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河流地貌的發育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三節河流地貌的發育-北京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三節河流地貌的發育-北京市通州區運河中學
教學內容分析
1、從教材安排的角度分析
“河流地貌的發育”強調了流水的動力作用及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在此過程中很明顯的體現著能量的交換和物質的遷移,對前面水循環不斷塑造地表形態也是一個很好的詮釋。同時在河流的局部地段(如上游、下游;山麓、河口等地),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又會形成河流地貌的差異,這又體現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即將學習的第五章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的
——教學設計
2
安排,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從學科本質的的角度分析
“河流地貌的發育”即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發育,體現的地理學科本質是時間的演變及空間的差異。這里“發育”一詞反映了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隨時間推移的變化。目前展現在人們眼前的任何一種地表面貌,例如河谷,它是經過較長的地質歷史時期、經過內外力共同作用演變而來的,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將繼續發生、發展、演化。不同區域的不同河段,河流地貌不完全一致,體現著空間差異。
作為“河流地貌發育”的主要動力——河流水,它是流動的。它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受水流速度快慢、徑流量大小等因素的影響。而水流速度快慢又和地表形態起伏落差有密切關系,從而在大尺度上會產生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體現著水圈和巖石圈之間的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同時,作為流動著的水,在流經不同地區時,受區域小尺度地理背景的影響,同為侵蝕地貌(或堆積地貌)也會存在很大差異。也就是說一個區域內出現的任何一種事物或現象先要基于區域宏觀的大地理背景考慮。把區域大背景,作為思考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可能在區域內部某個地點,出現特殊的地理小環境,就會出現特殊變化,這個變化就不在基于大背景,而是基于微觀小環境中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即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時間演變、空間差異、地理環境整體性”這些地理學科本質內容的滲透,將使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地理思維等素養得到培養和提升。
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已有學習基礎分析
知識方面:學生通過初中區域地理知識的學習和高中水循環及內外力共同作用等知識的學習,對長江、黃河等我國知名大河,以及侵蝕、搬運、堆積、三角洲等概念不陌生,并且結合物理學科知識能理解“力”的作用。這些都是學習本節課內容的基礎。但是許多學生對某一條河流的認識只是停留在知道的水平:知道在哪兒、知道一些簡單的河流特征。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概念知道但還不會用來進行描述和解釋實際地表地貌的形成原因等地理問題。另外學生對地形和地貌的概念是混淆的。“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第五章才會學習,這兩個概念學生不清楚,本節課只是滲透地理思想,不做專門解釋。
技能方面: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比初中有所提高。但畢竟學生的生活空間有限,流水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形成的過程也太漫長,當學生面對陌生的地貌類型(沖積扇、河漫灘平原等)及形成過程(溯源侵蝕等),讓他們憑空想象還是有很大難度的。特別是教師如果僅給學生呈現一幅幅簡單的地貌圖片,他們也很難想到該地貌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也就不會對本節課內容想要表達的地理學科本質有深入的了解和認知,學生的區域認知和地理綜合思維也就很難有較大幅度提升。另外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學生還欠缺用專業術語進行規范的描述。2、學生實際獲得顯性化的分析
學生的區域認知和綜合地理思維素養更多的是隱性的,要使之顯性化呈現,最主要的方式是讓學生表達。作為教師,盡管我們能夠且應該把學生的學習建立在其已有知識之上,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并非所有的已有知識都能為新學習提供同等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如果學生頭腦中積累了一些不正確的、不恰當的、不充分的知識,對進一步的學習就會產生阻礙。孤立的、片段式的知識組織方式也會制約其能力的提升。所以本節課會盡可能利用學生畫圖、演示實驗、語言表達、圖文板書歸納等方式把學生的實際獲得顯性化,并不斷加強。
教學方式:
1、啟發式教學 2、實驗探究式教學
教學手段分析
1、利用教具模型突破學習過程中的難點
