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第一次工業革命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歷史人教課標版必修2第7課《第一次工業革命》南寧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歷史人教課標版必修2第7課第一次工業革命-南寧市第三中學
第7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
了解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教材簡析】
工業革命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程,大大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本課介紹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本進程,闡述了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基本形成和發展的影響。第一目“從珍妮機到蒸汽機”,介紹了英國工業革命的背景、棉紡織工業領域里首先出現的技術發明和革新創造、蒸汽機的廣泛運用及其影響;第二目“從工場到工廠”,介紹了工業革命對英國產生的影響;第三目“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簡單地介紹了工業革命從英國拓展至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概況,重點介紹了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推動作用。
必修一相關聯系:必修一第七單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工業革命的開展準備了政治前提。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英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的條件;工業革命部分發明的突出貢獻以及局限性。 (2)識記工業革命完成的時間及其影響;說明工業革命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角色替換,引導學生分析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培養學生把歷史簡單化、生活化的能力;
(2)通過表格和史料閱讀,分析工業革命的影響,培養學生閱讀表格的能力以及論從史出能力。
(3)通過對中國與西方的對比,培養學生運用比較、判斷、聯系、推理分析歷史的方法,貫穿唯物史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使學生感悟工業文明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地位,感悟工業文明對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影響,感悟工業文明存在的問題與困境。
(2)通過理解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的關系,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多樣性與曲折性,進而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以積極的態度應對民族在歷史發展中機遇與挑戰。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工業革命的影響。
難點: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原因 【導入】
課件展示2012年倫敦奧運會工業革命情景圖片
提問: 這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的一個場景,請問展現的是英國哪個歷史時期? (預設:學生回答工業革命)
追問:大家是怎么判斷出來的呢?
(預設:有機器,還有煙囪,說明使用的是蒸汽動力)
- 2 -
師:工業革命到底是什么樣的?歲英國甚至整個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帶著這兩個問題,我們一起學習第7課第一次工業革命。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一:理解工業革命的定義,明白唯物史觀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一概念。 師:什么是工業革命?請同學們齊聲朗讀工業革命的定義。
師:所謂的革命,指的是巨大的變革或變化。根據定義,我們發現在工業革命中發生了什么巨大的變化?
生:由手工生產到機器生產。
師:沒錯,由手工生產到機器生產,這是生產力的變化。根據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手工工場相對應得生產組織是工場,而機器生產所對應的生產組織是工廠。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發生了變化,工業革命發生了,那么具體是什么催生了工業革命呢? 教學環節二:通過角色替換,讓學生明白英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的所需要具備的條件。 師:你是一名大學生,準備在家鄉南寧開辦一家工廠,你需要哪些條件? 生:發言,最后由一位同學做總結歸納:資金、技術、勞動力、原料、市場。 師:要發展經濟,需要一個怎樣的外部環境? 生:穩定的、統一的
師:這個就是政治前提。英國要進行工業革命,是如何具備這些條件的?請閱讀第一段史料。
展示史料:在七年戰爭后的十年間,英國從印度掠奪的財富高達十億英鎊之多,為英國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在美洲和澳洲,英國殖民者對殖民地的土著,一方面進行殘酷的屠殺,另一方面進行掠奪式的貿易„„——王銘《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 師:在英國的早期殖民擴張中,在殖民地掠奪了什么? 生:財富。
師:財富換言之就是資本,那么進行的“掠奪性貿易”是掠奪什么呢? 生:原料。
師:總結——資金: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原料:殖民掠奪。技術:發達的工場手工業的積累。那么勞動力來自哪里?請閱讀史料。
展示史料:1714至1820年間,英國有600萬英畝以上的土地被圈占„„貧窮的農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土地,被迫當租地人或做散工的人,否則,就不得不去城里尋找工作„„雖然圈占土地的過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業革命而言,它履行了兩個必不可少的職責——它為工廠提供了勞動力,為城市提供了糧食。
——斯塔夫理阿偌斯《全球通史》
生:來自圈地。
師:1714至1820年間,英國農民的土地被大量圈占,農民失去了生存的土地,只能去城里務工,以來為城市帶來了勞動力,二來提供了國內市場。而英國的國外市場,來自殖民擴張。那么,政治前提是什么呢? 生: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師:在這些因素中,哪個是決定性的? 生:市場
師: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迅速擴展到歐洲大陸、美國等國家。
教學環節三:討論,選出工業革命最佳發明獎,闡述理由,讓學生理解發明對人類進步的作用,理解發明評選的標準。
師:在工業革命中涌現出許多發明,課件上顯示的是具有代表性的發明。我要評選出工業革命最佳發明,請問應該把這個獎頒給哪個發明?
