “木” → 語言的暗示性 → 一字之差 千里之遙
藝術特征2
提取文章主旨 詩歌意象的暗示性、聯想意義
確切——概念——直指;空泛——潛在——含混。
五、延伸練習
1、問: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例子比比皆是,如我們非常熟悉的歲寒三友和四君子花,他們有什么樣的內涵?
A 歲寒三友 四君子花 各有特色:松、竹、梅、蘭、菊
共同暗示:高潔、堅忍、澹泊、傲骨
可見有些暗示已成傳統。問: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意象具有什么約定俗成的暗示性意義?
B常見意象 a月:思鄉懷人懷古。 b梧桐:悲秋,愁,凄苦。 c折柳:送別。杜鵑:悲苦、哀怨、悲凄、思歸、鄉思。 d鴻雁:書信、相思。 e白云:思友、歸隱。 f蟬:餐風露宿的雅士、高潔。 g芳草:離恨、別愁。 落花:生命的短暫、惜春、傷時、死亡的憂傷。 h南浦、長亭:送別。 i西樓:相思、憂愁。
2、古詩文中的意象不僅意蘊豐富,而且看似平凡的意象往往耐人尋味,如我們常見的“泥土”,請同學認真閱讀詩句并思考,詩句中的“土”、“泥”各有什么內涵?
A汗滴禾下土。李紳 干燥、正午、辛勤
B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張養浩 塵土、破滅、衰亡、消逝
C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柔軟、濕潤、保護、孕育
D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細膩、新生、春意
3、詩歌意象的暗示意義一般比較豐富,咀嚼詩歌語言的暗示意要認真探究語境,請同學們看著兩句詩中“深”這一意象的內涵有何不同。
A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草木高、掩映,衰敗、荒涼
B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幽深、寧靜、與世隔絕
4、看樣子,詩歌意象的內涵還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樣是“木”這一意向,下面這兩句詩中的“木”的暗示意義與文中提到的相同嗎?分別是什么?
春晚群木秀+陰陰夏木囀黃鸝 秀麗、挺拔、茂盛、陰涼
由此可見盡信書不如無書,詩歌語言重在結合語境,揣摩分析。
六、拓展練習 合作探究
知識的學習貴在學以致用,理解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我們來共同探究下面三首詠梅詩詞中“梅”這一意象的不同內涵。請同學們分組合作學習,一、二組同學探究第一首詩歌,三、四組同學第二首、五六組同學第三首。
1、《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高貴圣潔)2、卜算子•詠梅》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不幸遭遇,孤芳自賞,“寂寞開無主”的無奈、“黃昏獨自愁”的凄涼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3、《卜算子•詠梅》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達觀堅定,高貴純潔,超越時空的壯美,豪放樂觀,振奮人心。)
五分鐘小組討論,班內分享成果。
六、課下作業
1、閱讀下面三首詠柳詩,說明詩中柳樹各自的特點和詩人寄寓的思想感情。并仿照本文評論的寫法,將自己對“柳”這一意象的分析和論說,寫成一篇小短文。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詠柳》 曾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垂柳》 唐彥謙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
2、課后閱讀比較 鐘愛木葉鐘愛青(選作)
青與綠 林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草與柳在古代詩詞中一直經常這樣地同時并見,要說明其間的緣故,根本上還是因為都涉及春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柳樹是代表著春風的,而草則又與春天共其命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春回在地信息,首先就體現在草與柳的變化上。“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卻近無”,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無的草的痕跡,便宣告了春天的來臨。“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功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柳枝上剛萌發出點點的細葉,料峭的春風便已來到了人間。這個細節,詩詞中又稱為“柳眼”,仿佛在說碧玉妝成的柳樹,忽然從睡夢中一覺醒來,睜開了眼睛,同時也就是春天的開始了。所謂“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草透出了綠意,柳睜開來眼睛,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綠色世界啊。
世界是綠色的,可是詩人卻愛說“青青河畔草”,“青青夾御河”,“渭城朝雨 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綠色、所謂“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可是卻非說“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青春復隨冠冕人,紫禁正耐煙花繞”。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卻不說踏綠。春天喚做青陽,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稱為青年,那么到底是誰代表著春天呢?
綠與青原是相近的綠色,所以春天又稱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綠。綠草可以稱為青草,綠柳卻不能稱為青柳,但是“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卻又正是好詩。“春晚綠野秀”,這綠野卻很少稱之為青野。大概由于綠指的是具體的現實的世界,而青則仿佛帶有某種概括性的深遠意義。綠原是一種諧和的色調,在萬紫千紅的春天,綠乃是多樣統一的典范。而青則更為單純,凝凈,清醒,永久,松樹因此就都稱為青松。所謂青山綠水,何嘗不正是兩種性格的說明呢?這里或者會給我們帶來一點生活中的啟發嗎?誰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長在呢?但這只是一種理想,從現實到理想,從具體性到概括性,本來是綠的卻說成是青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青青。
七、課堂小結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