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藤野先生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魯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閱讀第一課《藤野先生》山東省 - 淄博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語文魯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閱讀第一課《藤野先生》山東省 - 淄博
藤野先生
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實驗中學 強倩倩
【教學目標】1、感受作者青年時代留學日本時的心靈軌跡,體認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獨特感情。
2、了解回憶性散文的寫法。
【教學重點】感受作者青年時代留學日本時的心靈軌跡,體認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獨特感情。
【教學難點】了解回憶性散文的寫法。
【教學方法】文本誦讀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來看題目,什么是“先生”?
生:老師。
師:一提到老師,你首先會想到什么?
生:教給我們知識。
生:關心學生。
生:作業。
生笑。
師:可能是因為職業關系,一提到老師,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教書育人”。《禮記》中說“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 那么作為魯迅的老師藤野先生,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請同學們精讀6——23段。尋找批注。
二、久別長相憶
關注6——23段,生閱讀批注。
師:可以分享了嗎?
生:可以啦。
生:我覺得藤野先生是一個生活簡樸的人。文中說他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師:能不能具體到幾個詞上?
生:“舊”。
生:老師,我覺得也可能是生活清貧。
師:很有想法。
生:我覺得這段還能看出他的不拘小節。
生:穿衣服模糊,說明不在乎外表。他的時間沒有用在穿衣打扮上。
師: 他把時間用在哪兒了?能不能從文中找一找?
生:“過了一星期,大約是星期六,他使助手來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見他坐在人骨和許多單獨的頭骨中間,——他其時正在研究著頭骨,后來有一篇論文在本校的雜志上發表出來。”連周六也在做研究,說明他把時間用在研究上。
師:對啊,制心一處,心無旁騖啊。
生:“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我一個“弱國”的學生到了那里,老師卻詢問我的講義,關心我的學習,覺得他很了不起。
師:為什么用了不起?
生:我查了一些資料,認為他沒有民族偏見。
師:會學習啊!我也找了這個句子,不過,我給它改了改。來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來讀一下。
Ppt屏顯: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
“你能抄下我的講義來么?”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
生:“你能抄下我的講義來嗎?”
師:這是一個怎樣的老師?
生:兇巴巴的,很嚴肅。
生:感覺這個老師高高在上。
生笑。
師:那我只是去掉逗號呢?
生:語速很快,很著急,沒有耐心。
師:這與你所認識的藤野先生像嗎?
生:不像。
師:哪里不像?
生:藤野先生耐心、和藹、平易近人、待人友善。
師:奧,你們學會了一種解讀散文文本的技巧。在散文里,特殊的寫法,一定有特別的用意啊。還有別的發現嗎?
生:還是講義事件,我覺得一個“持續”可以看出他的關心他人,認真負責,堅持到底的品質。
師:對于這件事,作者當時是什么反應?
生:先是吃驚,然后是不安和感動。
師:那現在坐在書桌前的魯迅呢?
生:更深的感動。
師:學習散文,就要理解作者此時此刻寫散文的心境啊。
生讀。
師:來,繼續交流。
生:“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么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我覺得 “一點”說明是個仔細而要求嚴格的人,也是個很仔細的人。
師:還有呢?有沒有注意這個句子。
Ppt屏顯:
——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
師:我找兩個同學起來讀一下。一個讀原文,一個讀去掉后這句話之后的。
生讀原文。
師:我想問問你,藤野先生說話的聲調是怎樣的?
生:抑揚頓挫。
師:說這句話時,他是怎樣的?
生:和藹的。
師:那就和藹的、抑揚頓挫的再讀一遍。
生讀。
師:我想要表現和藹,放慢了節奏和速度會更好。再試一下好嗎?
生再讀。
師:你來讀改后的。
生讀。
師:你讀出了些什么?
生:替學生想吧,理解學生。
師:“善解人意”這個詞可以接受嗎?
生點頭。
師:在治學上的嚴謹,在了解中國女人裹腳的地方也有,你能找出來嗎?
生:“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師:除了治學嚴謹,你還能讀出什么?
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師:這是要教魯迅在科學研究上必須有什么態度?
