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城市化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節城市化一輪復習《城市化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四川省 - 成都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城市化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以成都市為例》一輪復習教學設計
一、課標、考綱解讀
課標要求:運用有關資料,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課標解讀:1. 課標的行為條件是“運用有關資料”,體現了課程標準對學習“過程”“方法”的強調,所以本節課中對資料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相關資料進行分析,尤其是學生熟悉的鄉土地理資料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2.從本條“標準”的內容來看,重在引導學生運用相關地理原理分析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對自然地理環境中大氣、水文的影響是本節內容的重、難點和高考的高頻考點,從而促進學生對人地關系的理解。
考綱要求 考情統計 命題視角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016.課標I,6 2016.課標III,4-6 2015.課標II,1 2014.課標II,1-2 以重點區域的城市發展為背景,試題取材貼近實踐活動,緊密聯系實際,突出“生活中的地理”。考查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
物以及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
二、教材、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二》的第二章第三節《城市化》。本章前兩節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與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在此基礎之上,本節教材主要是從時間和空間維度探討城市化的發展歷程和地區差異,以及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屬于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人地關系的一部分。教材提供了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城市環境污染問題的相關文字資料和圖片,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曲線圖和相關文字資料,以及合肥市環城公園案例等,說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及相關對策。通過高一的學習和生活經驗,高三的學生對“城市病”等現象已經有豐富的感性認識,但運用地理原理分析 “城市病”產生的原因和獲取信息等方面的能力還有待提高,一輪復習既要注重基礎,更要訓練學生的四項能力,我認為需要收集本區域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等材料,模仿高考試題呈現材料和設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分析“城市病”產生的原因和提出解決措施,從而理解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能說出城市化對自然地理環境各個要素的影響;通過成都市鄉土案例的探究,培養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等能力;辯證的分析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有利和不利影響;樹立正確的人地關系。
四、重、難點:城市化對大氣、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響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呈現成都市的 “城市病”圖片導入新課。
設計目的:用鄉土地理素材更能引發學生的親切感和探究的欲望,為學生活動做好鋪墊,體現“生活中的地理”。 (二)學生活動 活動要求:
(1)審題、答題的過程中請把問題和材料中的關鍵字詞圈畫出來。
(2)前后6-8人為一組,請指定專人把答案完整記錄下來,討論5-10分鐘之后
2
上臺進行展示,其他同學進行糾正、補充、評價等。 【案例探究-原創】城市化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材料一 成都市年平均風速為1.3m/s,靜風頻率為39%。2000年,百余家企業包括熱電廠等主要集中在城東,2002年市政府鼓勵城東傳統企業外遷,隨后啟動了“城中村”搬遷,增加綠地面積等改造工作。2000年至2011年,成都市建成區面積快速擴大,常住人口不斷增加,尤其是城區西南方向形成了許多的工業和商業園區。
材料二 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區溫度高于周圍自然環境溫度的現象,成都市熱島效應明顯,圖1、2分別為成都市在2000年和2010年3月的城區高溫范圍分布圖(圖中的圓環由內向外依次是一環路、二環路、三環路)。
1.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成都市熱島效應明顯的原因?
2.描述成都市城區高溫范圍分布的變化特點,并分析原因?
材料三 2011年7月4日下午,成都市遭遇特大暴雨,4個小時的降水量突破100毫米。成都市中心城區市政道路、下穿隧道積水嚴重,造成城市內澇,網友戲稱,歡迎來成都 “看海”。
3
3.根據材料,運用水循環的知識分析當天成都市內澇的形成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材料四 府河、南河是環繞成都而過的兩條人工開鑿的河流,在合江亭匯合后稱府南河。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府南河的環境迅速惡化,老百姓稱之為“腐爛河”。1994年,成都市政府總投資27億元、歷時4年,對其進行了綜合整治,包括防洪、環保、道路管網、安居和文化工程等五個方面,將17km的自然型河岸進行渠化(渠化是指將城市內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為直立砌墻或混凝土墻,把天然河道變成人工明渠),近年來有專家對此提出異議,認為城市河流整治中應該采取保留自然型河岸的方法。
4.你是否贊成城市河流采取渠化的整治方法,請表明態度并說明理由。
