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由來
所屬欄目:高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第一節課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由來-廣東省 - 廣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第一節課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由來-廣東省 - 廣州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由來”的教學設計簡述
一、基本目的
本節課為高一年級新授課。教師力圖借用“5E”教學模式,通過吸引探究解釋拓展評價等環節,以進化論的產生歷程作為背景,讓學生了解生物進化理論的歷史,明確何為可驗證的科學解釋,在生物學事實和證據的基礎上,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嘗試培養學生理性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
二、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討論“科學解釋的基本特征(三個左右)”,紙筆記錄。教師分類統計。
三、教學實施
Ⅰ. 吸引(Engage)
通過回顧必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材料,讓學生思考:自古以來人們對于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統一性的形成是如何解釋的?
Ⅱ. 探究(Explore)
1. 給學生發引自古希臘的恩培多克勒的材料1,在班上大聲朗讀這個故事或者讓學生讀。 2. 提問學生認為恩培多克勒是如何解釋生物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你覺得這個解釋科學嗎? 3. 展示課前學生描述的科學解釋的基本特征,明確最關鍵的三個特征。
在黑板上寫副板書:“科學解釋的基本特征”——與已知事實相符;對未知事件作出預測;預測是可驗證的;等等。
4. 提問:恩培多克勒的解釋符合科學解釋的基本特征嗎?(師生討論達成共識)
Ⅲ. 解釋(Explain) 學生閱讀材料,分析兩位學者的觀點。
5. 給學生發以下資料(學生材料見附錄)
1) 材料2:來自19世紀博物學家拉馬克的文章 2) 材料3:來自19世紀科學家達爾文的文章
6. 學生分別閱讀這兩份材料,并完成其后的分析表格。
分析項目
分析內容
1)此解釋是否與已知事實相符?
2)根據這個解釋能否對未知的事件作出預測? 3)該預測是否可驗證?
7. 分享交流,解決問題。
Ⅳ. 評價(Evaluate)
8. 進一步思考討論:
1) 為什么今天大多數的科學家接受達爾文對于多樣性、統一性的解釋? 2) 在多樣性和統一性的哪些方面,達爾文未能作出科學的解釋?
3) 布置課外作業:學生分析孟德爾通過假說—演繹法提出其遺傳規律的過程中,哪些方面體現了科
學解釋的基本特征,并寫在材料4的分析表格中。
分析項目
分析內容
1)孟德爾提出的假說(解釋)是否與已知事實相符?
2)根據這個假說(解釋)能否對未知的事件作出預測?
3)該預測是否可驗證?
我們往往記住了許多正確的知識,卻沒想過這些知識為什么是正確的。
四、板書設計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由來
歷史人物 解釋 科學解釋的基本特征
與已知事實相符
對未知事件作出預測
預測是可驗證的
恩培多克勒 偶然結合 × × × 拉馬克 器官用進廢退 獲得性遺傳 √ √ √ 達爾文
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
√
√
√
附錄:
材料1 引自古希臘的恩培多克勒(公元前500-430)
地球上,曾經有許多額部在沒有脖子的情況下突然登場,手臂無需肩膀牽絆、自行閑逛,眼睛孤獨流浪,留得額頭和四肢獨自游蕩。
„„這些東西經過一次次的偶然逐漸湊為一體,在此基礎上其他東西漸次增替,出現了擁有無數只手的生物,其步伐如車輪滾動。身體兩側都有胸部和臉的生物被創造出來,后代中還出現了上半身為人下半身為畜的,或者人頭獸身的生物,還有擁有毛茸茸四肢的雌雄同體的生物。
這位博物學家是如何解釋生物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你覺得這個解釋科學嗎?