教學手段沒有最好,只有更適合。受擴招影響,本校學生的生源質量有所下降。而且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溯源侵蝕、曲流處凹岸侵蝕凸岸堆積等河流作用及形成的地貌總是感覺很抽象,是學生認知方面的難點。所以針對本屆高一學生的實際特點,以及學生學習本課內容所具備的已有學習基礎,教師帶領學生在課前制作了模型,模擬各種河流地貌。課前組織學生進行試驗探究,課上借助模型引導學生觀察、想象、演示實驗等方式,探究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理解河谷的形成及演變的過程;了解三種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及分布的異同。同時也能很好的認識在河流的不同河段,地貌類型是有差異的。通過視聽沖擊,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探究地理原理規律,其實這也是一種地理探究的學科方法——模型構建法。 2、創設真實情境學習生活中的地理
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我們要構建一個真實的情境,這個情境要有特定的區域、空間、情節和問題。本節課選取長江沿線河流地貌為案例創設情境,是因為其地貌類型更加豐富,區域間的差異也更加明顯,利于本節課學科本質內容的滲透。且學生初中學習過長江,學生比較熟悉,從最貼近學生的情境入手,便于學生接受。
技術準備:多媒體輔助教學、立體模型、地形圖、景觀圖、文字資料等
本節課最難的技術準備就是立體地形地貌模型的制作。
因為本節課要向學生滲透的地理學科本質包括:從時間的角度,分析同一地段河流侵蝕地貌的演變,從空間的角度,對比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形成差異。其中涉及許多靜態的河流地貌:峽谷、沖積扇、河漫灘平原、三角洲等。這些地貌有各自的形態特征及分布空間。如果只利用投影給學生提供這幾種地貌的景觀圖片,不能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它們形成和分布方面的差異。如果利用立體模型讓學生眼見為實,學生頭腦中的感性認識將大大增強。而現有的教具中,多為局部河段單個的
——教學設計
4
沖積扇、三角洲等立體地貌模型,沒有河流從上游到下游完整的河流地貌發育模型。利用這些碎片化的小尺度模型,不能幫助學生建立宏觀大尺度下,峽谷、沖積扇、河漫灘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地貌的空間分布差異。因此教師決定制作一個大區域的立體地形地貌模型。在模型上,巧妙設計安排好各種地貌,方便學生從宏觀和微觀兩種尺度觀察分析各種主要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分布。另外,“河流地貌的發育”中“發育”一詞還滲透“演變”的地理學科特點。而其演變的原因是因為河流水在流動。所以在制作的模型上還要能夠表現水的流動。綜上所述,都增加了模型的制作難度。
模型制作材料:泡沫板、木板、石膏、發泡膠、報紙、涂料、清漆、竹簽、各種切割工具等 試驗演示用具:模型、水泵、水管、水箱、沙子等 制作過程:(如下圖所示)
教學目標
1.在“中國地形圖”上描出長江干流,說出長江干流主要河段水文特征與地形特征的關系。 2.對比各種景觀圖片,識別各種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概括說明各種河流地貌的形成特點。 3.利用立體地形地貌模型,設計實驗并演示說明“溯源侵蝕”、“側蝕”的過程,從時間的角度,分析同一河段河流地貌的演變,理解水圈和巖石圈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作用關系。。
4.觀察立體地形地貌模型,在模型中找出峽谷、瀑布、山麓沖積扇、河漫灘平原、河口三角洲等主要河流地貌。從空間的角度對比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分布的異同,理解河流地貌與宏觀地理環境和微觀地理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用科學規范的專業術語描述主要河流地貌的發育過程。
5.通過上述過程,提升地理實踐力、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和區域認知能力。。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的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
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是天下最柔軟的,但是它卻能摧毀世界上最堅硬的巖石。
說出水滴石穿的現象
開門見山,直接引入 蘊含著水滴石穿的道理
活動1 感知長江,溫故知新
出示“中國地形圖”,要求學生: ①在圖中描出長江干流
②按由上游到下游的順序依次說出長江干流所流經的地形區名稱。 ③說出長江干流上中下游的分界及其各河段的主要河流特征。
④結論:地表形態的變化影響著河流特征。
用彩色筆描出長江干流
說出地形區名稱,了解地形的變化 說出河流特征與地形特征的關系 特別是要說出河流流速快慢與地勢落差的關系
使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顯性化,溫故知新
從學生學習過的舊知識入手,創設情境,幫助學生迅速建立長江干流流經地區大尺度的空間概念
滲透河流特征與地形特征之間的聯系 提升區域認知和地理綜合思維
承轉 地表形態的變化影響著河流特征,同時河流作為水循環中的地表徑流環節,也在不斷地塑造著地表形態。結合前面所學的外力作用——侵蝕、搬運、堆積,說說水流速度的快慢對三種外力作用的影響。 (板書歸納)
長江作為我國第一長河,沿岸發育著眾多的河流地貌。
在學案中寫出水流速度快慢對三種外力作用的影響
利用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結合所學溫故知新
活動2 探究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
①出示“虎跳峽”“科羅拉多大峽谷”的景觀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峽谷的成因
組織學生利用立體模型,找到河流中
分析“V”型峽谷的形成原因
找到“V”型峽谷,了解“下蝕、溯源侵蝕、側蝕”三種流水侵蝕作用,借助實驗分析河流
侵蝕地貌的演變。
——教學設計
7
對地表形態在時間變化上的影響
上游的一些侵蝕地貌,說出河流侵蝕作用的方向。
②組織學生在立體模型上演示“溯源侵蝕”實驗
提問:什么是溯源侵蝕?受溯源侵蝕作用的影響,河谷將如何變化?
