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血紅蛋白的,提取和分離
所屬欄目:高中生物優(yōu)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生物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專題5課題3血紅蛋白的提取和分離-重慶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lián)本站系客服
生物技術實踐專題5課題3血紅蛋白的提取和分離-重慶市求精中學校
《血紅蛋白的提取和分離》教學設計
教學課題 選修1專題5課題3血紅蛋白的提取和分離 課 型 新授課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位于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模塊的專題5課題3。血紅蛋白是人類最早推測出分子量的蛋白質,也是人類最早系統(tǒng)地闡明結構和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血紅蛋白的每一項研究,都見證了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進步,折射了近、現(xiàn)代生物學的發(fā)展歷程。很多學校因為:柱層析造價高、添裝柱要求高、實驗耗費時間長等原因,沒有開設該實驗。我希望通過開展課前小組實驗,錄制視頻等,來解決學生理解困難、容易混淆的問題,通過實際操作嘗試從血液中提取和分離血紅蛋白,讓學生充分了解色譜法、電泳法等分離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原理。 學情分析
高二下學期的學生,已經知道血紅蛋白能夠攜帶O2和CO2,但是不知道從復雜體系中分離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已經具備一定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但是實驗設計、科學探究的能力仍需加強。 教學目標
1.生命觀念:
通過介紹血紅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樹立結構與功能觀,認識生物的統(tǒng)一性、復雜性。 2.科學思維:
尊重實驗事實和證據(jù),崇尚嚴謹和務實的求知態(tài)度,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設計改進實驗。 3.科學探究:
針對血紅蛋白的提取和分離,培養(yǎng)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實施方案以及對結果的交流與討論的能力。 4.社會責任:
通過血紅蛋白研究歷程的回顧,讓學生學會以造福人類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積極運用生物學知識和方法,關注蛋白質工程。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設計實驗:提取和分離血紅蛋白、血紅蛋白純度鑒定、探究血紅蛋白的功能。 2.教學難點:
課前學生實驗:①查閱資料、撰寫實驗方案、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分析;②樣品的預處理;色譜柱填料的處理和色譜柱的裝填;③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的操作。 教具準備:凝膠色譜柱,教學課件等。 教法分析
1、設計理念
根據(jù)新課程理念,高中生物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等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因此,我希望通過精心設計的一系列活動,培養(yǎng)學生這些方面的素養(yǎng)。 2、主要教法:
教師既要使用講授演示的方式進行教學,更要為學生提供實驗條件和必要的參考資料,指導其設計和進行實驗。要求學生在學習了有關知識的基礎上,自己設計實踐方案并進行實驗,安排學生收集和整理資料,撰寫報告,制作小報、互相討論。
①課前實驗:查閱資料、撰寫實驗方案→Step1兔血樣品處理與粗分離→Step2 凝膠色譜法純化血紅蛋白→Step3 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純度鑒定)→Step4 探究血紅蛋白運輸O2和CO2的功能。 ②課堂內容:情境引入→學生代表交流實驗過程、發(fā)現(xiàn)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教師歸納→反饋。
2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
由一張血常規(guī)化驗單引入本課題。再給出兩則資料,介紹血紅蛋白研究歷程。 今天,讓我們一起重走血紅蛋白提取和分離之路。
討論血常規(guī)化驗單,明確臨床上常以血紅蛋白濃度為指標衡量貧血。 明確:血紅蛋白是人類最早推測出分子量的蛋白質,也是人類最早系統(tǒng)地闡明結構和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血紅蛋白的每一項研究,都見證了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進步,折射了近、現(xiàn)代生物學的發(fā)展歷程。 通過生活情境,引發(fā)學生思考,同時引出本課題。
Step1 兔血樣品處理與粗分離 引導學生代表交流實驗過程、發(fā)現(xiàn)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 利用習題反饋,強
