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祖國統一大業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2課祖國統一大業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2課祖國統一大業
第22課祖國統一大業
——一個臺灣老兵的“回家之路”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一國兩制”構想。
② 知道香港、澳門回歸的意義。 ③了解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
④ 認識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 2、過程與方法
采取“引導—發現—探究—總結”式進行教學。通過視頻、圖片、文字等多種史料的呈現,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設計合作探究、自主學習,讓學生初步學會分析史料、運用史料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科學地分析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民眾對于(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與要求。
(2)認識到國家政策的制定應當根據當時國際國內狀況適時變動。
(3)“一國兩制”"是具有創造性的重大戰略決策,對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起著重要作用。 (4)加深對祖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認識,培養愛黨、愛國情感,并堅定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信心和積極反對臺獨。
(5)認識個人命運與國家榮辱息息相關,培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貢獻的民族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一國兩制”的提出,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 教學難點:“一國兩制”的提出背景和意義。學生受所學知識限制,對79年前后兩岸的關系的變化受當時國際國內背景的影響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學中必須補充相應材料,互相討論,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確結論。 三、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既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并且在初中學習中已經涉及部分知識點,可作為初高中的銜接教學。在回顧基礎知識的同時,可結合時政材料等進一步挖掘,尤其要側重于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熏陶。
四、學情分析
初中已初步了解古代臺灣與大陸的聯系,葡萄牙侵占澳;荷蘭、日本等國侵略臺灣,英國割占香港的史實,以及港澳回歸,臺灣問題的大致情況。因此有些問題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充分體現新課程要凸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特色。 五、教學方法
觀看視頻、分析探究、分組討論、自主學習等 六、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播放歌曲《鄉愁四韻》)
師:今天我們上課的主題是“回家”。家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溫暖的存在,心靈的歸宿,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回家。然而有一個人,他卻無法回家,為了回家,他甚至用盡了大半輩子的時間。這個人是誰呢?(展示圖片)他就是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之一的高秉涵
2
老先生。高秉涵老人的一生,凝聚著所有臺灣老兵經歷的坎坷和艱辛,同時也見證了海峽兩岸從隔絕到溝通的一段特殊歷史。。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高老,聽一聽他那“回家”的故事。 一、 少小離家,一世鄉愁(1949)(邊出示圖片,一邊講述高秉涵少年時代的成長經歷)
師:1949年年僅13歲的高秉涵因為戰亂,拜別母親,跟隨國民黨組織的“流亡學校”,一路逃難來到廈門,九死一生,最后跟隨大批國民黨軍人登上了開往臺灣的最后一艘船,就這樣來到了臺灣。孑然一身的高秉涵成為了流浪在臺北街頭的一名孤兒,為了活下去,他在垃圾桶里找吃的,跟貓狗爭搶一點點的食物,也在火車站當過小販吆喝過。歷經波折之后,參軍入伍,邊服役邊學習,終于考上臺灣“國防大學”,成為一名法律系的大學生,畢業以后成為金門駐軍軍事法庭的法官。憑著個人堅韌的意志,高秉涵在極度艱苦的環境
中生存了下來,然而沒有一天他不在想家,經常深夜痛哭,淚濕衣裳。他把對家、對母親的思念寫在紙上,可是剛剛寫好,又立刻撕掉!”
(教師針對剛才的講述提問,學生思考后回答)
探究問題一:
① 年高秉涵被迫與家分離,成為一名流浪在臺灣的孤兒,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國民黨內戰失敗,退守臺灣。
② 中國歷史上,臺灣與祖國有過幾次分離?這一次分離與前兩次的性質有何不同? 生:三次分離。第一次:1624年被 荷蘭侵占, 1662年由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二次;1895年甲午戰敗簽訂《馬關條約》被日本割占,1945年 抗戰勝利成功光復 ;第三次1949年由于內戰導致了臺灣的分離,直到現在還懸而未決。前兩次是由于殖民入侵造成的,屬于主權問題,而最后一次是兩黨之間的內戰造成的,屬于內政問題。
③ 合材料和圖片信息思考:思鄉心切的高秉涵為什么不敢寫信、寄信?
