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地球的圈層結構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地理中圖版必修1第一章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_陜西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地理中圖版必修1第一章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_陜西省優課
教學設計:
§1.4 地球的圈層結構
第一課時 地球的內部圈層
教學目標:
1.了解地震波傳播特征及其在劃分地球內部圈層方面的應用。 2.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及各圈層的主要特征。 教學重點:地球的內部結構和地殼 教學難點:地震波波速的變化 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研究了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地球的運動,今天我們來學習地球的圈層結構。
(板書)§1.4 地球的圈層結構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現在請同學們把導學案放在桌面上,老師檢查一下導學案的完成情況。給同
學們留5分鐘時間,討論導學案上你不會的知識點。(老師一邊檢查導學案,一邊指道學生討論) (5分鐘后)
老師這里有一個漂亮的盒子,你有什么辦法知道這盒里裝有什么東西?(打開、搖、拍、在、秤重等)我們要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能不能把地球肩起來拍一拍、搖一搖,或者把地球切開,打井(現在的鉆井深度最多1萬米左右),那借助什么手段來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地震波) (一)手段:地震波
問題導學1 地震波是怎樣產生的?地震波可以分為縱波和橫波,查閱資料,完 成下列表格。
概念: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沖擊, 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做地震波。
[思考]
1.發生地震時,陸地上的人是什么感覺? (先上下顛簸,后前后左右搖晃) 2.在海洋上的感覺和陸地上的一樣嗎? (不一樣,只前后左右搖晃)
3.以上兩種感覺的對比說明了什么問題?
(我們可以借助地震波來研究它所通過介質的性質和變化) 順口留:
地震雙波分橫縱,速因介質而不同。 固快液降氣最慢,介質彈性降低成。 縱快可通固液氣,橫慢僅通固態中。 介質交界都變化,轉換之處界面生。 如此特征可利用,“透視”地球好輕松。
問題導學2 讀圖1-4-1,根據地震波波速的變化,人們找到了哪兩個不連續界 面?
變化次數 平均深度 變化趨勢 圈層狀態 名稱 第1次變化 17千米
速度突然增快
進入固態
莫霍面 第2次變化
2900千米 縱波速度明顯減慢,橫波消失。
進入液態
古登堡面
問題導學3.讀課本P24----P25頁,完成下列表格:
分類
特 點
傳播速度
能夠經過的物質狀態
共同特點 縱波 較快 固、液、氣
隨著通過物質狀態的變化而變化
橫波 較慢
固
圈層名稱
不連續面 深度(千米) 特征
地殼
大陸地殼
莫 霍 面
-
古登堡面
17km 2900km
①由堅硬的巖石組成,②厚度不一(大洋地殼薄,大陸地殼厚)平均厚度為17千米 大洋地殼
地幔
①固態; ②上地幔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可能為巖漿的主要源地;③溫度、壓力、密度增大。
地核
①主要成分為鐵和鎳;②外地核可能呈熔融態;③內地核為
固態金屬球
隨堂檢測:
1、下圖為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圈層劃分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地震波A是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由圖可知,A、B地震波在___________處傳播速度明顯加快,在2900km處A、B的變化是A________,B___________。
(2)兩處不連續面是C___________,D___________;地球內部圈層:E___________,F___________,G+H___________。
(3)圖中陰影部分和地殼共同組成巖石圈,陰影部分為___________,是由___________組成的。
2、閱讀下列材料及圖,回答下列問題。
2011年1月3日4時20分,智利中部地區(38.2°S,73.3°W)發生里氏7.1級強烈地震,震源深度為30km,震中距智利首都圣地亞哥市約590km。 (1)地震發生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地震通過地震波向外釋放出能量 B.地球的內能主要來源于太陽輻射
C.地震發生時,首先到達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橫波 D.發生在海洋中的強烈地震不會對人類產生危害 (2)地震發生時,在太平洋上( ) A.只測到橫波 B.只測到縱波 C.同時測到橫、縱波 D.均測量不到
(3)結合圖判斷兩個不連續面A為_________,B為_________,地震波通過B界面時,波速變化有何特征?
(4)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圈層名稱:C_________,D+E_________,F+G_________。
(5)如何推斷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物質是固態還是液態? 課后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研究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在地球內部找到了兩個不連續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將地球內部劃分成三個圈層:地殼、地幔、地核,并進一步了解了每個圈層的特點。希望同學們能將我們今天研究的方法應用到我們今后的學習和深造中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