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我的叔叔于勒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統編版)《我的叔叔于勒》成都外國語學校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統編版)《我的叔叔于勒》成都外國語學校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 ||||
一課時 | 課題 | 《我的叔叔于勒》 | 課型 | 講讀課 |
教學 目標 |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準確梳理小說的故事情節,把握小說主題 2.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探討菲利普夫婦的形象根源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深入領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對人物諷刺、同情、希望能多維感情。
2.結合關鍵詞沉入文本,敢于大膽質疑,突破對人物的定勢評價; 3.結合背景對作者的三重感情和文章主題有全面認知。 |
|||
學習 重點 |
1.通過朗讀,以讀促思,多維度分析人物形象 2.熟悉小說情節的基礎上,聯系全文掌握人物性格成因 3.熟練地運用關鍵詞分析法,揭開人物之謎和小說主題 |
|||
教 學 過 程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
一、引入新課 通過一個問題檢查預習,引發思考,讓學生迅速進入文本的探討。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法國作家莫泊桑的一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題目中的我指的是誰?) 二、菲利普夫婦形象之初評 (一)于勒的人生軌跡圖 1、承接上一個問題,升級:我還怎么稱呼于勒? 2、指導學生理解文字中的深厚親情色彩,有感情的朗讀該句 3、文中所有人都這么深情地稱呼于勒嗎,引導學生在文中圈出對于勒的其他稱呼 4、完成于勒人生大起大伏的軌跡圖 5、學生指出造成起起伏的原因(金錢、于勒發財沒有) 6、初步評價對菲利普夫婦的印象,學生親自板書(勢利、自私、見利忘義、虛偽) 三、菲利普夫婦之謎 (一)事物本來的樣子 1、展示作家作品,名家對莫泊桑的評價,關注托爾斯泰“照事物本來的樣子看待事物”作為本課線索,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菲利普夫婦本來的樣子 2、造成初印象的原因是于勒的發財與否,其中的關鍵線索就是他的第二封來信(一家人的福音書) (二)第二封信之福音書 3、朗讀并探究“第二封信”中的破綻或自相矛盾的地方 (買賣很好為何放下買賣長期旅行?有時間金錢長期旅行為何不兌現承諾回勒阿弗爾?為何長時間不能通信?) 4、于勒并沒有發財,菲利普夫婦真的看不出信中的問題嗎?為何不戳穿謊言,而要守著福音書10多年之久? (三)菲利普夫婦之謎 5、菲利普是否相信于勒會回來? 可是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那時候,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進口來,父親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 "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 學生抓住關鍵詞分析菲利普話中的破綻(唉,遺憾的語氣表示事先預設不會在船上;竟:聯系英文版翻譯acctually,表示事實上,說明并非事實) 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菲利普自欺欺人的這段話 6、菲利普夫人是否相信于勒會回來? 母親突然很暴怒起來,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 抓住關鍵詞“就”證明夫人早就察覺于勒的真相 指導學生讀出母親的暴怒情感 7、既然夫婦二人都早知真相,為什么不戳破,要守著謊言十多年?(精神支柱) 8、在看到真實的于勒時,夫婦二人的“害怕”表現的語段?本能反應,為何如此害怕,不敢面對是于勒還是什么?不敢面對是別人是自己?(于勒是他們對窮苦生活的一絲慰藉,于勒的信是他們一家對目前痛苦生活能夠有出頭之日的希望和信仰,現在這個精神支柱崩塌了,夫婦二人自欺欺人終于必須面對自己,面對現實,所以一開始表現出極度的恐慌) (四)家庭之悲 9、探究原因 描寫家庭狀況的段落 我小時候,家在哈佛爾,并不是有錢的人家,也就是剛剛夠生活罷了。我父親做著事,很晚才從辦公室回來,掙的錢不多。我有兩個姐姐。 我母親對我們的拮據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結合關鍵詞分析菲利普一家的家庭狀況(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賞析) 出示法文原著中相關段落進一步分析家庭成員的精神狀貌 我母親因為我們生活得不寬裕很感痛苦,時常找著好些尖刻的話,好些遮遮掩掩的和不顧信義的閑話去對付我的父親。這位可憐的丈夫當時有一個教我傷心的手勢。他每每張開手掌擱在額頭上,儼然是去擦汗一般,可是汗呢,并沒有,而且他絕不答辯。我感到他的懦弱的痛苦了。大家尤其注意節約,從來不接受邀請去吃一頓夜飯,為的是免得回請;家里買的食品之類全是大減價的東西,種種陳貨。