材料3:國民黨敗退臺灣以后,以臺灣為依托,把海南島和金門、馬祖作為兩翼,依恃其海空軍的所謂優勢,不僅要保住流亡政權,更要準備反攻大陸。蔣介石提出國民黨的政治目標是“反共抗戰,復國建國”。──摘自《國共關系七十年》
問題:20世紀50-70年代,兩岸都想以什么方式解決統一問題?兩岸關系如何? 生:兩岸都想要武力解決統一問題,兩岸處于敵對關系。
(過渡)師:是啊,在這樣緊張的敵對環境下,高秉涵只能把對家鄉的思念深深的抑制在心底。到了1979年,他有幸參加在西班牙組織的一場國際法學大會,利用這樣的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高秉涵寫了一封家書,托他的同學,經由美國、香港再轉內地,輾轉三地,終于寄到了親人的手上,然而就在前一天,他的母親剛剛去世。(展示標題、圖片及文字資料) 二、 情系家書,艱難輾轉(1979)
“娘,這么幾十年,我還有這個毅力,還要活著,就是為了最后能夠活著見你一面,娘,你要等著我回來”
----家書節選
師:1979年前,兩岸處于隔絕狀態,根本沒有任何的聯系。為什么1979年后,大陸的親人能收到高秉涵的信件呢?請大家結合材料思考:(出示材料及問題)
材料1: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采用和平統一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建議海峽兩岸首先實現通航、通郵、通商和探親旅游。
材料2:我們愿意同臺灣當局協商和平解決臺灣的具體步驟和條件,并希望臺灣當局在他們認為適當的時機,派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適當的地點,同我們開始這種商談。 ──摘自周恩來《在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的報告》 探究二:根據材料說明黨和政府對臺灣的政策發生什么變化? 生:從原來的武力解放轉變為和平統一。
師:從材料2中我們其實可以看到,黨和政府想要“和平統一”臺灣的想法早在54年一屆人大時就有了,盡管大陸當時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并不穩定。可見黨和政府是想盡可能的爭取和平,減少損失的。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有什么因素使大陸轉變態度呢?(出示圖片)
生:從國內看,78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主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需要和平的建設環境;從國際上來看,79年元旦中美建交,對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可能。
材料3:要實現統一,就要有個適當的方式,所以我們建議舉行兩黨平等會談,實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與地方的談判。……但萬萬不可讓外國插手,那只能意味著中國還未獨立,后患無窮。
──鄧小平《中國大陸和臺灣和平統一的設想》
師:根據材料3鄧小平認為解決臺灣問題的關鍵是什么?他提出實現統一的“適當方式”
后來發展為什么政策? 生:“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由于這部分內容學生在初中學過,有一定的基礎,所以請學生根據書本內容進行自主學習,之后概括歸納“一國兩制”的形成過程、內涵和偉大意義)
4
生1:一國兩制形成過程:(①1979《告臺灣同胞書》宣布和平統一,②1981年葉劍英發表講話,闡述具體說法,搭好基本框架;③80年代初,鄧小平明確提出“一國兩制”政策④1984年六屆人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具有法律效應,成為指導我國完成統一大業的一項基本國策) 生2:“一國兩制”的“一國”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而且一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這是前提和核心;“兩制”是指在大陸和港澳臺地區實行不同的社會制度,但是以大陸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為主體,資本主義制度只是補充,所以不會動搖我國的社會性質,而港澳臺回歸以后,則可以享有高度的自主權,臺灣甚至可以保留軍隊。
生3:“一國兩制”是在尊重臺灣的歷史和現實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保持臺灣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的最好方案;是祖國昌盛的需要;符合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整體利益,是中國統一大業的需要,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需要。等等
