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0課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0課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第20課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教學設計
一、課標要求:
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是現代中國民主政治的初建時期。新中國成立后 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相繼建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和各級地方 委員會先后組建并定期開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都是這一 時期民主政治建設的具體表現,這是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當今中國社會制度 和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也是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真實反映。 二、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人民政協召開和新中國誕生
中國人民政治協
商會議的召開 新中國的首都、國旗、國歌 開國大典
中央人民政府的組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共同綱領” 1.綜合運用各種類型的史料,使學生掌握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分析方法。
2.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的啟發,使學生形成多角度發現及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1.認識事物發展的曲折性,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成長中的事物。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及為實現民主科學而奮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國國情,感受骨肉同胞盼團圓的殷切情感,為實現祖國統一盡自己一份力量。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立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政協的作用和職能
民主黨派參政的主要任務 愛國統一戰線的現實意義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5個省級民族自治區
處理少數民族事務的基本原則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三、重難點把握:
重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 制度
難點:新中國民主政治的特點 四、學生分析:
本課程是在高一年級開設的,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一些相關內容,對教材中的知
識點有一定的了解,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建構能力。但對問題的探究尚缺乏系統認識,對問題的理解不深入不全面。 五、教學方式:
學生自主學習一自主或小組合作探究問題一教師引導、解決問題一延伸問題一課下探究 六、教學用具:
采用制作PPT課件的方式輔助教學。 七、課前探究
預習本課教材的內容,結合導學案分類和整理搜集到有關史實。 八、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情境營造:播放《開國大典》片段。
2
設計意圖:用這種方式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結構
一、“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
學生自主學習: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背景、主要內容、意義 教師: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引導學生理解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特點。 合作探究一:
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節錄,人大制度與西方權力結構示意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節錄)
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國家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消滅剝削制度, 建立社會主義社會。
第二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問題設計:
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與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有何本質區別?
該憲法確定的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為什么我國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答:人民代表大會制與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的比較:
人民代表大會制 資產階級代議制 經濟基礎 社會主義公有制
資本主義私有制 權利主體 全國人民 資產階級 組織原則 民主集中制
三權分立 政黨活動
中共領導下的 多黨合作制
兩黨或多黨輪流執政
從歷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國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訓) 從經濟基礎看:公有制經濟
人民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最高檢察院 最高法院 國務院
3
從代表階級利益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從國家性質看:人民民主專政
總之,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歷史抉擇!
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教師小結: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是中國人民政治生活中進一步民主化的標 志,為加強我國人民民主制度,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
二、“凝心聚力競出彩”——政治協商制度的建立
學生自主學習: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召開的背景、內容、意義及初步發展的基礎知識。 教師: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引導學生理解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構成特點。
3、引導學生理解《共同綱領》的性質和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的職能。 合作探究二:
材料:“十三五規劃”中共中央提出《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 的建議》,國務院據此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 案)》,在廣泛聽取了政協委員意見后,最后由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頒布 實施。 問題設計:
“十三五規劃”為什么由中國共產黨提出建議、政協委員提出意見、最后由全國人大審 議通過?
答: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中共領導);政治協商會議進行“參政議政”“民主監 督”(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行使最高決定權。 作用:有利于黨和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團結;有利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充分 調動各民主黨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有利于黨和政府聽取各種意見,作出科學的決策; 等等
(為什么一定要堅持中共的領導?——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的歷史選擇。) 教師小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是中國人民戰勝敵人、奪取革命和建設勝利的法寶,新中國成立后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大特色和優點。經過幾十年的曲折發展,它正在日趨健全和完善,并在國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項建設事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合作探究:為什么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已經確定,并將繼續加強。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 讓學生得出結論:偉大祖國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
材料:少數民族地區地大物博,人口相對稀少,經濟發達程度低„„在發展繁榮的過 程中需要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優勢互補、互相依存„„我國各民族之間除了語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習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不可以照搬漢族地區的做法,也不能機械地把對一個民族適用的方法移植給另一個民族。
讓學生得出結論:(言之有理就行)在歷史上,我國各民族互相雜居、互相同化、互相 影響;近代以來,我國各民族同受帝國主義壓迫,在革命戰爭中結成深厚友誼。各民族在社 會政治、經濟結構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較大差別。必須充分重視少數民族的具體情況,既不 可以照搬漢族地區的做法,也不能機械地把對一個民族適用的方法移植給另一個民族
目的:通過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學生自主學習: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內容、表現、意義 教師: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引導學生分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的法律依據。
學習延伸:民族區域自治與特別行政區的異同
真題再現:(略)
教師小結: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國充分體現民主原則,實現各民族平等與團結的新型政治制度。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原理與我國民族工作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總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在新中國成立的前提下,是在長期的斗爭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作出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選擇,體現了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九、鞏固練習(略)
十、課后探究
聯系身邊實際,收集人大、政協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揮積極作用的表現。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