生:必須求真。
師:對啊,作為教師“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做學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啊。這種求真求實的態度對魯迅影響很大。
Ppt屏顯:
為了撰寫《中國小說史略》這部篇幅并不算太長的學術著作,魯迅前后用了近20年時間搜集資料。他在《小說舊聞鈔》的再版序言中回憶了當年輯錄小說史料的困難情況與甘苦心情:“時方困瘁,無力買書,則假之中央圖書館、通俗圖書館、教育部圖書室等,廢寢輟食,銳意窮搜,時或得之,瞿然則喜。”顯示出魯迅在學術研究上的務求純粹的態度。
師:我們繼續交流。你還有別的發現嗎?
生:“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尸體。現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看出他關心魯迅這樣一個來自弱國的學生。
師:這種關心在一個詞上更明顯。
生:“敬重”
師:你能讀出這個詞的分量嗎?
生沉默思考。
師:同學們如果老師來改一改這個詞語,你來讀讀看。
Ppt屏顯:
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迷信鬼的。
師:你來讀一讀。
生讀。
師:覺出什么沒有?
生:我覺得藤野先生選擇用“敬重”這個詞是為了表現對魯迅的尊重,
師:只是尊重作者本人嗎?
生:我覺得應該還有對中國文化的尊重。
師:對!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那時的日本經濟日益強大,他們是瞧不起中國人的,認為中國人是豬頭三、東亞病夫、梳辮子的和尚,他們不尊敬中國人,更是貶低我們的文化,而藤野先生卻選擇了“敬重”。這不僅僅是詞的差別,更是人格的差別。所謂“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一言一行盡顯人格魅力!
師:品讀至此,我們眼前就會有這樣的一位藤野先生站立起來。來一起讀:
Ppt屏顯:
生活儉樸、潛心研究;
對人友善、善解人意;
治學嚴謹、求真務實;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
師:藤野先生也正是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深深影響著魯迅,讓他在以后的日子里,常常想,時時憶!
生讀。
Ppt屏顯:
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師:你再來讀一下。
另一名同學讀。
三、師恩似海深
師:老師注意到,我并沒有把這句話里的“最”字變為紅色,可這兩名同學不約而同的都重讀了這個“最”字。
師:要知道“文學性的散文,尤其是優秀的散文,無不追求精準的語言表達——那個性化語言所表現的,是豐富甚至復雜,細膩甚至細微的感官所觸,心緒所致。” 我想這份關懷里面除了深深的感激之外還會有更深的含義。
師:就讓我們帶著這個發現去細讀課文的3——5段,24——31段。同時關注課下注釋所給予的一些背景資料。
生閱讀批注。
1、 感受關懷的溫度。
師:首先我們來看3——5段,你有什么發現。
生:這是寫了作者初到仙臺。
師:作者初到仙臺的感受是什么?
生:“仙臺是一個市鎮,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還沒有中國的學生。”“還沒有中國學生”我覺的魯迅很孤獨。
Ppt屏顯:
仙臺是一個市鎮,并不大;
冬天冷得利害;
還沒有中國的學生。
師:魯迅在給友人的信中曾經說“爾來索居仙臺,又復匝月,形不吊影,彌覺無聊。”
師:除了孤獨,你還能看出什么,
師:魯迅是哪里人啊?
生:浙江紹興。
師:而仙臺呢?比東京的還要低3、4度啊。所以通過聲音讀?
生用顫抖的音再讀。
生: “仙臺是一個市鎮,并不大”,說明那個地方物質條件不好。
師:條件雖然不好,但是魯迅在這里卻享受了“優待”。什么是“優待”?
生:好吃好喝,貴賓級待遇。
師:可魯迅的吃住怎樣?
生讀:“后來用被蓋了全身,用衣服包了頭臉,只留兩個鼻孔出氣。在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無從插嘴,居然睡安穩了。”
生:吃的也差。
師:對于受到“優待”的原因,魯迅怎么說?
生讀: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臺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
師:最主要原因是?
生:物以稀為貴。
師:奧,什么“物”啊?作者用哪兩個物打的比方啊?