③組織學生在立體模型上演示“側蝕”實驗
提問:什么是側蝕?受側蝕作用的影響,河谷將如何變化?
④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77,歸納河谷的發育過程。
⑤講解長江的溯源侵蝕,進行實例驗證。
⑥指導學生理解隨時間的推移,同一地段河谷將如何演化。(板書歸納)
瀑布等侵蝕地貌,理解下蝕作用對地形的影響。
實驗并講解“溯源侵蝕”
通過實驗演示和講解,理解在“下蝕、溯源侵蝕、側蝕”三種河流侵蝕的作用下,河谷會不斷的加深、加寬和延長。 理解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河谷地貌的發育變化。
理解水圈和巖石圈之
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作用關系,提升學生
的地理綜合思維 承轉
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由于地勢起伏大流速快,侵蝕地貌發育較廣,而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區,由于地勢起伏較小,流速變慢,雖然也有曲流處的側蝕,但宏觀上堆積作用比侵蝕作用顯著,常常發育為堆積地貌。
理解侵蝕作用和堆積作用的相互對比關系,以及和地表形態變化的聯系
活動3 探究三種河流堆積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空間分布的異同
①出示 “沖積扇、河漫灘平原、三角洲”等景觀圖片,講解沖積平原包括的三種地貌。
②對照景觀圖,要求學生在立體模型上找出沖積扇、河漫灘平原、三角洲等流水堆積地貌,對比三種堆積地貌的空間分布差異
觀察景觀圖片,對比區分三種堆積地貌
小組選派組員到立
體模型中,找到“沖積扇、河漫灘平原、三角洲”三種河流堆讓學生的已有學習基礎及進一步學習顯性化,便于教師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利用立體模型,有助于學生形成空間思維,便于理解三種主要河流積地貌的空間位置,并對比找出三者空間分布的異同。 學會區分凹岸和凸岸及其兩處所受到的外力作用和形成的地貌差異 組織語言描述幾種地貌形成原因及分布位置的異同 列表對比
堆積地貌分布的差異,從宏觀和微觀分析成因。
指導學生用科學規范的地理術語解釋地理現象和過程
小結
受流水作用的影響,河流沿岸發育著千姿百態的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既存在著空間上的差異,也有時間上的演變。從而對人類活動就會有著不同的影響。
歸納梳理,理解地理學科的原理規律
滲透學科本質“空間差異觀、時間發展觀”。 課堂練習
唐朝古詩“桑落洲”
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數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盡,平沙長未休。想應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提問:詩人“數家新住處”可能位于丁圖中①②③④的哪一位置? “古岸崩欲盡”的“古岸”是指長江的哪一岸?為什么? “桑落洲”是怎樣形成的?