調:分離血紅蛋白溶液時,試管溶液分為四層。由上到下依次
為:甲苯層、脂溶性物質層、血紅蛋白、血紅細胞破碎物沉淀層。
學生代表交流實驗過程、發(fā)現(xiàn)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 1.實驗準備:
①用Na2HPO4和NaH2PO4配制磷酸緩沖液,以及磷酸緩沖液的作用。
②兔血預處理:取100ml燒杯,加入溶有3g檸檬酸鈉的50ml的生理鹽水,再加入50ml的血,攪拌、稀釋。4℃冰箱保存。 2.實驗步驟:
樣品處理(紅細胞洗滌-血紅蛋白的釋放-分離血紅蛋白溶液)-粗分離。 發(fā)現(xiàn)問題:①細胞破碎后,雞血紅細胞破碎物沉淀明顯多于兔血,哺乳動物更適于這個實驗。②教材建議的500r/min離心2min,效果不佳,查閱資料、反復實驗,發(fā)現(xiàn)2500r/min離心10min效果較好。 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
Step2 凝膠
色譜法純化
血紅蛋白
利用習題反饋,強調凝膠色譜法原理:相對分子量較小的蛋白質容易進入凝膠內部的通道,路程較
長,移動速度較慢;
相對分子量較大的
蛋白質無法進入凝膠內部的通道,只能在凝膠外部移動,路程較短,移動速度較快。
學生代表交流實驗過程、發(fā)現(xiàn)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
1.凝膠色譜法的原理。
2.實驗過程:凝膠色譜柱的制作-交聯(lián)葡聚糖凝膠的預處理-凝膠色譜柱的裝填-平衡-樣品的加入和洗脫-收集。
①裝置改進:用一次性輸液管替代尼龍管,利用流量調節(jié)器控制流速。 ②交聯(lián)葡聚糖凝膠的預處理:一種方法是用蒸餾水浸泡24h溶脹;另一種方法是用磷酸緩沖液加熱2-3小時溶脹。第二種方法不僅時間短,還能除去凝膠中可能帶有的微生物,排除凝膠內的空氣。
③如果紅色區(qū)帶均勻一致地移動,說明色譜柱制作成功。
通過介紹血紅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樹立結構與功能觀,認識生物的統(tǒng)一性、復雜性。
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
Step3 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純度鑒定)
利用習題反饋,強調:①SDS能使蛋白質發(fā)生完全變性。由幾條肽鏈組成的蛋白質復合體在SDS的作用下會解聚成
學生代表交流實驗過程、發(fā)現(xiàn)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 1.電泳的原理。 2.SDS的作用。蛋白質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膠中的遷移率:只取決于蛋白質分子的大小。
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
3
單條肽鏈,因此測定的結果只是單條肽鏈的分子量。
②蛋白質在聚丙烯酰胺凝膠中的遷移率:取決于它所帶凈電荷的多少以及分子的大小等因素。
3.實驗過程:配置試劑-灌膠、插入梳子-點樣-電泳-染色-脫色。 4.實驗現(xiàn)象:左側點的樣品是未純化的血紅蛋白,雜帶特別多。右側是凝膠色譜法純化后的血紅蛋白,分離出了兩條帶。與蛋白marker對比,這兩條帶對應的分子量在15000-25000,與血紅蛋白α、β鏈吻合。
Step4 探究血紅蛋白運輸O2和CO2的功能 引導學生明確科學
探究的過程:提出問
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開展實驗,驗證假設。 鼓勵學生就發(fā)現(xiàn)的
問題作出其他假設,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代表交流實驗過程、發(fā)現(xiàn)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 1.實驗裝置。 2.實驗原理。 3.實驗過程: 發(fā)現(xiàn)問題:通入氧氣時血紅蛋白溶液呈現(xiàn)暗紅色,通入二氧化碳時無明顯現(xiàn)象,好像與初中課本知識不符。
假設一:血紅蛋白不能攜帶氧氣和二氧化碳。
修改實驗方案:將血紅蛋白溶液換成血液,
再進行實驗。
實驗現(xiàn)象:血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呈現(xiàn)暗紅
色,再通入氧氣又呈現(xiàn)鮮紅。 假設二:血紅蛋白在制造氧氣和二氧化碳時因氧化還原或高溫失活,喪失其運載氧氣與二氧化碳的性質。 修改實驗方案:在盛放血紅蛋白的試管和氧氣發(fā)生裝置之間增加了冷卻裝置。 實驗現(xiàn)象:通入氧氣時血紅蛋白溶液呈現(xiàn)暗紅色,通入二氧化碳時無明顯現(xiàn)象。 假設三:血紅蛋白在過量、過純的氧氣作用下生成高鐵血紅蛋白。
為了驗證假說三,學生還在繼續(xù)探究。。。
培養(yǎng)學生科
學思維和科
學探究能力。
課堂小結 展示:部分蛋白質研
究方面獲得諾貝爾獎情況。 鼓勵學生繼續(xù)進行科學探究。
1.了解部分蛋白質研究方面獲得諾貝爾獎
情況。
2.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再探究。 培養(yǎng)學生社
會責任。
板書設計: 5.3血紅蛋白的提取和分離
Step1 兔血樣品處理與粗分離 Step2 凝膠色譜法純化血紅蛋白
Step3 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純度鑒定) Step4 探究血紅蛋白運輸O2和CO2的功能
視頻來源:優(yōu)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