生:討論。發言。(教師根據學生發言,引導學生理解瓦特改良蒸汽機以前的發明以水力作為動力,受自然條件限制,對自然依賴性大。蒸汽機改良后,擺脫了對自然的限制,工廠林立,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師:總結。
師:在人類的發展進程中,涌現了很多發明創造,那么什么樣的發明值得我們載入史冊? 生:有利于人類進步的,對人類發展起推動作用的。
教學環節四:通過表格、史料、圖片,重點分析工業革命的影響,探討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的推動作用。
1.展示表格:英國棉花和生鐵加工量增長表,推論:生產力:提高,進入蒸汽時代(提示學生:對于表格的分析,要橫看豎看,有對比性)
2.展示圖片:16世紀和19世紀的紡織業,推論:生產組織:工廠出現
3.展示材料: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工廠體系的建立,大批的人涌入新的工業中心„„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極快的速度發展„„城市人口已達4.15億,占人類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下)》
推論:生活方式:城市化進程加快
4.展示材料: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工業資本家大量增加并逐漸形成了工業資產階級„„到19世紀20年代,英國已有200萬工廠工人和運輸工人。無產階級也正式形成。掌握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為了獲取利潤,無情地剝削無產階級,成為工廠出現初期的普遍現象。
——齊世榮《世界歷史》
推論:社會關系: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5.展示材料:應該限制政府在經濟事務中的操控,讓市場機制發揮調節資源的作用。
——(英)亞當·斯密《國富論》
推論:社會意識:自由主義
6.展示材料:第一次工業革命“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它所帶來的機器大工業為把國際間的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為全球各地區、各國和各民族的溝通和未來全球一體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蒸汽機的發明,汽船的航運、鐵路的暢通,是國家間、民族間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術條件。更為重要的是,它為國際交流提供了經濟前提。隨著機
- 4 -
器大生產取代手工勞動,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獲得迅猛發展,廉價的、新奇的、優質的商品成為打開別國門戶、換回工業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場,并為最終形成世界經濟打下了基礎。
——齊世榮《世界歷史》
提問:工業革命是如何開創世界歷史的?讓學生依據展開討論,時間約3分鐘。 師:“工業革命是如何開創世界歷史的?”這一設問,換言之,就是工業革命是怎么推動世界發展的。請根據材料提示,找出工業革命推動世界發展的原因。請大家先找出關鍵詞。 生:機器大工業、蒸汽機的發明、汽船的航運、鐵路的暢通,打開別國門戶、換回工業原料的利炮等
師:這些分別起了什么作用?
生:機器大工業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新興交通工具的使用讓世界聯系更加緊密,單位了掠奪原料和市場,英國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
師:在這個世界,有商品、原料、市場的交換,形成了一個大的市場,這就是以歐美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了。工業革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但是同時也帶來了什么社會問題?請閱讀材料進行分析。
生:環境污染嚴重;貧富極度懸殊;工人生存狀況惡劣;引發眾多社會問題。
師:歸納工業革命的影響。錯失了工業革命的中國,此刻會逍遙于外,獨善其身,免受其亂嗎?(學生思考,提問)
師:從政治、經濟、思想方面總結。 師:本課小結。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一節常規課,總體思路明確,重難點突出,符合新課標要求,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落實。課堂活動適度,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比較多而且學生得到的啟發很大。但是則存在一些問題:
1.深度和廣度不夠。夏輝輝老師提到在工業革命的教學中所用的材料過于簡單,在推到世界市場基本形成是其實可以用課本的材料。在歷史教學中,沒有必要降低教材。歷史的教學,的確需要一個高度,這樣才能給學生更高遠的展望全局的眼光和高度。私下又和陳冀麗交流。在史料教學的過程中,材料的使用需要推敲,提取出一個有價值、值得學生思考并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材料才能真正達到史料教學的目的,才能真正培養分析史料的能力,培養邏輯思維。一眼就能看懂的史料,對于學生而言,提升的空間不大;對于教師而言,無法體現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我想,今后的教學,需要多琢磨史料的選摘和運用,如何把史料內化到教材中去、通過史料把知識點的邏輯關系串聯起來,這是個值得努力的方向。
2.在課堂的教學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主線。在世界市場基本形成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從史料中尋找答案,而是把答案推導出來后再回歸史料,這是因果倒置。循著因果推導這條線,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邏輯思維。
3.缺乏創新。歷史的教學最基本的是要做到落實“雙基”,但是也要有創新。所謂的創新,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為了教學的需要,為了開拓學生的視野,為了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而本節課中,創新這一點確實沒有體現出來。縱觀整節課,要把創新融入
- 5 -
也是沒有問題的。比如,在梳理工業革命期間的發明這一教學環節,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發明的評判標準;在世界市場初步形成這一過程中,可以從全球史的角度考量工業革命的價值;在凱恩斯自由主義這一環節,可以引入重商主義的對比等等。課堂是活的,人的思維也是活的,應該由小見大、由淺入深引導學生的歷史向深處發展。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歷史的種子播下去,讓它在學生的思維里生根發芽。如果不這樣,面對現實生活中所需要的辨析能力、歷史高考中所需要的歷史思維,學生便難以適應。
聽了組里人的評課,聽了夏老師兩次的教導,真的感觸很深,覺得自己所要做的還遠遠不夠。我們要追求的,不僅僅是高考中歷史成績的體現,而是一種升華,一種別人無法超越的經典。謹記心中,為之努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