姊姊們的裙袍全是自家縫的,為了三個銅元一公尺的滾條,也要在價格上商量好久。我們通常的食品僅僅是濃湯和牛肉雜燴。那仿佛是有益衛生的和滋補的,不過我寧愿吃旁的東西。 為了我失落了鈕扣和撕破了褲子、他們就對我大嚷大鬧。 (這一段被課文刪減的原著很能激起共鳴,能讓學生更全面地從多角度理解這個家庭的原生之悲,感受到菲利普夫婦及其一家的掙扎) 10、散步之謎 但是這樣被陰霾籠罩著的家庭卻有一個奇怪的習慣 可是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 探究這段文字的問題(散步為何衣冠整齊,還要每周日的固定時間) 接著馬上補充出法文原版的刪減文字,引導學生指出不是散步,而是在拙劣模仿一種上流社會的生活 父親,穿上方襟大禮服,戴上絲光高帽子,套上手套,伸起胳膊給母親挽著,母親插戴得花花綠綠像是一艘過盛節的海船掛著各種旗子。姊姊都是早已打扮停當,專心等候出發的信號,不過,到了最后的那一剎那,總有人在家長的方襟大禮服上頭發見了一處油跡,于是不得不趕忙用一塊浸著汽油的破布頭兒去擦掉它。 我父親依舊把絲光高帽頂在頭上,大禮服是脫下了的。露出兩只被襯衣袖子籠著的胳膊,去等候旁人把油跡擦干凈,這時候,我母親戴好那副近光眼鏡,并且脫下了那雙手套,免得弄臟,忙個不住。 大家禮貌彬彬地上路了。姊姊們彼此挽著胳膊在前面走。她們都已到了結婚的年齡,當時父母們都要教她們在城里露露臉。我靠住母親的左邊,她的右邊由父親護衛。我現在還記得我的可憐的父母在星期日散步之中的莊嚴氣概,他們臉上的嚴肅,他們態度上的正經。他們挺直了脊梁,伸直了腿子,鄭重地走,仿佛一樁極端重要的事件要靠著他們的這種態度才能完成一樣。 11、吃牡蠣 這樣的模仿文中還有類似的文字嗎? 明明是額外的開支,會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為什么父親覺得這個牡蠣非吃不可呢? (被高貴的活法打動了) 12、菲利普夫婦之顛覆初印象 讀到這里,你僅僅只覺得菲利普夫婦虛偽自私見利忘義可恨嗎?(還有模仿上流生活拙劣的可笑,在中下層掙扎對美好生活向往卻不能的可憐、可悲)作者僅僅只有對菲利普夫婦的諷刺嗎?(還有對以他們為代表的中下層百姓的同情悲憫) (五)社會之悲 展示背景資料19 世紀法國工業發展迅速,但卻使廣大農民流離失所,小資產階級貧困破產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階級矛盾尖銳,中下層人民的生活辛酸,金錢成為社會權力的第一杠桿,人們因錢而扭曲了自己的觀念。 “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 除了冷酷無情的金錢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系。”——馬克思、恩格斯 抓住扭曲、異化,進一步討論,在文中還有哪些邊緣人物也異化了?(船長、女婿)看似老實實際對愛情并不誠實、對別人的態度取決于對方的身份地位,說明在金錢關系下, 人與人之間其實失去了親情、愛情、有錢。 (六)亮色 補充原文被掐頭去尾的部分,你還讀出了什么? 開頭: 一個白胡子的老頭兒向我們要求布施。 我 的同學若瑟夫給了他一枚值五個法郎的銀幣, 我吃驚了, 他向 我說了這樣一件故事…… 結尾: 此后我再也沒有見過我父親的弟弟。以后您還會看見我有時要拿一個五法郎的銀幣給要飯的, 其緣故就在此 。 (黑暗中人性光輝的閃耀,一點希望) 至此,莫泊桑寄寓在人物身上的對法國中下層人民苦難生活的同情、對被金錢驅使利益扭曲了的人性的諷刺批判、對黑暗中人性光輝所寄托的希望。 四、尾聲 “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劇,一出小小的完整的戲劇,打開一扇令人頓覺醒豁的生活的窗口.讀他的作品的時候,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遠是發人深思的。”(《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說》) 莫泊桑的作品具有無限的可能性,請大家發揮想象力,課后練習: 從哲爾賽島回來之后, 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
1、學生齊讀題目后思考預習小檢測的問題“題目張的我指的是誰?” 2、學生速讀全文定位相應段落“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3、學生在文章中圈出對于勒的所有稱呼 4、學生在黑板上自由板書對菲利普夫婦的初印象 5、學生小組討論第二封信的破綻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出菲利普的自欺欺人 學生暴怒地讀出菲利普夫人的話 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回答到“拮據”“剛剛夠”“很晚”“痛苦”物質生活是緊繃的,精神生活是痛苦的,夫妻關系緊張不和諧、父子之間只剩下高壓。 學生很容易找出問題點,一是衣冠整齊, 二是每周日,回答道不像是散步,更像是在朝圣,在模仿上流社會 學生很容易找到吃牡蠣的情節,并且答出為何要吃,吃的不是味道,而是吃給別人看,吃的不是牡蠣,而是吃出高貴。 |
|||
板 書 設 計 |
![]() 一封信之福音書 菲利普夫婦之謎 家庭之悲 社會之悲 |
|||
教 學 反 思 |
教學優點:問題環環相扣、思維的啟發引導性較強、引用原版加深理解、教師語言干凈簡練 學生情況:朗讀在指導下很有感情、回答問題較有質量、課堂氛圍嚴肅活潑 不足之處:時間掌控不夠充分影響了結尾升華的更好效果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