生:白菜、蘆薈。
師:是便宜的白菜,野生的蘆薈。你看出什么了嗎?
生:都不值錢。
師:對于作者來說,把自己比作物,還是不值錢的物。大家對于他的優待只是因為少見,而不是珍貴。這樣說,這份優待就是客氣的優待。
師:作者用一種什么樣的口吻來敘述這段過往?
生:自嘲。
師:那時的清苦,今日的苦笑。我們讀回憶性散文,不光要看那人,那事,更重要的是透過那人那事去感受作者此時此刻的心境。而在此時,藤野先生卻溫情的對他說:
生齊讀。
Ppt屏顯: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
“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
“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尸體。現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
師:我們發現作者在敘述時用調侃的語調抒發自己的孤獨、寂寥,卻用溫情的筆調去敘寫藤野先生的關心幫助,讓魯迅心里暖暖的,因此,這份關懷是有溫度的。
2、 感受關懷的厚度。
師:除了來自內心的孤寂,魯迅還遭遇了什么事?
生:被人誤會是作弊。
生:看電影時看到槍斃中國人,并聽到刺耳的喝彩聲。
生:受到屈辱。
師:考了多少分?
生齊答:六十分。
師:剛及格啊,就被懷疑?為什么?
生:因為是來自弱國的國民。
師:對于魯迅來說這是一個沉痛的回憶,我們再來看一下。我找同學起來讀一下,其他同學認真聽著,請同學們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假如你是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當你聽完這段講述,你心里作何感受?
生讀。
Ppt屏顯: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萬歲!”
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
師:你聽了作何感受?
生:憤怒!
生:難過!
生:心里很氣氛,覺得那些人很麻木!
生:屈辱!
師:不單單是自身的屈辱,更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當別人無盡的屈辱 鄙夷的嘲諷時,藤野先生卻這樣做(齊讀):
生齊讀。
Ppt屏顯:
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他便叮囑我將來照了寄給他,并且時時通信告訴他此后的狀況。
師:兩相對照之下,這份關懷就有了重量。大美不厭,大愛無疆。藤野先生正是以這樣的情懷進入到魯迅的精神世界。給他力量和勇氣,指引他尋找自我價值。
3、 感受關懷的廣度
師:1902年抱著“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志向魯迅東渡日本,求醫救國。可他看到的是什么?
學生找。
生:清國留學生在賞櫻花、學跳舞。
師:輾轉到仙臺,那刺耳的叫聲,驚醒了他,他決定?
生:決定從文救國。
師:而這兩次的轉身都是處于什么?
生:愛國。
師:但愛國的路平坦嗎?時光輾轉,來到1926年。
Ppt屏顯:
背景資料:
作者正遭受北洋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從北京南下,來到廈門大學任教,他在一封信中曾說:“我來廈門,雖是為了暫避軍閥官僚‘正人君子’們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幾時,使有些準備。”
師:就在這時,他寫下了《藤野先生》,以此來從那溫暖的有重量的關懷中找到力量,去與所謂的正人君子做斗爭。這樣以來,我們發現,這份關懷又超越了時間的局限,而增添了廣度。
四、 情深自然濃
師:明白了藤野先生在魯迅心中的特殊意義,也就明白了魯迅的這種深情。
來讓我們一起讀。
學生齊讀。
Ppt屏顯:
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五、微視頻小結:
微視頻:
隔著20年的歲月回望那段往事,那滿溢溫暖和鼓勵的話語,那充滿信任與期望的眼神,總是會帶給他無盡的力量與勇氣,讓他直面“慘淡的人生”。那來自弱國國民的屈辱,那刺耳的酒醉似的喝采,也在未來的日子里,不斷的提醒著他,鞭策著他。回憶那人、那事、那些年,更是回憶一種溫暖,感念一種覺醒。藤野先生之于魯迅,已不再是一個個體,而是構成了從知遇之恩到精神資源的符號象征。那意猶未盡的恩情,在時間里發酵,醞釀成一篇感人至深的文字,代代流傳!
