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氣候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中國新疆地區為例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氣候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以中國新疆地區為例-重慶市 - 萬盛經開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氣候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以中國新疆地區為例
【教學目標】
1.運用示意圖,歸納新疆氣候類型、特征,分析其氣候形成原因,培養地理綜合思維;
2.能運用氣候要素探究其與新疆區域自然環境其他要素的聯系,實現新疆自然環境的區域認知,掌握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和方法;
3.能從氣候要素的角度,說明新疆自然環境與當地人類活動的關系,樹立尊重自然、人地和諧的區域協調發展觀;
4.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實踐力。 【教學重點】
1.能運用氣候要素探究其與新疆區域自然環境其他要素的聯系,實現新疆自然環境的區域認知;
2.能從氣候要素的角度,說明新疆自然環境與當地人類活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1.能運用氣候要素探究其與新疆區域自然環境其他要素的聯系,實現新疆自然環境的區域認知;
2.能從氣候要素的角度,說明新疆自然環境與當地人類活動的關系。 【教學用具】
多媒體視頻、課件和黑板等 【課時預計】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前提前在黑板上把板書模板寫好
新疆
【導入新課】 (讀詩)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首詩所描繪的是我國哪個地方嗎? 對,新疆是個好地方,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走進新疆,探究
它獨特的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吧。
【具體過程】
流 程 具體實施(語言和行為) 學生
行為
設置 情景 和你們一樣,一群驢友也被視頻中的新疆美景所吸引,相約到新疆旅游,尤其是要感受它的大漠風情。 他們雇傭了一名經驗豐富的當地向導。向導告訴他們要帶充足的水、防曬品、冬夏季服裝等物品。在一切準備就緒后,他們騎上駱駝出發了…… 沿途他們用相機和日記本記錄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 情景1:大家看這些巖石外形像什么? 那這些沙丘呢? 是啊,戈壁荒灘上一座座蘑菇石默然屹立了千年,而站在沙山上俯
蘑菇 月亮
瞰,一座座沙丘猶如新月一般。 驢友中有一位詩詞愛好者,看到這樣的場景,不禁信口吟道:“戈壁荒灘怪影重,俯瞰沙丘如月鉤。”
情景2:此時,路邊的駱駝刺和仙人掌也引起了驢友的注意。 他們很多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植物,覺得它們長得很奇怪。沙漠環境如此惡劣,它們依然頑強地生存著,驢友不禁贊嘆:“成蔟敢鎖狂沙舞,獨柱能將傲骨揚。”
情景3:此刻,他們想補充點淡水,可是走了這么久,他們沒有發現了一條河流,好不容易發現一條河道,卻已經干涸了!
那同學們,你們知道他們見到的以上情景,都與新疆的哪種地理要素密切相關呢?
那新疆的氣候類型是什么?有什么特征?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請同學們根據這兩幅圖形資料,思考兩分鐘,完成導學案第一頁【讀圖分析】表格中的內容。
(請學生來回答,采用追問式 或學生邊說邊指圖)
學生思考、完成學案內容 氣候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討論、填導學案
沙塵暴
風力搬運作用
干燥疏松
晝夜溫
那新疆的氣候特征又與驢友所見到的三種情景又有什么關聯呢? 接下來,我們按桌子分組,現在進行小組討論,兩分鐘以后隨機請三個小組派一位發言人上來分享小組討論成果。看哪個小組表現的更好。
1.簡析蘑菇石、沙丘的成因;
2.歸納駱駝刺、仙人掌的外形特點,并解述其成因;
3.簡述新疆沙漠中很多河流出現斷流、干涸的自然原因。 (第一組學生介紹)我們通過一個小視頻來檢驗一下。(播放風蝕蘑菇3D動畫,解說:大風攜帶砂石吹到巖石上,對巖石進行摩擦侵蝕,由于底部攜帶的沙石多,對巖石的磨蝕作用更強,逐漸形成這種蘑菇形的巖石)
沙丘的形成原因是?
這里地表沙很容易就被風刮起來,說明這里的荒漠土,土壤?
