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中國古代山水畫
所屬欄目:高中美術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美術人美版《美術鑒賞》第九課 中國古代繪畫擷英《中國古代山水畫》廣東省 - 珠海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美術人美版《美術鑒賞》第九課 中國古代繪畫擷英《中國古代山水畫》廣東省 - 珠海
教材分析
人民美術出版社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第9課《形神兼備 遷想妙得-----中國古代繪畫擷英》的內容由五個部分構成:1、我國早期的獨幅繪畫作品- --帛畫;2、敦煌莫高窟壁畫;3、中國古代人物畫;4、中國古代山水畫;5、中國古代花鳥畫。該課所選作品跨度大,涉及類別廣,用一、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是難以深入的。而中國古代山水畫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具有代表性,為了讓同學能在我國古代繪畫作品欣賞中形成對中國繪畫的基本認識,并真正的受到熏陶和感染,我選取了“中國古代山水畫”部分進行備課和設計,以期真正達到使同學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感知能力的目標。課本上中國古國代山水畫的內容較概括,只是闡述了幾幅典型作品和不同時期山水畫的風貌,關于文人畫和山水意境方面闡述的較少,但這恰恰是古代山水畫的精髓部分,所以我打算對此作相應的知識補充。
2教學思路與理念
根據學生的特點,充分展示同學自主學習、搜集、分析整理材料的能力,設計自由答辯環節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由興趣小組成員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解答其它同學們提出的問題,教師給予鼓勵性點評和知識補充 。依據教材編排,為了解決和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老師選擇元代倪瓚的《六君子圖》、宋代馬遠的《踏歌圖軸》、明代唐寅的《落霞孤鶩圖》三件典型的山水畫作品進行欣賞,以解讀文人繪畫的詩詞為線索,將品讀繪畫意境,感受人文情懷融合在作品欣賞中,讓同學在文學和繪畫的意境中找到共鳴,感受、體會到古代山水畫所帶了的美感和精神升華。學以致用,在課堂分組鑒賞活動中展示老師的山水畫作品,就真實的繪畫原作發揮聯想寫下一些貼切畫面意境的詩詞,在詩詞和繪畫中尋找意境平衡,老師尊重學生的審美感受與審美描述,支持學生的審美判斷,并進行點評和鼓勵。 時期山水畫的風貌,關于文人畫和山水意境方面闡述的較少,但這恰恰是古代山水畫的精髓部分,所以我打算對此作相應的知識補充。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中國山水畫和中西方風景畫的對比中了解中國山水畫的基礎知識,感知其中兩種文化帶來的不同類型美,并掌握作品對比欣賞的基本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搜索準備、互動答疑、師生合作、自主欣賞、小組討論等結合文學中詩詞的意境、表達和體會山水畫中的意境之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中國傳統藝術作品的欣賞,讓同學獲得情感的愉悅,尤其體會文人繪畫中蘊含的獨特魅力,提升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也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1、了解中西方繪畫的區別及多種繪畫風貌的藝術風格。
2、掌握中國文人畫的風格和對繪畫意境的表達方式。
難點:1、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山水畫的散點透視規律。
2、理解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和文人情懷。
5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繪畫作品。
6教學過程
6.1第一學時
6.1.1組織教學,引入課堂
1、中國傳統游戲猜燈謎: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同學們猜猜是什么?
2、同學們回答后,教師總結:看似一首詩,其實是一幅畫,自古以來,中國山水畫常常是詩畫結合,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結合來點明作品主旨、表達作者思想。
3、板書:“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中國山水畫的最高境界。導入課題:《中國古代山水畫》。
【設計意圖】:利用同學的好奇心,設計猜謎語互動活動,調動同學興趣點,引入課題。
6.1.2教學活動
活動1【活動】1、學生主導教學,興趣小組展示課前研究成果:探究中國山水畫和西方風景畫的區別。
(1)、《溪山行旅圖》,北宋,范寬。(圖1)
(2)、《干草車》,19世紀,英國,康斯太勃爾。(圖2)
(3)、《千里江山圖》,宋,王希孟。(圖3)
(4)、《孟特芳丹的回憶》19世紀,法國巴比松畫派,柯羅。(圖4)
圖1 圖2
圖3 圖4
(5)、定義中國山水畫:中國山水畫簡稱“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獨立,五代、北宋時趨于成熟,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
(6)、定義油畫風景:風景油畫是以自然景物為描繪對象,用油畫材料進行繪畫創作,稱為風景油畫。早期的繪畫并沒有這一獨立的門類,風景油畫只是在一些人物畫中以背景或陪襯的形式出現。直至文藝復興以后的16世紀,風景油畫才 作為獨立的繪畫體裁出現于歐洲畫壇,并得到極大發展。
(7)、中國山水畫和西方風景畫從各方面的對比結果以詳細表格呈現。(圖5)
圖5
(8)小結:西方風景畫善于從特定角度深入探究、描繪景物的真實形象,力求獲得如真如幻、空間深遠的視覺美景;中國山水畫則通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獲得對生活、對自然山水的感受體驗,不求在畫面上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觀形象,而是借山水形象抒發自己的詩意情懷。兩種文化,中西繪畫各有千秋。