學生齊讀:
Ppt屏顯:
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但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師: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但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六、推薦閱讀。
師:學到這里,我們這節課也接近尾聲,但我們對于藤野先生和魯迅先生的了解才剛剛開始,就讓我們去書中再次尋找吧。推薦同學們閱讀:
Ppt屏顯:
《朝花夕拾》(魯迅)
《回憶魯迅先生》(蕭紅)
《魯迅回憶錄》(許廣平)
板書:
《藤野先生》教學設計 桓臺實驗中學 強倩倩
【教學目標】1、感受作者青年時代留學日本時的心靈軌跡,體認作者對
藤野先生的獨特感情。 2、了解回憶性散文的寫法。
【教學重點】感受作者青年時代留學日本時的心靈軌跡,體認作者對藤
野先生的獨特感情。
【教學難點】了解回憶性散文的寫法。 【教學方法】文本誦讀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來看題目,什么是“先生”。一提到老師,你首先會想到什么?可能是因為職業關系,一提到老師,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教書育人”。“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請同學們精讀6——23段。尋找批注。 二、久別長相憶 1、
閱讀6——23段,思考: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給你留下了什么
印象? 2、
學生分析,教師點撥,關注細節。
預設一、
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過了一星期,大約是星期六,他使助手來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見他坐在人骨和許多單獨的頭骨中間,——他其時正在研究著頭骨,后來有一篇論文在本校的雜志上發表出來。
分析:穿衣服不講究,不注重外表。生活很簡樸,不拘小節。他把時間都用在了哪里?后面有一處照應。都用在研究學問,為了研究學問心無旁騖。這是一位生活儉樸 潛心研究的老師。 預設二、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
分析:除了關心魯迅。咱們再來看看這個句子。在平時,你的老師會怎么說?
我把它修改了一下,你讀讀。讀出了什么?嚴格,兇巴巴的。而且感覺這位老師高高在上。地位是不平等的。那我只是去掉逗號呢?語速很快,很著急,沒有耐心。而這樣我們再來讀讀原句,你有感覺出什么了?藤野先生耐心、和藹、平易近人、待人友善。這樣我們也明白在散文里,特殊的寫法,一定有特別的用意啊。 預設三
‚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么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
分析:
‚一點‛說明是個仔細而要求嚴格的人。嚴謹的治學態度。這種治學上的嚴謹,在了解中國女人裹腳的地方也有,你能找出來嗎?
‚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除了治學嚴謹,你還能讀出什么?在科學上必須求真。對啊,作為教師‚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種求真求實的態度對魯迅影響很大。為了撰寫《中國小說史略》這部篇幅并不算太長的學術著作,魯迅前后用了近20年時間搜集資料。他在《小說舊聞鈔》的再版序言中回憶了當年輯錄小說史料的困難情況與甘苦心情:‚時方困瘁,無力買書,則假之中央圖書館、通俗圖書館、教育部圖書室等,廢寢輟食,銳意窮搜,時或得之,瞿ju然則喜。‛顯示出魯迅在學術研究上的務求純粹的態度。 預設四:
‚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尸體。現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
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尊重他人。尊重中國的文化。而前面有個細節也很明顯,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日本在日益強大,他們是瞧不起中國人的,認為中國人是豬頭三、東亞病夫、梳辮子的和尚,他們不尊敬中國人,更是貶低我們的文化,而藤野先生在講述醫學的發展史時,并沒有避開,而是選擇尊重事實。這不單單是尊重中國,更重要的是他尊重學術。所謂‚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一言一行盡顯人格魅力! 預設五:
分析:關心他人,認真負責,堅持到底。對于這件事,作者當時是什么反應?那現在坐在書桌前的魯迅呢?他就把這份感動用一個關聯詞表達了出來,來我們再讀一下。恩情似海深 三、師恩似海深
王榮生教授說:“文學性的散文,尤其是優秀的散文,無不追求精準的語言表達——那個性化語言所表現的,是豐富甚至復雜,細膩甚至細微的感官所觸,心緒所致。”
小組討論“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中“最”的特殊意義。 提示:
1、關注課文的3——5段、24——31段。 2、關注課下注釋所給予的一些背景資料。 1、
感受關懷的溫度。
關注:3——5段:
(1)作者初到仙臺的感受是什么?
