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海綿城市的建設,城市化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節城市化《海綿城市的建設---以東風高中校園為例》湖北省 - 十堰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課題:海綿城市的建設---以東高校園為例
科目:地理 教學對象:高二年級
課時: 1課時
一、教學內容分析
《海綿城市的建設---以東風高中校園為例》在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節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一理論學習的基礎上上升到實踐的高度,提出了為什么要建設海綿城市;海綿城市的概念及原理;如何建設海綿城市三個探究課題,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決生活中現實問題的能力。 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海綿城市的概念及其原理;初步掌握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及建設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和課下收集資料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分析思維能力。通過校園改造設計引導學生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方法。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加深理解認識→實踐→規劃暢想的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增強聯系實際學習地理并將地理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意識。 三、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通過完成必修一必修二的學習,已理解了城市的道路系統和生產、生活活動
設施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本節課是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上升到實踐的高度,通過海綿城市原理的學習,利用他們所掌握的地理知識去改造校園。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海綿城市的原理及建設方法 難點:利用海綿城市的理念改造校園 五、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播放一段新聞視頻,請學生回答:“逢雨必澇”的城市詬病,為何久治不愈?
學生答:
1.排水系統老化
2.江河湖泊減少
3.地面硬化
使學生了解
城市內澇的原
因,引出解決措
施:建設海綿城
市
授課活動:
2015年9月29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建設雨水自然積存、滲透、凈化的海綿城市。
城市是硬的,海綿是軟的,這一軟一硬是怎么
學生答:海綿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
或者就近“吸收、儲存” 雨水,在干旱缺水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營造課堂情境,點出本課要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結合在一起,什么是海綿城市呢?請大家閱讀材料,找到答案。
簡單用幾個字總結就是?
先吸收、后利用
讓學生了解海綿城市提出的背景及什么
是海綿城市,為完成后面的問題做鋪墊。 海綿城市是什么樣的呢?它的原理是什么呢? 這里有兩個同學們設計繪制的海綿城市模型圖,下面有請兩位制作者給大家展示下她構想的海綿城市。
平面圖解說:在我設計
的海綿城市模型圖中,
有森林、湖泊、濕地和
雨水花園等天然的水
體,還有綠色屋頂、下凹式綠地、透水路面、
雨水再利用區等城市配套設施。它們是海綿城市中極為重要的海綿體。暴雨時雨水就是通過這些"海綿體"不斷下滲,雨過后再被抽取利用的。
立體圖解說:這是我設計的由粘土捏制而
本環節目的
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海綿城市的構成,如森林、綠地、湖泊、透水路面、下凹式綠地等海綿體構成。
成海綿城市立體模型。在城市地面上分布著大片的綠地、森林和湖泊,地下安裝了幾個蓄水池,每當暴雨時,它們就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雨水,儲存在地下的蓄水池中,等到暴雨過后,再將收集的雨水抽出來,凈化后利用。這就是我想象中的海綿城市。
PPT展示下凹式綠地和綠色屋頂的圖片: 什么是綠色屋頂? 什么是下凹式綠地? 海綿城市收集的雨水能用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展示一個下凹式綠地和綠
下凹式綠地:說明它比
普通的城市道路要低。
暴雨時水往低處流,從
道路匯集到綠地中,通
過植被、土壤吸收。防
止路面積水。雨水經砂
層凈化、礫石層儲存、
超過一定水位后又由穿
水孔排走。
讓學生初步了
解海綿體發揮
功能的原理,了
解海綿城市在
實際生活中的
實踐應用,為后
面改造校園提
供參考
色屋頂的應用實例:清華大學的勝因院和美國芝加哥市政廳綠色屋頂
綠色屋頂:在載重、防水條件較好的屋頂上鋪上土壤,種植綠色植物。在雨季時吸收雨水,減
少水資源浪費,還能改變室內溫度和濕度,調節局部小氣候,緩解熱島效應。
雨水利用系統:噴泉等城市景觀用水,洗車,綠化帶灌溉,廁所用水等。
介紹完這些海綿體以后,有沒有同學能總結下海綿城市的原理到底是什么?
海綿城市就是通過在城市中增加森林、湖泊、綠色屋頂等海綿體,暴
雨時先把雨水留住,就
地消化吸收,避免匯集到一起形成洪水,等雨過后再凈化利用。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滲透和凈化。既減少了城市行洪排水的壓力,又能
總結原理,
為接下來從理論走向實踐做鋪墊
解決城市水資源緊張的問題。一舉兩得。
過渡:弄清楚原理之后,接下來要從理論走向實踐了。我們美麗的東高校園里是否存在著這些“海綿
體”呢?下面請觀看聶方
圓組拍攝的視頻《走進東
高,尋找校園中的“海綿體”》
還有一些是校園中沒
有的,接下來我們一起暢
想一下,有哪些地方是利
用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進
行改造的,給大家五分鐘
的時候討論一下。
請每個小組派一位代
表上臺來展示你們組的研
究成果。
答:森林、湖泊、雨水花園、透水磚
小組展示透水磚、
綠色屋頂、停車場、400
米運動場等改造設計。
在學校校園推行海綿城市計劃可以在不侵
占學校教學建筑面積的
情況下為學校師生帶來
更好的教學環境,不僅
解決了雨季學校積水問
題,還可以利用好植物
對環境的調節作用改善
校園內小環境,有利于
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在前面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運用海綿城市的設計原理指導實踐改造校園。
那現在我們將視野往
外放,走出東高校園,在
我們十堰市范圍內還有哪
個區域符合海綿城市的構
想呢?
學生討論四方山南
門廣場的設計理念
走出校園,
由近及遠,將海
綿城市設計的
方法運用到整個十堰市的建
設中
課堂總結:(結合板書,師生共同完成)
這節課我們找到了城市內澇的原因并提出了解決辦法,就是創建海綿城市,接著我們從理論走向實踐,由小到
大,從東高校園走向整個十堰市。用我們自己所掌握的地理知識總結出了一套海綿城市的建
設思路。相信等到十堰申請試點成功時,海綿城市將距我們不再遙遠。
六、教學評價設計
1.抓住線索進行學習,本課有兩條線索,從海綿城市的理論到實踐改造,從校園到整個十堰市(由近及遠,由大到小),通過師生合作既掌握了知識,有培養了能力還進行了情感滲透 2.靈活運用教材,大膽的進行整合。 七、板書設計
導入:城市內澇的原因----地面硬化
概念:海綿城市(先吸收、再利用)
原理:通過海綿體,實現雨水的自然滲透、積存和利用 實踐:走進東高,尋找校園中的海綿體 暢想:改造校園;整個十堰市海綿城市的建設
八、教學反思
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避免了傳統教育的“一言堂”現象。同時通過積極的合作和大膽的討論,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習慣和能力。上完這節課,不但感受到課堂的活躍,還感受到師生共同營造的集體合力,但由于內容較多,學生發揮的空間有限,因此有種意猶未盡的感。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