設計目的: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進而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思考和討論的過程中理解并掌握有關城市化對大氣、水文的影響這些重點、難點和疑點知識。要求學生圈畫關鍵字詞,能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分析材料的習慣,進而提高四項能力。 【總結提升-板書設計】城市化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真題體驗】
5.(2012.安徽)云南蒼山洱海地區山清水秀、林茂糧豐,大理古城宛如一顆明珠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規模建設住宅,可能對地理環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8分)
4
【教學反思、點評】
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說過:“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窄的經驗,只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并對后繼教學行為產生影響。”通過錄像課,
自我認識,自我監督,發現教學中的問題,認清教學中的不足,從而自我完善,尋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1.聯系實際是課標要求“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最好體現,而使用鄉土地理素材是實現該課標要求非常好的一種手段。成都市的“城市病”是學生能夠真實感受到的問題和現象,由現象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和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體現地理知識的“學以致用”;有利于培養學生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方法。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對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氣候、水文的影響是高考的高頻考點,也是當前社會各界都很重視的熱點問題之一。以“城市熱島效應”“城市內澇”“城市河流整治”等相關新聞材料為背景,以成都市的城市發展為背景,試題取材緊密聯系實際,突出“生活中的地理”。第1、3題主要培養學生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解決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第2題的設計靈感來源于2016年新課標II卷第37題的(2)(3)題,主要訓練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與描述、闡釋地理事物等方面的能力,圖表是地理試題呈現信息的重要載體,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讀圖(析表)的習慣;第4題的設計靈感來源于《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第11期,“歐美發達國家已經放棄了的大壩、標準化大堤,我們正在建設;我們剛剛毀壞了自然的河道、河岸,他們又興起了“復興自然”的運動。”長期以來,我們注重開發利用河流的經濟功能,忽視河流的生態功能,更可怕的是我們日常的教學中也過分強調經濟功能的開發。課堂教學也承載了育人的功能,通過此題引導學生辯證、全面的看待河流的治理,更應注重河流經濟功能與生態服務功能的協調,強調通過調整資源利用的經濟功能來適應河流的自然生態過程,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3.本節課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在活動的組織策略、活動時間安排、針對學生的答案提出恰當的評價等方面很考驗老師的課堂駕馭能力。
課堂的成敗之處還得由教師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嘗試、實踐,否則只是紙上談兵而已。在以后的地理教學中,積極學習教育新理論,刻苦鉆研新課標、新教材,不斷調整、反思,在實踐中不斷進步、提高。
5
《城市化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以成都市為例》參考答案
1. 城區人工建筑物較多,改變了城市的自然下墊面,綠地、水體等自然下墊面相應減少,造成地表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升高,吸收率降低;工廠、機動車、居民生活等人工熱源的影響;城市大氣污染相對較重,產生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塵等物質大量吸收環境中的熱輻射,加劇溫室效應的影響;成都市年平均風速小,靜風頻率高,小風和靜風條件有利于熱島效應的形成。
2. 變化特點:2000年,三環路以內的中心城區溫度高,高溫范圍呈現出團狀,最高值約為260C,主要集中在城東二環附近;2010年,高溫范圍主要分布在成都市三環沿線,最高值約為230C;10年來,成都市熱島效應的空間格局經歷了由中心型向環型、平均溫度逐漸降低的演變過程。
原因:2002年市政府鼓勵傳統企業外遷后,城東近百戶工業企業遷出了城區,這使得城東的熱島趨勢得以緩解,而同時,城區西南部迅速發展,因此,熱島的高溫區由以前的少中心變化為多中心分布,逐漸形成一個環形;隨著中心城區密集建筑的拆遷,綠化率的明顯增加,二環路內中心城區熱島強度減弱,成都市生態環境的改善使平均溫度降低。 3. 形成原因:遭遇暴雨(強降水),降水量大;城市化進程快,市區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滲不暢;城市排水設施不合理,排水能力不足;地表徑流快速匯集,城市河流水系萎縮,排水不暢。
防治措施:增加市區綠地面積,發揮綠地的滲水功能;城市建設過程中多使用透水磚等;加強地下排水管網建設,增強排水能力;加強城市規劃和管理;加強暴雨天氣的監測和預報;建立城市內澇的應急及預防機制。(其他合理措施也可參考)
4. 贊成。河流渠化可以增強排污能力;河流渠化可以提高防洪能力 ;河流渠化可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改善市民的居住條件;河流渠化可以提高城市基礎設施水平,河流渠化具有排水、娛樂等多種功能,發展城市休閑旅游,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反對。渠化工程的投資較大,工期較長 ;自然型河岸是陸地生態系統向水生生態系統過渡的交錯地帶,為各種生物提供了變化多樣的棲息地,生物多樣性豐富;自然型河岸豐富的植被具有固土、防侵蝕、涵養水源的作用;自然型河岸生物群落豐富,水體自凈能力較強。(其他合理理由也可參考) 5.(8分)占用耕地和濕地(2分),影響農業生產,濕地的功能減弱、效益降低;人口增多,林地遭破壞,入湖污水增多,生物多樣性減少(2分),自然災害增多(2分),環境質量下降,不利于大理古城的保護(2分),人地關系惡化。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