(過渡)師:大陸提出 “一國兩制”的方案,已經發出和平統一的信號,但是面對大陸對臺政策的調整,臺灣當局的反應如何? 生:臺灣仍然堅持十分強硬的態度和立場。 師:79年4月,蔣經國提出與中共的關系要堅持“三不原則”(即不妥協、不接觸、不談判),之后又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梢妰砂蛾P系的解凍仍然遙遙無期。
三、奔走呼吁,我要回家(1987)
師:1981年,一名移民阿根廷的菏澤老鄉,路過臺灣,帶回來一些山東特產和3公斤的泥土。在臺的每位菏澤老兵都分到了一點家鄉的泥土。高秉涵小心翼翼的把其中的一半,鎖在了自己的密碼箱中,永遠的珍藏起來,而另一半被他分7次倒在茶水里喝了下去,這是他闊別家鄉32年以后,第一次嘗到了家鄉的味道。伴隨著淚水而下,老兵們的思鄉情緒再也無法掩飾。 1987年,他們紛紛走上街去,打出“想家”“想念母親”等口號,掀起一場“外鄉人返鄉”運動,獲得了輿論的支持。之后臺灣當局被迫做出了什么改變?此后兩岸的關系有何進展?(這
部分內容也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然后老師幫助學生進行歸納:兩岸關系發展備忘錄) 生:79年停止炮擊金門,實現真正;穑87年臺灣當局允許臺灣居民回大陸探親,出現歷史性的變化;90年成立兩個民間組織,并被政府授予對話的權利,在此基礎上,92年雙方達成“92共識”,均遵守“”一個中國的原則”獲得歷史性突破;之后2005年連戰訪問大陸,與胡錦濤親切見面握手,是兩黨領導人相隔一個甲子以后的第一次見面,兩岸關系出現新變化。2008年三通實現。
師:1991年,闊別故土已經42年的高秉涵終于回到了家鄉,終于實現了“回家”的夢想!
5
師:情到深處,最是動人。高老最終能夠回家是兩岸關系不斷融合交流發展的結果。那么請大家思考一下,這其中的推動因素有哪一些?(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然后派代表發言,最后教師進行歸納,展示幻燈片,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
(提到“港澳回歸提供榜樣”之后,導入到港澳回歸的學習中。由于這部分知識仍是學生初中已學知識,所以仍然設計為學生的自主學習,之后教師歸納出示港澳問題的產生、港澳回歸的史實和港澳回歸的歷史意義這三部分知識點:)
1:港澳問題的產生是由于英國和葡萄牙對我國的殖民入侵造成的,也屬于主權問題。 2:港澳回歸的日子;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會永遠銘記。
3:港澳回歸的意義: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被被侵占的百年國恥,開創了港澳和祖國內
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標志著我們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標志著中國人民為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做出了新的貢獻。
(過渡)師:就在香港回歸后不久的1998年的那年夏天,高秉涵作了一個重大的決定。
四、助力圓夢,魂兮歸來(1998)(觀看視頻:高秉涵義務護送老兵遺骨回鄉安葬,約1分鐘)
師:盡管自己也是一個高齡的老人,盡管兩岸相隔幾千公里,但是高秉涵覺得這是母親要他所做的事。二十幾年間,他已經把200多位老兵的遺骨送回到了他們親人的手中,讓他們回到了一輩子想回卻最終沒有回到的“家”。已經83高齡的高秉涵說這個責任他會一直抗下去,自己去世后,也要讓兒女把自己的骨灰安葬在故土,安葬在母親的身邊。
師:聽完高秉涵老人“回家”的故事,你覺得在高老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生:(討論后發言)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對故鄉祖國永恒的熱愛,對他人無私的幫助等等
【在時間軸上繪制高老的人生軌跡圖和兩岸關系的發展變化圖,揭示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之間的關系,并請學生討論后談談得到的啟示】 師:你怎樣看待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之間的關系? 生:國興則家昌,國危則家衰;
我們的命運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國家命運決定個人命運; 我們的理想只有符合國家民族的需要才能變為現實; 只有在服務社會中才能實現人生價值等等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