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鹽類的水解
所屬欄目:高中化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化學人教版選修4第三章第三節鹽類的水解-寧夏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鹽類水解的影響因素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鹽類水解”是在水溶液中存在水的電離平衡這一大背景下,繼續探討鹽電離出的陰、陽離子與水電離出的氫離子、氫氧根離子間形成弱電解質而建立的新的平衡,即水解平衡。
本節包含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涉及鹽類水解的原因,以及水解后對溶液酸堿性的影響,水解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本課為第二課時主要從改變外界條件入手,探討溫度、鹽的濃度及溶液酸堿性對鹽類水解程度的影響,圍繞“促進或抑制氯化鐵水解的條件”展開探究,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總結并得出結論。可引導學生從引起水解平衡移動的因素去分析、尋找影響氯化鐵水解程度的因素,這是對學生已有的化學平衡、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相關知識的再應用。
學生已經具備了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因素相關知識,具備了運用平衡移動原理判斷改變條件后眼的水解平衡移動方向的能力;知道等濃度碳酸氫鈉、醋酸鈉的堿性前者比后者強,能夠自然地理解物質自身性質是一項鹽類水解的因素之一。 另外高二學生也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二、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
掌握溫度、濃度對鹽類水解平衡的影響;
初步學會運用鹽類水解知識分析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促進或抑制氯化鐵水解的條件”這一問題的探究生成影響鹽類水解因素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分析、總結、歸納的能力;
通過實驗方案的設計及實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對小組合作實驗探究培養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及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科學精神,樹立合作與分享的意識;
通過對生活實例的分析體驗運用所學化學知識解決真實問題的喜悅。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實驗探究改變溫度、濃度對鹽類水解平衡的影響 教學難點:加水稀釋對鹽類水解平衡的影響 四、教學方法
本節課采用問題引導、實驗探究、討論、歸納、講解等方法進行教學。 五、教學準備
實驗儀器:酒精燈、火柴、三腳架、石棉網、小燒杯、10ml量筒、
100ml量筒、膠頭滴管、PH計、藥匙
實驗藥品:氯化鐵溶液、蒸餾水、氯化鐵固體、鐵粉、濃鹽酸、 碳酸氫鈉固體
六、教學流程
1.問題引入:展示氯化鐵溶液 (1)說明配制方法
(2)用飽和氯化鐵配制氫氧化鐵膠體的方法
(設計意圖)回憶舊知,提出問題,引入新知。引起學生求知欲望。 2.科學探究:包括兩個過程,首先是理論分析,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化學平衡理論知識分析得出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二是實驗探究,學生根據所提供的實驗儀器和藥品先確定實驗方案,然后通過小組內成員合作進行實驗,觀察記錄現象,各組間交流分享實驗成果,最終分析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理論指導的基礎上進行實驗探究使問題迎刃而解,可以增強學習過程的成就感。同時感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實驗驗證——得出結論。而且讓學生的認知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構建聯系的知識體系。 3.問題解決:
利用科學探究的出的結論 (1)分析配制氯化鐵溶液時加入鹽酸的作用。 (2) 制備氫氧化鐵膠體時要向沸水中滴加飽和氯化鐵溶液,并加入煮沸的原因。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理論聯系實際,鞏固所學知識。 4、作業布置:遷移分析醋酸鈉或氯化銨的水解,列舉可能引起平衡移動的因素,并說明所依據的原理。
(設計意圖)鞏固學習成果,培養知識遷移應用的能力。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
[展示]一瓶氯化鐵溶液 [講解] 1、實驗室配制氯化鐵的方法:將氯化鐵固體溶于水,并加入少量稀鹽酸。
2、制備氫氧化鐵膠體時要向沸水中滴加飽和氯化鐵溶液,并加入煮沸。
[提問]上述兩種操作與氯化鐵的性質有什么關系呢?要解釋這一問題還需要我們對鹽類的水解有更進一步的學習。
觀察、聆聽、思考
從學生熟悉的氯化鐵溶液引
入,學生容易接受,為整節課做好鋪墊。[板書]第三節 鹽類水解(二) 二、鹽類水解的影響因素
[過渡]這節課我們將以氯化鐵為例討論鹽水解的影響因素。
聆聽、思考
明確研究化學反應的思路和方法 。
明確學習目標
【科學探究】
探究目的:通過實驗探究促進或抑制FeCI3水解的條件,了解影響鹽類水解程度的因素。
探究過程:
1、從反應物性質考慮,FeCI3是否易發生水解?寫出其水解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2、應用平衡移動原理,從反應條件考慮,影響FeCI3水解程度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設問1]我們通過哪些操作可以體系的改
變溫度呢?
[設問2]我們又通過哪些操作可以改變氯化
[思考回答] 氯化鐵是強酸弱堿鹽,易水解
水解方程式:
[回答]溫度、濃度
[回答]加熱、冷卻
[回答]可以減小溶液濃度
第一課時內容的復習應用
鐵溶液的濃度呢?