【設計意圖】:充分展示同學、搜集、分析、整理材料自主學習的成果,吸引同學的關注點。在中西方繪畫比較中激發學生興趣,感受東西方兩種文化所帶來的碰撞和區別。
活動2【活動】2、師生合作學習:
(1)、自由答辯環節。同學們就課堂內容的困惑,向興趣小組的同學提出問題,由興趣小組依據自己掌握的知識現場答辯解決。
(2)、針對典型的問題教師做點評和補充。
【設計意圖】:此處加入互動,調節課堂氣氛,鼓勵同學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感受,用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解決問題,在答辯過程中碰撞出思想的靈感和火花。對于解答不足的問題老師要給與及時的解答和引導,對問題精彩的回答老師要給與及時的肯定評價。
活動3【講授】3、老師重點補充內容:
(1)、西方運用焦點透視,作品展示、分析。(圖6)
圖6
(2)、中國運用散點透視:《老三峽千里圖》長卷作品直觀展示欣賞(圖7--圖8);高遠、深遠、平遠分析,隨學隨練(圖9)。
圖7
圖8
圖9
(3)、文人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于民間畫工和宮廷職業畫家的繪畫。他們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他們的畫大多追求,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畫好畫后又大多在畫中題詩,或以詩作畫,以表達畫意,或以畫表達詩意。被人稱為詩情畫意。
(4)、老師引導欣賞解讀山水畫中的詩情畫意和文人情懷。《六君子圖》,黃公望題詩: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所謂六君子是以宋、柏、樟、楠、槐、榆六種樹木作為象征,隱喻六種人格,簡凈清淡的畫面,既反映了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心態,有淋漓盡致地體現了畫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審美理想(圖10);《踏歌圖軸》題詩: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畫家表現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時也反映出豐收之年,農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歡樂情景。其中詩詞中洋溢出滿滿的喜悅之情(圖11);《落霞孤鶩圖》唐伯虎題詩:畫棟珠簾煙水中,落霞孤鶩渺無蹤。千年想見王南海,曾借龍王一陣風。 解讀唐寅在自己人生低谷時游走到滕王閣想起才子王勃,借用《滕王閣序》中膾炙人口的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有感而發前兩句,“千年想見王南海”是說懷念王勃,“曾借龍王一陣風”暗指唐寅自己已近做好了逆境中奮起的一切準備,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所有這一切,都通過詩詞表現出的復雜情感巧妙的呼應著繪畫中所表達的意境。在中國山水畫中: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這是最高境界。(圖12)。
圖10 圖11
圖12
(5)、意境之美:中國山水畫不僅能夠給人以自然景觀的明顯印象,還給人多方面的啟示引發人的遐想,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設計意圖】:課本之外的知識做有益的補充,有針對性的解決同學們在鑒賞活動中專業知識不足的問題。選擇三件典型的山水畫作品進行欣賞,以解讀文人繪畫的詩詞為線索,將品讀繪畫意境,感受人文情懷融合在作品欣賞活動中,讓同學在文學和繪畫的意境中找到共鳴,體會到古代山水畫所帶了的美感和精神升華。為接下來同學自主欣賞活動做好鋪墊和引導。
活動4【活動】4、學生自主欣賞拓展活動:
1、老師引導學生欣賞一幅作品(圖13),聯想最接近意境的詩詞。
圖13
同學大都能想到唐代柳宗元五言絕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體會其詩詞闡述的繪畫意境。
2、展示老師的山水畫作品(圖14-16),同學分組欣賞山水畫作品,體會作品意境,發揮聯想寫下有意境的詩詞和句子,比一比哪個組的意境更貼近作品主題,哪個組的數量多。
圖14 圖15
圖16
2、教師點評,鼓勵。尊重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判斷。
【設計意圖】:老師原作欣賞活躍課堂氣氛,掀起鑒賞小高潮,面對真實的老師作品可以直觀的作用學生的視覺感受,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欣賞氛圍,極大調動同學的興趣點,學生主動參與欣賞活動,發揮聯想,借助文學詩詞表達的情感,更深層次的理解繪畫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在輕松的氛圍中參與鑒賞體驗活動,達到審美體驗的教學目的。
活動5【講授】5、課堂小結
用張大千和畢加索的合影(圖17),總結東西方兩種文化造就了中西繪畫各有千秋。但西方的立體派大師畢加索說:“真正的藝術在中國和非洲,西方根本沒有藝術可言。”可見,在西方人眼中,東方藝術的獨特魅力是令他們敬仰和陶醉的,這也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璀璨的一部分,我們引以為自豪的同時必須了解它,傳承它,發揚它。
圖17
【設計意圖】:這兩位都是東西方美術界的大師,他兩的合影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和碰撞的見證。再引用畢加索的名言,以西方人的視角審視中國藝術,對同學們情感教育上進行升華,達到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和對世界多元文化尊重、理解的價值觀教學目標。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