由此可見:新疆的干燥多風的氣候會影響它的地貌類型和土壤性質。
(板書:氣候——地貌、土壤)
學生解說情景2、3表格內容,采用追問式推進內容。
每個學生介紹完以后,帶頭鼓掌,總結氣候與生物、水文的關系,并板書。 注意:生物部分得出聯系的觀點。
情景4:驢友們白天在沙漠中行走,感到特別熱,灼熱的氣浪似乎要蒸光人身體里的最后一滴水。
而到了夜間,卻又是另一番場景。大家注意他們的衣服,穿的是厚厚的冬裝,還圍著火爐吃起了西瓜。這真是“早穿棉襖午穿紗,晚上圍著火爐吃西瓜”。
這印證了新疆氣溫在一天中有什么樣的變化特點? 新疆的氣溫不僅年較差大,日較差也大。
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得出:新疆干燥多風等氣候特征會對該區域
內部的其他自然環境要素產生會相應的影響。那是否會對人類活動產生相應的影響呢? 好,我們接著來看。
差大
學生討論、分析
減少蒸發,減少風沙
用一個方形、心形的模具套住。
(展示P6)
情景5:經過連日的跋涉,他們來到了天山腳下一座美麗是綠洲古城——哈密。這座早在東漢漢明帝時期為抵御匈奴,設置都尉屯田之處的小城盛產哈密瓜,而且這里的哈密瓜個頭非常大,有驢友隨手拿起一塊咬了一口,真的好甜!
但這位驢友心里也在想:為什么這里盛產哈密瓜,而且又大又甜呢?同學們,你們能幫他分析一下哈密瓜在此生長的自然條件嗎? 好,現在請大家用3分鐘時間,結合導學案上情景5表格中的相關資料,小組討論并完成對應內容。 待會請一位同學上臺來結合幻燈片上的圖形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
(學生討論展示內容,深入學生中指導。學生代表上臺指圖展示,回答)
是啊,哈密氣候干燥,水資源缺乏,我們就將其種植在有冰雪融水灌溉的綠洲上,而這種在綠洲上發展的農業叫做綠洲農業。
其實,當地人為充分利用冰雪融水,在古時就發明一種獨特的水利工程——坎兒井。我們來了解一下。 (視頻觀看構造原理)
提問: 暗渠為什么要修在地下,不修在地表呢?
這樣的生長條件還適合葡萄、香梨、長絨棉、小麥等的生長。 同時,我們發現:新疆晝夜溫差大會雖然讓我們人體感到不適,但卻可以為瓜果等農業生產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可見,這種晝夜溫差大的地理現象是有利有弊的,要求我們看問題要一分為二。
當地人還腦洞大開,種植方形和心形西瓜。大家知道怎么種的嗎? 在西瓜生長時,用一個方形、心形的模具套住,等西瓜長大后就成這樣是形狀了。這些西瓜不僅味道好,而且形態多樣,可供觀賞,銷路很好。所以說,學好地理知識,再融入創新思維,并積極實踐,我們的生活方式可以更加多姿多彩。
情景6:有驢友發現兩個牧民趕著一群羊從街巷走過,他有點疑惑:這么干旱是地方怎么會有這么多羊?牧民告訴他們:在哈密北部的天山有山地牧場,他們冬季在山腳下放牧,夏季就轉場到山上放牧。 同學們,為什么天山牧場采用季節性輪牧的方式呢?給大家兩分鐘時間思考,根據學案情景6完成相應內容。 (請學生解釋天山牧場冬夏季轉場的原理)
情景7:途徑一家照相館的時候,有驢友發現有兩張照片很有意思。這是照相館老板娘的夏、冬季照片。同學們你們看這兩張照片有什么不同嗎?
(學生回答問題)
此時照相館老板告訴他們說:哈密夏天非常熱,太陽大的像下火一樣;冬天十月底就下雪了,冷的要命。聽完后,驢友不僅感嘆:“冬夏不同時,冰火兩重天”啊!
同學們,你們覺得以上現象由新疆的哪種氣候特點造成的嗎?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幾張驢友們朋友圈分享的圖片: 這是哈密人喜愛的傳統美食——烤馕,吃起來爽脆筋道,麥香撲鼻,據說才3塊錢一個,非常便宜。
(盛產小麥,不用水煮?烤——便于攜帶) 烤羊肉串也是當地的地道美味小吃。
(畜牧業發展,羊在天然環境下生長,羊肉味道鮮美) 還有傳統民居,墻體很厚,窗戶卻很小,風格獨特;
(厚墻:夏季隔熱,冬季保暖,“冬暖夏涼”;小窗:減少熱風、風沙吹入)
他們的傳統出行方式主要是騎駱駝。
(耐饑渴,腳掌大,在沙漠中行走平穩,被稱為“沙漠之舟”) 請同學們結合剛剛所學的知識,現場解述形成這些傳統生活方式的成因。
看來,區域氣候影響著人類活動,形成特色的地域文化,要求我們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謀求人地協調發展。
【課后作業】重慶,一座“火辣辣”的美麗山城。探究其氣候與地理環境的內在聯系,撰寫地理小論文。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