[設問3] 加入氯化鐵固體實際上是增大了體系中鐵離子的濃度,那么我們能不能減小鐵離子的濃度呢?
加入什么物質可以減小鐵離子的濃度? [設問4] 既然可以改變鐵離子濃度,能不能改變氫離子的濃度呢?
加入什么物質可以改變氫離子的濃度?
(加水稀釋)或增大濃度(加入氯化鐵固體)
[回答]可以,加入能與鐵離子反應的物質(如鐵粉)
[回答]可以
加入產生氫離子的物質,如
酸或強酸弱堿鹽(如鹽酸),可以增大氫離子濃度。
加入與氫離子反應的物質,如堿或強堿弱酸鹽(碳酸氫鈉),可以減小氫離子濃度。
用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化
學平衡理論知識分析得出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
培養學生用辯
證的觀點分析
問題的意識
[設問5]如何從實驗現象判斷改變條件后平衡是否發生移動,以及平衡移動的方向呢?
[說明]根據以上分析及我們所提供的儀器和藥品,分組完成以下實驗操作,記錄現象,對氯化鐵水解平衡移動方向做出判斷并分析原因。
[展示]
[回答]觀察氯化鐵溶液的顏色變化、測定溶液的PH
值、有無紅褐色沉淀生成等
[實驗] 小組成員分工完成操作、觀察記錄現象,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觀察、分析的能力
體驗合作學習
的快樂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平衡移
動方向
原因
[展示]拍照展示小組實驗結果
[師生互動]小組匯報實驗結果,師生討論分
析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平衡移
動方向
原因 加熱 顏色加深 正向
鹽類水解加氯化鐵 顏色加深 正向
增大鐵離
度
加鐵粉 顏色變淺 逆向
減小鐵離
度 加鹽酸 顏色變淺 逆向
增大氫離
度
將學生實驗結果拍照上傳
直觀的展示實
驗現象,方便學生對比加碳酸氫
鈉
生成紅褐
色沉淀、
有氣泡 正向
增大氫離子濃度
加水稀釋
測定PH
值
?
【難點突破】加水稀釋對鹽水解平衡的影響第一步: 提出問題,形成思維沖擊(任何溶液加水稀釋,顏色一定變淺,那么加水稀釋顏色變淺能判斷平衡一定發生移動及移動的方向嗎?如果不能的話應該如何判斷?)
第二步:學生思考討論,教師補充分析確立實驗方案(測定加水稀釋10倍前后溶液的PH值,將稀釋后的PH值與稀釋前PH值加一做比較)。
第三步:學生完成實驗,分析得出結論(加水稀釋平衡正向移動)。
第四步:教師講解加水稀釋水解平衡正向移動的原因(加水稀釋時,生成物氫氧化鐵和氫離子濃度都減小,而反應物只有鐵離子濃度減小,因此平衡正向移動)。
【思考回答】 不能
測定PH值
討論分析,學生板演
完成實驗,對照分析,得出結論
聆聽,理解
突破難點
這部分實驗探究為定量實驗
且與溶液PH計算,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等知識
緊密相關,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
培養嚴謹的學
科思維,
[總結并板書]通過以上實驗證明影響鹽類水解平衡的外界因素主要有:
(1)溫度:升高溫度,水解平衡正向移動; 降低溫度,水解平衡逆向移動
思考,聆聽
形成知識體系
(2)濃度:
增大反應物離子或減小生成物離子濃度,平衡正向移動
減小反應物離子或增大生成物離子濃度,平衡逆向移動
加水稀釋,平衡正向移動 【回歸】
1、實驗室配制氯化鐵加入少量稀鹽酸的作用是什么呢?
2、制備氫氧化鐵膠體時為什么要向沸水中滴加飽和氯化鐵溶液,并加入煮沸?
【回答】
1、抑制氯化鐵的水解程度
2、促進氯化鐵水解,更有利于生成氫氧化鐵膠體
思考、討論
[布置作業]
教材57頁思考與交流: 應用平衡移動原理,分析醋酸鈉或氯化銨的水解,列舉可能引起平衡移動的因素,并說明所依據的原理。
培養學生遷移應用知識解決
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
第三節鹽類水解(二)
二、鹽類水解的影響因素(外因)
1、溫度:升高溫度,水解平衡正向移動
2、濃度:
增大反應物離子或減小生成物離子濃度,平衡正向移動
減小反應物離子或增大生成物離子濃度,平衡逆向移動
加水稀釋,平衡正向移動
【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學生熟悉的氯化鐵溶液為主體,展開科學探究,引導學生逐步進行理論分析,幫助其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在進行實驗探究分析,提高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建立了理論與實踐向結合的學習態度。尤其是對于加水稀釋對鹽水節平衡的影響的探究能幫助稀釋建立邏輯思維,形成嚴謹的學科態度。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