做練習溫故知新,查漏補缺
編制難度適中的測試題,檢驗學生的實際獲得
課后練習
白皮練習P38—40
復習鞏固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評價方式: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種方式。
—教學設計
9
1、過程性評價
(1)對課前小組實驗活動的評價 (2)對課堂實驗演示活動的評價 (3)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表現的評價 2、終結性評價
(1)學生自己對完成教師設計的習題的情況進行評價 (2)學生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 評價量規
1、過程性評價量規
(1)對課前小組實驗活動的評價量規
實驗課題
評價內容
權重
小組評定
教師評定
一級目標
二級目標
實驗準備
充分
理解實驗的原理 5 明確實驗的目的
5
擁有齊全的實驗器材
5
找到了合適的合作伙伴
5 撰寫了實驗方案有明確的實驗步驟 5 實驗過程
順利
組員分工明確,參與合作程度高 5 組員間可協商共同克服實驗中的困難
5
實驗步驟科學有序可操作性強
5
按照方案順利完成實驗
5 有完整的實驗過程記錄(可錄像) 5 實驗結果
滿意
實驗結果達到了預期
5 有詳細地實驗結果記錄(可錄像)
5
實驗結果符合地理科學規律
5
實驗結果可以解釋地理問題 5 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增強
5
綜合評價
理解本實驗所反映的地理概念、地理原
理、地理規律
25
——教學設計
10
綜合得分
(2)對課堂實驗演示活動的評價量規
探究的問題
評價內容
權重
同學互評 教師評價
一級目標 二級目標
地理實驗
活動有序
實驗目的明確
10 實驗過程流暢
10
實驗結果清晰 10 地理現象
講解到位
地理語言表達準確
10 地理術語使用規范
10 講解內容容易理解
10 地理教具 使用熟練
清楚各種教具的使用用途 10 能夠熟練使用各種材料用具 10 綜合評價
通過實驗演示可以讓學生獲得相應的
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和地理思想 10
實驗演示可以輔助地理課堂教學
10 綜合得分
(3)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表現的評價量規(學生自評)
評價內容
優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思考問題 產生質疑
能夠主動提出有思考價
值的問題
在老師的指導
下提出有思考
價值的問題
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不思考問題
參與活動 探究論證
積極參與并組織活動,出謀劃策
積極參與活動 被動參與活動 不愿參與活
動
掌握地理
知識技能
能夠利用立體模型演示并說明三種侵蝕作用對
河谷發育的影響;會區
分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形成與分布的異同
理解三種侵蝕作用對河谷發
育的影響;會區分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形會分析河流地貌的種類及成因
會區分各種河流地貌 成與分布的異同
領會地理學科的
思想方法
理解本節課滲透的“時間演變、空間差異、地理環境整體性”等地理
學科本質的思想方法,
并能夠應用地理學科本質的原理規律解釋真實的地理問題
能夠歸納總結本節課所學習到的地理原理規律,并應用其解釋真實的地理問題
能夠記住本節課所學習到的
地理原理規律 知道本節課所學習到的
地理原理規
律
2、終結性評價
(1)完成習題評價量規(學生自評)
按照分數進行評價:>85分為優秀;70—84分為良好;60—69分為合格;<60分為不合格 (2)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量規 ★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評價 ①對“提問內容” 進行評價
A緊扣教學重點和難點,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 B圍繞著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不容易回答 C沒有難度,容易回答
附:把本節課你認為教師提的最好的問題(你最感興趣的問題)寫出來(可多條,最少1條) ②對“提問方式” 進行評價
A在創設的情境中提出問題,新穎有趣,容易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 B提問語言過于專業化,學生不容易理解 C提問過于直白淺顯,沒有意思,不愿思考 附:你喜歡怎樣的提問方式,請給教師提出建議
③對“提問體系” 進行評價
A提出的問題圍繞核心內容,具有科學性、連續性,形成問題串,容易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 B提出的問題圍繞核心內容,但讓學生感覺支離破碎,不容易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 C提問很隨意,不成體系,讓學生摸不清思路 ★對“教師設計的實驗活動”進行評價
——教學設計
12
①對“實驗教具的制作” 進行評價
A實驗教具制作的真實生動,讓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愿意參與實驗活動 B實驗教具制作的真實生動,但開展活動不方便 C實驗教具制作的不恰當,不方便學生開展實驗活動 ②對“實驗活動的過程” 進行評價
A實驗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實驗過程簡潔流暢 B實驗活動有目的有計劃,但欠缺熟練
C實驗活動混亂無序,擾亂了課堂的正常教學過程 ③對“實驗活動的效果” 進行評價
A實驗活動直觀真實,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規律 B實驗活動有助于課堂教學的生動化開展 C實驗活動屬于畫蛇添足,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附:哪個實驗活動你最感興趣,對你學習幫助最大?請你寫下來
★對“教師想滲透的地理學科本質”進行評價
①下列哪些是本節課教師想要滲透的地理學科本質?(可多選) A時間演變、空間差異
B地理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C人地協調發展觀
②對“教師滲透地理學科本質的做法”進行評價
A潛移默化的滲透,循序漸進的理解,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地理學習 B 高中階段只要學會一些地理知識和技能就好了,沒有必要滲透學科本質 C牽強附會,生搬硬套,不知所云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