仙臺是一個市鎮,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還沒有中國的學生。 分析:體會魯迅的孤獨、無奈、寂寞。 (2)什么是優待?魯迅受到了哪些的優待?
后來用被蓋了全身,用衣服包了頭臉,只留兩個鼻孔出氣。在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無從插嘴,居然睡安穩了。
分析:作者呼吸不息的地方居然睡安穩了,一種自嘲,像是在開玩笑。那時的清苦,今日的苦笑。我們讀回憶性散文,不光要看那人,那事,
更重要的是透過那人那事去感受作者此時此刻的心境。 (3)受到優待的原因是什么?
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臺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
分析:對于作者來說,把自己比作物,還是不值錢的物。大家對于他的優待只是因為少見,而不是珍貴。這樣說,這份優待就是客氣的優待。 (4)感悟一種溫暖
而在此時,藤野先生卻溫情的對他說: Ppt屏顯:齊讀。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
‚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
‚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尸體。現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
分析:我們發現作者在敘述時用調侃的語調抒發自己的孤獨、寂寥,卻用溫情的筆調去敘寫藤野先生,讓魯迅心里暖暖的,因此,這份關懷是有溫度的。 2、
感受關懷的厚度。
關注24——31段:
(1)除了來自內心的孤寂,魯迅還遭遇了什么? 分析: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 (2)聚焦“看電影事件”
學生個讀,其他學生仔細聆聽、思考、感受:作為有良知的中國人,你的感受是什么? Ppt屏顯: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
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萬歲!‛
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
分析:不單單是自身的屈辱,更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當別人無盡的屈辱 鄙夷的嘲諷時,藤野先生卻給予他:(學生齊讀) Ppt屏顯
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
他便叮囑我將來照了寄給他,并且時時通信告訴他此后的狀況。 分析:兩相對照之下,這份關懷就有了厚度。大美不言,大愛無疆。藤野先生正是以這樣的情懷進入到魯迅的精神世界。給他力量和勇氣,指引他尋找自我價值。
3、 感受關懷的廣度
(1)在東京:
1902年抱著“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志向魯迅東渡日本,求醫救國。可他看到的是什么?關注課文第1、2段。尋找在東京作者的所見所聞。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
(2)在仙臺:
輾轉到仙臺,那刺痛的屈辱,痛醒了他,決定從文救國。而這兩次的轉身都是處于什么?愛國。但愛國的路平坦嗎? 背景資料:
20年之后的1926年。作者魯迅正遭受北洋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從北京南下,來到廈門大學任教,他在一封信中曾說:‚我來廈門,雖是為了暫避軍閥官僚‘正人君子’們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幾時,使有些準備。‛
分析:就在這時,他寫下了《藤野先生》,以此來從那溫暖的有重量的關懷中找到力量,去與所謂的正人君子做斗爭。這樣以來,我們發現,這份關懷又超越了時間的局限,而增添了廣度。 四、 情深自然濃
明白了藤野先生在魯迅心中的特殊意義,也就明白了魯迅的這種深情。
Ppt屏顯: 學生齊讀
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
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五、微視頻小結:
隔著20年的歲月回望那段往事,那滿溢溫暖和鼓勵的話語,那充滿信任與期望的眼神,總是會帶給他無盡的力量與勇氣,讓他直面“慘淡的人生”。那來自弱國國民的屈辱,那刺耳的酒醉似的喝采,也在未來的日子里,不斷的提醒著他,鞭策著他。回憶那人、那事、那些年,更是回憶一種溫暖,感念一種覺醒。藤野先生之于魯迅,已不再是一個個體,而是構成了從知遇之恩到精神資源的符號象征。那意猶未盡的恩情,在時間里發酵,醞釀成一篇感人至深的文字,代代流傳! 學生齊讀:
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但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六、推薦閱讀。
學到這里,我們這節課也接近尾聲,但我們對于藤野先生和魯迅先生的了解才剛剛開始,就讓我們去書中再次尋找吧。 推薦同學們閱讀:
《朝花夕拾》(魯迅) 《回憶魯迅先生》(蕭紅) 《魯迅回憶錄》(許廣平)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