材料2 來自19世紀博物學家讓-巴蒂斯特·拉馬克(1744-1829)的文章
我將表明,當意志指揮著一只動物采取某種行動時,執行該行動的器官會立即受到微量的、某種液體的刺激,這成為了決定行動的因素。„„
因此隨之而來的是,這些有組織的活動的增強、延伸和發展得以大量重復,甚至創造出了完成這些活動所需的器官。我們只需認真觀察在我們周遭發生的一切,便會深信,這就是器官得以發展和改變的原因。
如今,經習慣性地反復使用而導致器官出現的改變,會通過繁殖下一代而被保留。如果這個變化對于某種在一起繁衍后代的物種個體是普遍存在的,則在相同環境中,這種改變會傳遞給后續的個體,后續的個體無需再像一開始那樣(大量重復活動的方式)重新獲得這些改變。„„
自然界漸次創造了所有動物物種,從不完美、簡單的到最完美的,漸漸創造了越發復雜的組織結構。這些動物在全球各種生境繁衍,就如我們觀察到的,這些生物從它們的環境中習得了與之相應的、經修飾的結構和習性。„„
第二個結論是我自己的總結:假定動物的習性受環境的影響。動物的部分或總體上的習性、結構和組織器官都在不斷被修飾,這種修飾甚至是巨大的。而出現這些修飾的原因都可以通過所有動物所在的環境條件得以解釋。
„„生活習性、生活方式以及環境中所有其他的影響,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動物體型和各個部分的形成。隨著新的體型的出現,動物也獲得了新的能力,漸漸地,大自然成功地改造了動物,使它們成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
分析項目
分析內容
1)此解釋是否與已知事實相符?
2)根據這個解釋能否對未知的事件作出預測? 3)該預測是否可驗證?
我們往往記住了許多正確的知識,卻沒想過這些知識為什么是正確的。
材料3 來自查爾斯·達爾文的文章(1809-1882)
由于每個個體都需要在生存斗爭中努力獲取生存資源,任何細微的變異,無論是結構、習性還是本能上的,只要有利于個體適應新的環境,就是對個體的活力和健康的合理解釋。至此,這難道還需要懷疑嗎?在生存斗爭中,擁有這些變異的個體有更好的機會能生存下來,而它們的后代繼承了這些變異,即使是很細小的,但也擁有更好的生存機會。經年累月,能存活下來的便能繼續繁衍,從長遠來看,即使是平衡的輕微改變,也會導致一些變異因死亡而減少,或因存活而增加。一方面是對生存的選擇,另一方面是對死亡的淘汰,還記得在短短數年間,Bakewell(18世紀英國農學家)對牛和Western對綿羊的培育的結果嗎?千百代之后,誰還能自欺地堅持這一模一樣的選擇原理不會在自然界產生任何效果?
„„假如有一群主要捕食兔子、但有時也捕食野兔(大型的兔子)的犬科動物,讓其組織器官發生輕微的變化(變異),讓這個變化使被捕食者兔子的數量慢慢下降并讓野兔數量增加。這將驅使狐貍和狗去捕獵更多的野兔。然而,它(狐貍或狗)的組織(身體結構)也輕微地發生了改變,那些具有最輕盈的體格、最長的四肢、最好視力的個體,即使差異是如此地細微,也會獲得輕微的優勢。這些個體會活得更久,并在食物稀缺的年月存活下來,也會養育更多能繼承這些細微變化的后代。而那些沒有那么敏捷的個體會被無情地摧毀。毫無疑問,千百代之后這會產生矚目的效果,即使與經人工精心繁育的靈緹犬(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犬)相比,狐貍或狗的體格也能更好地適應于捕獵野兔而不是兔子。同樣情況下,植物也將是如此。
分析項目
分析內容
1)此解釋是否與已知事實相符?
2)根據這個解釋能否對未知的事件作出預測?
3)該預測是否可驗證?
材料4 分析孟德爾的假說—演繹法
孟德爾通過假說—演繹法提出其遺傳規律的過程中,哪些方面體現了科學解釋的基本特征?
分析項目
分析內容
1)孟德爾提出的假說(解釋)是否與已知事實相符?
2)根據這個假說(解釋)能否對未知的事件作出預測?
3)該預測是否可驗證?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